研读文本 设计智慧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各有特点,学生千差万别,两者要交汇于课堂,教师要完成这神圣的一讲,对文本的准确、深入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教师如何相机适时引导,恰到好处地将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学习的要点紧密结合起来,这一定要建立在课本研读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设计出智慧型的课堂。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语言朴素无华,但仔细琢磨却奥妙无穷;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悬念迭起。课文读若干遍后,在细细品味中,一系列关键的句子悄然从文章中涌现出来,让我的内心充满所思所感。
  关键句一: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思考:
  诸葛亮明知周瑜借“造箭”来陷害他,为什么不推托,竟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减为三天,还立下军令状,这不是自找苦吃吗?难道他另有妙计?
  理解:
  当时魏、蜀、吴三国尚未成鼎立之势,曹操势力最强大,他打得刘备几乎无安身之地,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在这个节骨眼上,诸葛亮顾全大局,以和为贵,将计就计接受了周瑜派给的任务,又将造箭的天数由十天改为三天,显得胸有成竹,是因为他另辟蹊径,采用“借箭”的方法,既可以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又为孙、刘联合备足了箭,一箭双雕。
  关键句二: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思考:
  鲁肃是周瑜身边的得力大将,诸葛亮竟敢向鲁肃借船,难道不怕鲁肃把秘密告诉周瑜吗?
  理解:
  鲁肃虽是周瑜身边的亲信,但诸葛亮深知鲁肃的为人,忠厚守信,顾全大局,是不二人选,所以特向他借船,并提醒鲁肃不要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善用。
  关键句三: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思考: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第三天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里这件事,而要写前面两天?而且每天分开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理解:
  这样写让我感觉到诸葛亮早已算到了第三天大雾漫天,可以从下文“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得到印证,这是借箭成功的天气因素。这样写,也给文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在这两天里,一心想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周瑜心里会怎么想?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鲁肃又会怎么担心呢?看来这是走进人物心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绝好之处。
  关键句四: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思考:全文都是“诸葛亮说”,而此处却用了“笑着说”,诸葛亮为什么如此肯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呢?
  理解:
  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很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绝不会轻易出动。这也可以从下文“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的叙说得到证实。所以这是自信的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让学生对曹操的性格有所了解,可以适度拓展,补充曹操多疑的资料。
  通过对文本静心凝神的研读,文章的韵味、人物的智慧跃然纸上,了然于心。认真设计后,我与学生共同演绎了一节回味无穷的好课。
  
  一、说梗概,扣文眼
  
  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神机妙算)
  
  二、知背景,解疑惑
  
  诸葛亮明知周瑜借“造箭”来陷害他,竟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减为三天,还立下军令状,这是为什么?
  利用三国形势图,介绍时代背景,理解立下军令状的原因,引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抓句子,品妙算
  
  自由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横线画出。学生自学后,反馈交流。
  板块一:知天时
  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算准了什么?只读这个句子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谁能从文中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联系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请三位学生分别读一个分句)你觉得这个长句子有多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说?
  比较句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作者为什么要写前面两天?而且每天分开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1: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早料到第三天有大雾。(请学生带着理解读)
  学生2:透过这个长句子,我可以感受到周瑜心里的想法。第一天他可能会疑惑不解地想,搞什么名堂,竟然不动工,葫芦里卖什么药?第二天,他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诸葛亮的人头一半落地了。(请学生带着理解读)
  学生3:鲁肃见第一天不动工,会很担心,心想:来不及了,还不快动工?第二天,他肯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请学生带着理解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上下文,找印证的句子,初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通过句子的朗读比较,引领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并透过语言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板块二:识人心
  句一: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诸葛亮又算准了什么?从文中找到证明事实的句子。
  联系句子:鲁肃私自拨船二十只,每只船上30个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和草靶子,等诸葛亮调度。
  鲁肃是周瑜的心腹,诸葛亮怎么敢叫他帮忙?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所以诸葛亮算准了鲁肃不会告诉周瑜。
  句二: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仅仅是诸葛亮的预测,只读这句话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神机妙算吗?还得找出证明事实的句子。
  联系句子:雾很大,敌方忽然来攻,我们分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全文都是“诸葛亮说”,而此处却用了“笑着说”,诸葛亮怎么就知道曹操肯定不会派军出来呢?要知道曹军有80万,诸葛亮仅有602人。
  拓展资料: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方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修(杨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学生默读)
  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引读:这样的大事,“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的诸葛亮能不知道吗?难怪——生读:他(笑着)说:“雾这样大……”
  诸葛亮在笑什么?
  生1:笑曹操多疑、中计
  生2:笑鲁肃胆小、吃惊
  生3:笑周瑜心胸狭窄、阴谋失败
  生4: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神机妙算……
  师:随着这一声笑,十万支箭到手了,真如一句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满载而归。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深刻理解了鲁肃帮诸葛亮的深层原因,通过适度拓展资料,进一步了解曹操多疑的性格。揣摩了“笑”,就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变得更加饱满,有说服力。)
  板块三:懂地利(略处理)
  
  四、谈理解,促深化
  
  学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对“神机妙算”的理解。
  教师小结: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
  
  五、巧拓展,激兴趣
  
  出示《草船借箭》原文中的一首诗: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引入《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七擒孟获》、《空城计》等。
  在多方位地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学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人物的智慧。教师的巧妙拓展,更萌发了学生进一步走进“三国”的愿望。
其他文献
习作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习作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传统的习作教学课堂模式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讨论选材—自主拟稿—誊写习作”,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习作教学的现状普遍存在着“学生畏,教师累,学生表达苦,教师指导难” 的通病。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习作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能否在习作教学
近几年,我校的磨课活动成为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我在学校的磨课教研活动中,曾执教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为达到最佳效果,进行了 “个人—备课组—教研组”三个层次的磨课。在这里,我想以自己在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时的设计与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一节课中如何体现课改中涌现的新观念,
法国杰出艺术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生活中到处有美育。美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术课作为美育中的一门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脱离了生活,美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永远是第一性的。动人的美术创作学习,自然也离不开学生自己的生
所谓“自主作业”,我的理解是:学生除了完成老师课内的作业外,自己主动、乐意去做的课外作业。  笔者践行学校2009年第一学期提出的“中、高年级学生实施自主作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反思,并且尝到了一丝甜头。  下面是我在六年级两个班中有关数学“自主作业” 的点滴记录。抛砖引玉,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具备“自主作业”个体的条件    一般指学习个体能具备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既然被推到了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管理孩子、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责任。既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单纯善良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就应更直接、更活泼、更纯粹。可是,教师在繁杂的德育工作中,往往疲于应付,缺少了更多理性的思维。怎样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实效性、感染力?教育活动中又有哪些误区?让我们通过实例来思考。  一、舍近求远,弱化了教育力量  记得有一次德育活动的主题是“
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玩具、电脑、电视远比文字对学生更有诱惑力,要让学生把书捧起,首先就需要老师在读前“诱惑”,使其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孩子把课外书籍捧起,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执教《螳螂捕蝉》时,为追求有效教学,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和富于创造性的重组,将教学设计为三大板块进行,这些板块既是相对独立的故事“细件”,又是一个个富于张力的讨论话题。    第一板块:与“螳螂
诗词,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因此,深化古诗词教学研究,使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希冀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成了整篇文章的一个关键词,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体验”作为一种课程取向,体现了阅读中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的本质,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肢解课文过分理性的诟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的情感,挖掘人文内涵。但我们也发现,大多数课堂的体验教学环节,还存在过于肤浅的现象。这让人不觉感叹:体验
活力是大自然赋予每个生命体的密钥,神圣且无法剥夺。它是一种精灵,如果不加引导控制,不仅会浪费生命,还会像一朵黄花般无序疯长,祸害周围。我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提升成长的内驱力,努力培养个性张扬、心态阳光、乐于创造的学生群体。下面结合实际谈谈笔者对此问题的看法。  一、严格课程实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旺盛期,热情无限,精力无穷,对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我们也发现,年级越高,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