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二维性存在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hu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二维性存在的认识不清是造成保守主义诸多误解与分歧的重要原因。我们从人类意识的二维层次——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入手,对保守主义的理论意识层面与实践意识层面分别进行考察与梳理,进而对保守主义的本质与内涵做出新的阐释与解读。同时,人类理论认识的多种形态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理论形态——复合理论,许多理论的误解与实践的挫折都源于对这种理论现象的认识不足,本文试以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的分析框架对复合理论进行剖析,以期对这种理论现象的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保守主义;复合理论;理论意识;实践意识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0)06-0024-06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并称为三大主流政治思想,把握保守主义的内涵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理解西方政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纵观中外学者对保守主义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分歧不断。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本文拟以保守主义的解读困境作为契入点,从理论意识和实践意识两个层面对保守主义进行解读,希望能对保守主义的正确理解做出一份有价值的探索。
  一、保守主义解读困境的表现
  及其前提性反思
  (一)保守主义解读困境的主要表现
  1.价值取向的误解
  首先,这一误解在中国主要源自语言的感情色彩。“保守”作为一个外来词汇,在汉语语境中,“保守”的基本内涵是维持现状,反对变革,与“守旧”、“顽固不化”等词具有类似的含义。因此,保守主义作为“conservatism”的汉语翻译由于语言感情色彩的差别,保守主义诞生之初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相比,保守主义似乎成了一个天生的贬义词。因此,美国学者艾恺针对这一翻译问题,主张译为“守成主义”,〔1〕(P4)源于孙中山先生的“守成不易,创业维艰”。
  其次,保守主义易被理解为与自由相左思想,这源于保守主义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之上。法国大革命一直被视为是一场追求自由、民主的伟大革命,因此批判法国大革命而诞生的保守主义也就往往被想当然的认为是反对自由和民主的政治理论。对这一误解通过研究保守主义的鼻祖—埃德蒙•柏克的思想就可以得到澄清,其实柏克保守的正是自由,准确地说是由洛克等人开创的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下的自由。因此柏克开创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在价值追求上无疑是一致的,而分歧主要体现在对自由的理解和实现自由的方式上。
  2.理解纬度的偏差
  保守主义从其诞生至今,在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许多思想家都在为能清晰地把握其内涵而努力,进而出现了许多与保守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政治主张,如“新保守主义”、“保守自由主义”、“经济保守主义”等等。部分学者对保守主义是否存在一以贯之的价值内核,是否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疑问。如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就对保守主义下过这样的评语“保护传统的保守主义,本身没有传统;呼唤历史的保守主义,本身没有历史”,〔P15〕亨廷顿在这里就认为保守主义者大多因现实状况有感而发,不存在知识谱系上的继承关系。在这方面最具反讽意味的是,被学术界公认为保守主义大师的哈耶克,却著文否认自己是一位保守主义者,他认为保守主义只是一种谨慎的改革态度,没有实质性的理念内容,哈耶克“怀疑是否真正存在着一种所谓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东西。保守主义可能常常是一种具有实际效用的箴言,但是它却无从为我们提供任何能够影响长期发展的指导原则。”〔2〕(P206)
  (二)保守主义解读困境的前提性分析: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的二维视角
  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质疑前提、挑战假设,“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3〕(P4)从表面上看,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保守主义到底是不变的理论体系还是多变的现实需要,但背后隐含着更深的前提性因素,即对人类意识中存在的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的二维结构认识不清。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我们在对一种意识形态作深层剖析时,首先必须把握其内在结构和逻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意识和实践是人类把握外部世界的两种方式。而人在意识层面上把握外部世界又存在两种类型〔16〕:一种是理论意识;一种是实践意识。
  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理论意识和实践意识都是人类意识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理论意识是实践意识的逻辑内核,实践意识是理论意识的外在表现,两者归根到底都要受到人类实践范围与程度的约束。这种二维结构是在人类意识的整个范围内进行划分的,而我们探讨的大多理论只分属于某个层面,但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存在着在同一标示下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并存的理论(暂时称为复合理论),而且两者既相对独立又蕴含着内在的联系。对这种复合理论进行解读,必须对其中的理论意识和实践意识都有清晰的把握,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得出全面、科学的结论。
  在复合理论中,政治性的复合理论尤为容易导致误读,原因就在于政治学本身强烈的实践诉求,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他说政治学“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实践”,〔4〕(P4)保守主义作为政治性复合理论,同样就有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的双重纬度。前文所述的解读困境中,不同学者的争论就是没有把握保守主义的这种二维性存在,所以顾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
  因此,要对保守主义做出全面、正确的解读,就必须从作为理论意识的保守主义和作为实践意识的保守主义两个纬度契入剖析,下文也将沿着这一思路,对保守主义的两个层面分别作出概括。
  二、保守主义的理论意识层面分析
  (一)人的预设
  1.人性的不完善
  一切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都是建立在某种人性论的基础之上。对人性的不同假设是区分政治理论的重要标准。保守主义坚信,人性是不完善的,而且是不可完善的。由这一命题出发,保守主义在追寻灾难根源时,始终将根源归结为人性的不完善、脆弱和不稳定,而不是归罪于制度,进而重建制度,因为不完善的人只能造就不完善的制度,制度的不完善是人性不完善的必然结果。不完善的人正是通过漫长的点滴积累,才获得了足够的智慧来找到一套适合其本性的社会制度。在不完善的现实与至善的理想之间,保守主义基于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当然选择现实中的不完善。〔7〕(P60)而“人类逃脱制度的影响而重建文明的观念是不可思议的”。〔6〕(P23)
  2.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
  “理性”一词一般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人类认识水平、生存现状不断反思与批判的精神与态度;二是人类认识真理、实现目标的能力。保守主义视野中的理性主要指后一种。从休谟的“怀疑论”到哈耶克的“不完备知识”,保守主义始终认同人类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任何人,任何精英,任何团体都不可能掌握全部真理或具备所有知识。但保守主义的认识论并不是一种不可知论,理性可以使人类的认识无限的向全部真理逼近,只是无法穷尽。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用抽象的理性来指导实践,理性应该与人性相结合,从历史与传统之中寻找其根基,认为人类的政治实践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全盘性变革,而是一种在审慎、中庸与妥协精神基础上的逐步推进。
  3.人类存在方式的社群性
  在人性和理性预设的基础上,保守主义继续追问了人的存在方式,即人类是一种原子式的存在还是一种社群式的存在。保守主义反对文艺复兴以来的个人主义,认为这种观念造就了“无根的”、“无生命意义的”、“毫无关联的”原子式的个人和同质的大众,从而破坏了社会的联系,导致了社会的混乱,为极权主义的产生准备好了群众基础。因此,保守主义注重社群的价值,特别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中间性团体”的权利与自由。保守主义的这种预设既是人性的本质需要又是现实政治的要求,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论断:人类不可能在孤独和隐居中实现自己的本性,而只能与其他公民结成关系实现这种本性,否则“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不是一个鄙夫,就是一个超人”。〔5〕(P7~9)
  (二)政治实践的原则性规定
  1.社会与国家的有机性
  保守主义认为,社会与国家都是自由成长起来的有机体,而非依理性建构的机械式组合。社会和国家均是循序渐进成长起来的,这个过程既联系着过去又连接着未来,“它乃是一切科学的一种合作关系,一切艺术的一种合作关系,一切道德和一切完美性的合作关系。由于这样一种合作关系的目的无法在许多代人中间达到,所以国家就变成了不仅仅是活着的人之间的合伙关系,而且也是活着的人,已经死了的人和将会出世的人们之间的一种合伙关系”。〔8〕(P129)他们反对以普遍抽象的形而上学理论来解释社会、国家的起源和政治制度的性质,而极其重视历史与传统的价值,尊重历史和传统就是尊重人类整体的文明成果和群体长期积淀下来的习俗。但保守主义对传统的倚重并不排斥对变革的诉求,而是强调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温和的渐进式的过程,是在既定传统的基础上保持一种历史连续性的变化,决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现存一切绝然决裂的过程。
  2.信仰与道德的超越性
  保守主义者通常坚信存在一个超越性的、客观的道德秩序。这种道德秩序超越了人的主观意志,独立于人们对它的意见和看法,包含着实在的、不可变更的、永恒的准绳与原则。是否承认超越的、客观的道德秩序是衡量保守主义者的基本准绳。只有承认存在着客观的道德秩序的人才是保守主义者。〔7〕(P24)保守主义的许多观点和原则都是从客观的道德秩序中派生出来的,而西方保守主义的这种客观道德秩序主要源于自然法和上帝。因此,保守主义者通常对宗教问题十分重视,认为宗教赋予信仰者一种尊严,宗教可以使国家及其世俗权力具有神圣性、永恒性,能够把个人对国家的服从转化为义务,从而保证了世俗政权的合法性。保守主义所持的是一种政教分离的宗教自由观,宗教在为世俗政权提供合法性论证的同时,也为国家与政府的行动范围划定了界限,肯定了宗教的自由,也就肯定了个人选择的尊严,肯定了政府权力的有限性,进而为多元社会不同价值的共存提供了依据。
  (三)思维方式的历史主义倾向
  文化传统对现实的影响无可置疑,但这种影响更多的源于这种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揭示一种思想体系的思维方式对于把握其本质至关重要。保守主义暗含着历史主义的倾向,即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中去理解过去的政治实践,从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中去构建应然政治的理想。〔17〕这种历史主义的倾向源于其对人性不稳定和社会有机性的认定,人性的多变使人类有多元选择的可能,社会有机体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实践条件和当时的传统、风俗做出可行的选择。这种历史主义倾向也为人们系统的把握保守主义设置了障碍,相对于其他政治思想,保守主义确实更加“多变”,会使人产生保守主义缺乏连贯体系的错觉,其实这是对保守主义思维方式认识不足的表现,保守主义看似混乱的体系恰恰是其历史主义倾向的体现,是保守主义区别于其他政治思想的特色之处。
  三、保守主义的实践意识层面分析
  (一)保守主义的历史发展
  1.诞生初期的保守主义
  英国政治家和思想家埃德蒙•柏克的《法国革命论》的出版标志着保守主义的正式诞生,诞生初期的保守主义反对的主要是激进主义政治思潮,特别是针对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近现代极权主义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为了捍卫英国“光荣革命”所延续的自由传统,这时期的保守主义在坚持英国式自由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权威和秩序,面对法国大革命的过激行为,强调稳定的价值和传统习俗在维系稳定方面的作用,尊崇既定制度的智慧,特别是尊崇宗教和财产;在政治体制上推崇君主制,相信国王体现着国家的尊严、历史的悠久和文明的灿烂,从而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注重社会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并为社会的等级地位差别进行辩护,反对平等观念,认为等级和地位的差别是实际存在的和必要的,是欧洲文明—绅士精神的基础。
  2.二战前的保守主义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进入了西方学者所谓的“大众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世俗化进程加剧;大众组织兴起;大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得到提高。〔14〕(P70)面对大众时代的到来,精英主义成为保守主义主要的理论形式,而反映在政治实践上是对民主的批评,特别是以争取普选权为基本内容的大众民主运动。这时期的保守主义者对大众怀有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感,认为大众是无知、懦弱、盲从的“乌合之众”,原子式的个体和同质的大众极易形成大众心理,大众心理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群体无意识”,这种群体“无意识”对人类行为影响巨大,因而“理性的作用无几”,〔9〕(P4)在这种大众心理的基础上,普选式的大众民主也就失去了心理基础。因此,精英民主的代表人物熊彼特指出:“民主政治并不意味也不能意味人民真正的统治。民主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10〕(P415)这里的“精英”并不是世袭贵族,而是选举产生的政治家。民主仅是一种程序,一种产生政治家的程序。这种对大众与民主的认识虽然极端,但仍不无深刻之处。随后法西斯主义的猖獗就为保守主义的洞见提供了明证。
  3.二战后的保守主义
  二战后保守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了福利国家政策和文化中的自由化。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增强,希望借此来增强社会公平、促进个人自由。保守主义者在其人性预设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哲学等多个角度对国家干预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批判。经济上,揭示政府的失灵和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的危害,论证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机制本身的有效性;政治上,集中批判政府干预导致的政府超载、官僚主义以及对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破坏,并将自由市场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哲学上,在一以贯之批判建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为自由市场秩序提供了新的哲学论证,如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等。
  除国家干预政策,文化领域的道德危机也是保守主义者一直关注的问题。保守主义始终坚守信仰与道德秩序的超越性,但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道德判断失去了超越性,沦为个人爱好、情感和态度的主观表达,个人的道德立场、原则和价值的选择成为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选择,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已经丧失,为客观道德提供合理性证明的各种企图都归于失败。麦金太尔认为这种精神危机的根源在于自由主义过分强调规则而忽视美德,因此,为了挽救西方社会因贬低美德、腐败传统而造成的精神危机,麦金太尔强调美德伦理,希望复活西方的美德传统。
  (二)保守主义的国别特色
  1.英国的保守主义
  英国的保守主义从其诞生之初就与欧洲大陆有着较大的差别,在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之前,“光荣革命”就已经使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君主立宪的制度也得到巩固,这种自由传统确立在先,保守思想形成在后的情形使英国的保守主义在开始之初即是保守自由的主义。英国式保守主义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历史和传统的极端尊重;其次,对权威和秩序的捍卫;再次,对宗教和道德的重视;最后,对社会等级的认同。这是一种尊重个人权利和财产、尊重个人自由的思潮,它与社会上层、贵族阶层密切相关,与英国的宪政民主、代议制政府以及民众的自治传统密切相关。它对民众广泛地参与政治感到惊恐,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是按照等级而组合起来的,天然领导人的权威应当受到尊重。它尊重个人自由,却反对个人主义和平均主义。相信传统与习俗,认为社会上层应该承担下层民众生活的职责。厌恶变化,强调宗教和礼仪对将社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保守主义也强烈地主张有一个在法律之下行事的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接受代议制的政府,并对民众参与政治有足够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尽管尊重权威,保守主义却强烈反对一切权威性质(无论是政治、宗教还是学术的)的独断专行。〔18〕
  2.法国的保守主义
  与英国式保守主义相比,法国保守主义更具有极端性,原因在于法国保守主义所依赖的基础不是自由主义开辟的成果,而是来自绝对主义留下的遗产。法国绝对主义国家形态是以在无秩序和极端秩序之间作钟摆式运动中形成的,战争是推动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法国绝对主义的形成史就是向着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痉挛性”渐进的历史,反复打断这一进程的是一再出现的外省割据以及无政府状态,随之而来的是王权集权化更强烈的反弹,直到及其坚硬、稳固的机构最后形成”。〔11〕(P83)法国政治思想多数是对钟摆式历史运动的一种思考,这一钟摆的两端就是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法国钟摆式的政治运动一直是其政治实践的主要特征之一,面对不同类型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不断更换斗争的对手,但始终占据着维护秩序的一极。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又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君主制、捍卫天主教教义的保守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麦斯特和德波特;另一类是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保守主义,保守自由主义已经开辟的成果,具有英国保守主义的特征。〔13〕
  3.德国的保守主义
  德国的保守主义在早期具有民族主义和威权主义的双重特征。德国的保守主义也是在批判法国式的自由的氛围中形成的,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德国明显落后英、法两国,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进程举步维艰,这造成德国思想界在精神上具有自卑倾向,进而激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德国保守主义者以民族主义特征确立了现代化后进国家一个普遍的反应模式: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和对立转化为“本土”与“外来”之间的矛盾。〔13〕影响德国保守主义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普鲁士官僚体系的发展和逐步完备,对权威的极端推崇和对国家极端崇拜。德国保守主义的第一个特征与浪漫主义运动相结合,最终形成浪漫保守主义;另一特征是主导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势力—官僚体系—所反映的思想,并且得到官方认可和接受,形成的是官僚保守主义。〔12〕(P119)浪漫保守主义的影响主要在德国政治思想界,官僚保守主义的影响主要在德国政治实践层面上;前者由于其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方案的批判在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后者与德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德国保守主义就是在这两种思潮的交织与互动中不断发展的。二战后,德国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和威权主义的立场有所松动,接受了自由主义的部分改造,对自由民主和宪政法治的认同提高,同时基督教的色彩浓厚。
  (三)实践意识层面保守主义纷繁多变的原因
  1.实践意识的本质特征
  实践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组成部分,实践性是其本质要求,如前文所述,任何实践意识都是其理论意识的体现,但作为通往实践的桥梁,实践的具体性要求任何一项政策、规划都必须是人类智慧的综合,而任何理论意识都只是对人类本身或人类实践某一层面的单一把握,所以,在复合理论中,实践意识又不仅仅只是其理论意识的体现,更多的是多种理论意识的综合。
  2.保守主义的内在要求
  保守主义的社会有机体观和历史主义倾向的思维方式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此,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也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国家特有的文化和传统,实践只能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永恒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或路线本身就与保守主义的理念相冲突。
  3.政治斗争的压力表现
  现代政治主要体现为政党政治,政党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政治运转的主要动力和政治思想的主要代表,保守主义也不例外。当面对残酷的政治竞争,政党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如何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无论多么纯正的意识形态、多么美好的理念、多么崇高的原则,都不可能有效的影响现实政治的进程,实现自身利益。意识形态靠中间的政党在取得民众支持方面占有优势。而意识形态处在极端位置的政党,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获取执政地位。〔19〕这是当代世界政党变革的潮流,也是保守主义在实践层面多变和不易区分的客观因素。
  四、余 论
  (一)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二维分析框架的再反思
  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是人类认识特有的两个层次,从学理的角度对其揭示与区分,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任何的理论研究无外乎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两个层面,但由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误区:在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的两端摇摆,只重其一,甚至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全部。
  只注重实践意识层面的研究,而忽视理论意识层面的重要性或存在,就会导致我们对抽象理论研究的缺失,理论意识的研究既是整个理论研究的根基,也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一种展现,忽视理论意识的研究是我国理论研究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理论意识研究的缺失也必然影响实践意识的发展。没有理论意识支撑的实践意识研究必然是盲目和功利的,这反映在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政策的不稳定性与不一致性,特别是某些重大方针或基本法律没有一贯的理念支撑。
  同样,忽视实践意识的研究,或将理论意识等同于实践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同样是灾难性的。没有实践意识的过渡,理论意识缺少转换而直接应用于实践,必然导致人们无法预见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类美好的愿望、设想一旦付诸实施,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原因。如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导致了极权主义,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与教训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理论意识与实践意识并重,遵循各自的思维逻辑,特别是对于政治性的复合理论,只有从两个层面分别把握,才能准确、全面的理解。
  (二)保守主义分析的价值取向、理论体系和实践效果
  从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分歧与争议主要在于其识别的标准问题,是价值取向、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效果。其实人们识别某一理论只能是三者的综合,单一的区分往往得出的只能是片面的结论,其中,价值取向是基础,理论体系是核心,而实践效果只是在两者基础上的补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保守主义首先是追求自由的主义,只是更多的偏重消极的自由,也正缘于此,许多学者以自由主义来融摄保守主义,如亨廷顿、哈耶克等,这里的问题恰恰在于忽视二者理论体系的差别,其实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对立,但这并不影响二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即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差别不在二者的价值取向上,而主要反映在二者的内在逻辑和学理系统。
  理论体系虽然是识别标准的核心,但它也必须由价值追求为其定向,盲目的理论只能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而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基础。实践效果由于其综合性与复杂性,在识别理论时只能作为必要的补充,如果仅从实践效果得出结论出发,其结论必然是模糊的。因此,我们在判断与识别保守主义时,必须坚持三位一体的标准,才能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保守主义。
  〔参考文献〕
  〔1〕[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 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英]布莱恩•麦基.思想家[M].周穗明,翁寒松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 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美]格伦•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M].潘世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刘军宁.保守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英] 柏克.法国革命论[M]. 何兆武 ,许振洲, 彭刚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里研究[M]. 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0〕[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英]佩里• 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德]卡尔•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 ,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朱德米.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4〕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5〕黄岭峻.论保守主义的本质[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6〕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5,(1).
  〔17〕马德普.普遍主义还是历史主义?[J].政治学研究,2005,(1).
  〔18〕陈晓律.英国式保守主义的内涵及其现代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9〕陶文昭.当代世界政党变革的潮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6).
  
  The Bi-dimensional Existence of Western Conservative Political
  Thoughts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ZHANG Yi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Jilin, China)
  Abstract: The bi-dimensional fallacies of conservative political thoughts are the major cause for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disputes about conservatism. In this study, the conservative ideas ar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the two levels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new interpretations are made on the nature and meanings of conservatism. Meanwhil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pecial theoretical mode, the composite theory in the theories of human epistemology. Failure to understand the composite theory has caused misconceptions in theory and frustrations in practice.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delve into the composit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in an effort to increase human knowledge on this special theoretical phenomenon.
  Key words: conservatism; composite theory; 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the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 左安嵩〕
其他文献
摘要:外交保护是一项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国际法律制度。它在当代正在经历一次意义非凡的嬗变,从而适应新的历史环境。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海外利益将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应当正确地认识到:外交保护在现代仍然是国家保护海外公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并加强对外交保护的理论研究,做好必要的实践准备。  关键词:外交保护;新时期;价值;中国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从辛亥“重九起义”到反袁护国战争,二者把云南从一个中国政治地理的边缘省份推向了历史前沿,引领时代风骚。这至少从地缘政治上来看是与云南在当时国内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会发现,这与云南自中法战争后特殊的社会变化,以及云南在应对这些变化时所形成的辛亥革命精神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云南;重九起义;护国运动;革命精神  中图分类号:K257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数码钢琴集体课进课堂的构想”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大学生相关心理品质的不足和数码钢琴集体课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实施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码钢琴集体课;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83-03    2002年,教育部印发《学
期刊
摘要:“苏黄米蔡”之“蔡”究属蔡襄还是蔡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捩是还原“宋四家”的形成过程。南宋时期形成了“苏黄米”并举、“米蔡”对举以及推尊蔡襄的批评传统,这是元人提出“宋四家”说的基础。“宋四家”排列次序在元代并不固定,明代始确定为“苏黄米蔡”并引出争议。有宋一代,蔡京从未进入过“宋四家”,也不存在所谓以“襄”代“京”的事实。  关键词:宋四家;苏黄米蔡;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后现代小说《玻璃山》中现代人攀爬玻璃山的故事情节解读为现代社会生态意识建立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0)06-0141-04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
期刊
摘要:仕宦于梅尧臣而言,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又是最重要的经济生活方式,不仅为其提供物质与心理的双重保障,又限制其经历与视野,从而促成了梅尧臣诗风中的题材日常化与风格平淡化之特点。由于梅尧臣的境遇在宋人中具有代表性,故此可以认为,宋人普遍的仕宦经历对于造就宋诗的整体风貌也产生了类似影响。而梅尧臣开宋诗风气之先这一意义,则可理解为对特定生活方式的一种早期演示。  关键词:梅尧臣;仕宦;生存方式;经
期刊
摘要:罗尔斯和诺奇克分别提出了公平正义论与权利正义论。这两种不同的正义模式既有分歧,又有相通性。作为当代新自由主义者的罗尔斯和古典自由主义者的诺奇克都旨在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公平合理的社会发展方案。重视和研究当代这两种不同的正义模式,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观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罗尔斯;诺齐克;正义论;公平;权利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基于对河南省巩义市温堂村69户搬迁农户的实证调查,对农户移民搬迁动力机制、居 住空间效用变化等内容进行分析表明:贫困山区农户进行自愿移民搬迁是其家庭理性判断的 结果。迁入村庄出行方便、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好和迁出村庄交通闭塞、居住环境 差、子女上学不方便等因素综合作用与农户搬迁的空间决策,有效的政策保障加快和保证了 农户搬迁过程的实施。搬迁后,农户在迁入村庄获取了更多的居住空间效用,并
期刊
摘要: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扩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较好地体现了自我建构的主题:主人公道连自我认同的失真和俄狄浦斯情结过渡的失败导致了他无法确立主体性,死亡成为在想象界与象征界间徘徊不定的他之最终解脱;作者王尔德采用自画像的原理创作该小说,以他者的形式呈现自己,借此进行另类的自我建构。道连与王尔德安身立命之根本都是在探寻“我”之真相。  关键词:王尔德;《道连葛
期刊
摘要: 政党外交是政党政治在国际事务中的延伸。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作为党的事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战线。通过对十六大以来7年间中国共产党 重要对外交往活动的考察分析,总结分析中共政党外交现状并提出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对于 促进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