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阅读课文。本文通过写小童对冰花这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赞美,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愿望。这课作为本年级的研究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和团队一起对该课的教学进行了多轮打磨,从一开始的一味求新、求异,到最后追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使我领悟了“本色语文”那种平实是真的思想。
下面笔者结合备课磨课的过程,谈谈在追求有效课堂中的几点所得和几许失落。
一、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引导的进度
由于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为体现对识字的重视,当时我确定的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学会文中的6个生字”。结果,我试教后发现定下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或完成得不扎实,最严重的是为保证识字和阅读的时间,使课文的初读匆匆赶场,因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了解不够,基础不扎实,导致了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引领的进度。原因何在呢?我冷静地进行了分析:
1.目标定位不准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引领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因为确定的识字教学目标是学会6个一类字,“识字”就意味着不仅要解决读音,而且要识记字形。6个一类字中有几个是集中在第三自然段,与第一课时阅读指导的内容几乎无关,所以,第一课时就要求所有一类字达到会读会认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太多了。
2.脱离文本识字学词
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环节,我先安排学生做小老师读准“丰满”的字音,然后通过开火车等方式巩固字音,最后还不甘心地让学生联系牡丹的样子,通过“丰”的古字寻根溯源地深入了解“丰满”的意义。这一环节的设计如果安排在第二课时,将会是一个亮点,可放在第一课时的读准字词环节,显得多余,显然是脱离文本的识字学词,更是对课时目标的把握错误。
从我一再调整教学目标的定位及教学内容的安排的过程中,我真正领悟到了确立“课时意识”的重要性。尤其如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所说:第一课时要“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3.教学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合理
《冰花》一课浅显易懂,只有三个自然段,我们有一位老师却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学习第一段,而留了很少的时间给学生写字。还有一位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读准字词,而迟迟未进入课文的朗读指导。因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要注意课文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时间。
二、目标的制定要尊重学生的起点和特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冰花的三种样子,即像树叶、小草、牡丹。初读这一段,我们往往能关注到“宽大、柔嫩、丰满”三个形容词的用法。确实,这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但如何让学生感悟呢?
多次试教我总感觉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冰花不过如此的感觉。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想象力未能激发。为此,我又对原先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发现通过我的教学最终能达到的目标只不过是:理解三个词语的意思,懂得它们应有不同的用法。花费那么多的教学时间仅仅达成了这个目标,意义太小了。这三个词在学生口语中使用并不多,如何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的基础上,既不打破课文优美的情景,又让学生学会词语,感受冰花之美。根据以上分析,我转变了思考的角度,改变了教学的思路:
师:你觉得我们见过的哪些树叶可以算得上“宽大的树叶”呢?
生:梧桐树叶、芭蕉树叶。
(师指导朗读“宽大的树叶”)
师:你们看,这就是春天刚刚探出小脑袋的小草,它是什么样儿的啊?
生:很绿、很细、很长。
师:想想看,我们摸着这些绿绿的、嫩嫩的小草会有什么感觉啊?
生:很柔、很软。
师:有几朵冰花跟它可像啦!你会读好这个词吗?指导朗读“柔嫩的小草”。
师:看,这就是牡丹。你觉得牡丹哪儿漂亮啊?
生:很大,花瓣很多。
师:你看,这朵冰花和牡丹一样,它们的花瓣都是一片挤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而且每片都那么饱满,长得像个圆球似的,一层又一层,数都数不完。你会读一读吗?
师:刚刚我们仔细地看了这幅图,看出牡丹很大、很美。其实,从这个“丰”字也能看出来(出示“丰”字课件),你看,这个古文字中的“丰”,你觉得它像什么啊?
生:小草。
师:是呀,多像一株生机勃勃的小草啊。所以它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非常茂盛。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丰”字演变成了今天这个“丰”。“丰满”就是说牡丹开得非常大,非常饱满。你会记一记这个字吗?理解了这个词之后,你是不是觉得冰花更美了呀?指导朗读“丰满的牡丹”。
尊重学生,就应该从尊重学生认识的起点和特点做起;尊重学生,就应该尊重语文、识字的规律。我对原先教学目标的再分解,就是出于此。改变后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急匆匆地把三个形容词提出来,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通过观察牡丹的美,整体感受“丰满”,再通过古文字“丰”溯本求源,深入地理解“丰满”,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想象,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形象大于思想”,这样一来,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已不再是简单干瘪的三个形容词,而应该是三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了。达成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理解了三个形容词的意思和用法,而是在亲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的变化中、在朗读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下面笔者结合备课磨课的过程,谈谈在追求有效课堂中的几点所得和几许失落。
一、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引导的进度
由于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为体现对识字的重视,当时我确定的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学会文中的6个生字”。结果,我试教后发现定下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或完成得不扎实,最严重的是为保证识字和阅读的时间,使课文的初读匆匆赶场,因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了解不够,基础不扎实,导致了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引领的进度。原因何在呢?我冷静地进行了分析:
1.目标定位不准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引领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因为确定的识字教学目标是学会6个一类字,“识字”就意味着不仅要解决读音,而且要识记字形。6个一类字中有几个是集中在第三自然段,与第一课时阅读指导的内容几乎无关,所以,第一课时就要求所有一类字达到会读会认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太多了。
2.脱离文本识字学词
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环节,我先安排学生做小老师读准“丰满”的字音,然后通过开火车等方式巩固字音,最后还不甘心地让学生联系牡丹的样子,通过“丰”的古字寻根溯源地深入了解“丰满”的意义。这一环节的设计如果安排在第二课时,将会是一个亮点,可放在第一课时的读准字词环节,显得多余,显然是脱离文本的识字学词,更是对课时目标的把握错误。
从我一再调整教学目标的定位及教学内容的安排的过程中,我真正领悟到了确立“课时意识”的重要性。尤其如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所说:第一课时要“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3.教学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合理
《冰花》一课浅显易懂,只有三个自然段,我们有一位老师却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学习第一段,而留了很少的时间给学生写字。还有一位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读准字词,而迟迟未进入课文的朗读指导。因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要注意课文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时间。
二、目标的制定要尊重学生的起点和特点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冰花的三种样子,即像树叶、小草、牡丹。初读这一段,我们往往能关注到“宽大、柔嫩、丰满”三个形容词的用法。确实,这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但如何让学生感悟呢?
多次试教我总感觉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冰花不过如此的感觉。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想象力未能激发。为此,我又对原先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发现通过我的教学最终能达到的目标只不过是:理解三个词语的意思,懂得它们应有不同的用法。花费那么多的教学时间仅仅达成了这个目标,意义太小了。这三个词在学生口语中使用并不多,如何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的基础上,既不打破课文优美的情景,又让学生学会词语,感受冰花之美。根据以上分析,我转变了思考的角度,改变了教学的思路:
师:你觉得我们见过的哪些树叶可以算得上“宽大的树叶”呢?
生:梧桐树叶、芭蕉树叶。
(师指导朗读“宽大的树叶”)
师:你们看,这就是春天刚刚探出小脑袋的小草,它是什么样儿的啊?
生:很绿、很细、很长。
师:想想看,我们摸着这些绿绿的、嫩嫩的小草会有什么感觉啊?
生:很柔、很软。
师:有几朵冰花跟它可像啦!你会读好这个词吗?指导朗读“柔嫩的小草”。
师:看,这就是牡丹。你觉得牡丹哪儿漂亮啊?
生:很大,花瓣很多。
师:你看,这朵冰花和牡丹一样,它们的花瓣都是一片挤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而且每片都那么饱满,长得像个圆球似的,一层又一层,数都数不完。你会读一读吗?
师:刚刚我们仔细地看了这幅图,看出牡丹很大、很美。其实,从这个“丰”字也能看出来(出示“丰”字课件),你看,这个古文字中的“丰”,你觉得它像什么啊?
生:小草。
师:是呀,多像一株生机勃勃的小草啊。所以它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非常茂盛。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丰”字演变成了今天这个“丰”。“丰满”就是说牡丹开得非常大,非常饱满。你会记一记这个字吗?理解了这个词之后,你是不是觉得冰花更美了呀?指导朗读“丰满的牡丹”。
尊重学生,就应该从尊重学生认识的起点和特点做起;尊重学生,就应该尊重语文、识字的规律。我对原先教学目标的再分解,就是出于此。改变后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急匆匆地把三个形容词提出来,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通过观察牡丹的美,整体感受“丰满”,再通过古文字“丰”溯本求源,深入地理解“丰满”,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想象,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形象大于思想”,这样一来,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已不再是简单干瘪的三个形容词,而应该是三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了。达成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理解了三个形容词的意思和用法,而是在亲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的变化中、在朗读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