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电影传播要素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feed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地理学是在媒介地理学的基础上细化讨论人、电影与地理的关系,从电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观认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地理环境对电影的制作、内容、发行、观众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电影地理学的角度,以电影《无间道》为例,就地理环境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浅的讨论。
  关键词:电影;媒介地理学;《无间道》;传播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86-02
  电影地理学是媒介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在媒介地理学的基础上细化讨论人、电影与地理的关系,从电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观认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地理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的情况,其内容包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一位置上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系、矿藏、动植物以及其生态条件等。地理环境由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反馈。在电影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即电影的制作方,讯息是电影内容中所呈现出的诸多符号,媒介是电影的放映形式,受众即电影观众,反馈就是观众的影评。其中受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的传播要素包括传播者、讯息、媒介和受众。
  电影《无间道》是2002年香港寰亚电影发行公司发行的一部港式警匪故事片,由刘伟强、麦兆辉联袂执导,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等香港知名演员主演。该片讲述的是两个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卧底的人,在经过一場激烈的斗智斗勇,在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寻找自我、自我救赎,最终实现自我解脱的故事。《无间道》在香港上映两周,票房便突破3000万港元,最终《无间道》以5505万港币的票房总成绩成为2002年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2003年,《无间道》一举囊获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电影原创歌曲等七个重头奖项;获得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效等五项大奖,成为2003年香港电影最大的赢家。
  在名利双收、叫好叫座、载誉而归之后,《无间道》带给香港电影的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不可磨灭的,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无间道》是香港电影的又一座里程碑,正是从《无间道》开始,香港电影开始从相对的“粗糙”进化到“精致”,从重视外在的情节进化到注重内在的节奏,之后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剧本、摄影、配乐、影调、节奏,甚至包括演员的表情表演,都变得相对考究,从而进入了香港电影的全新时代。颇感遗憾的是,即使近年来出现了诸如《寒战》《赤道》《反贪风暴》《树大招风》等佳作,但再也没有一部香港电影能够超越《无间道》,成为香港电影的代表。也正是基于如此,《无间道》成为香港电影的巅峰力作、不朽经典,这也是在十多年之后本文依然以《无间道》作为分析样本的深层原因。
  一、地理环境对电影制作方的影响
  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地理环境,所以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传播活动有着天然的影响力。人以主观意志为出发点,以客观环境为条件创作而成的电影,在生产和制作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反映地理环境要素,再现地理环境风貌就形成了具有相应地域特色的电影作品。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在电影的前期策划、剧本写作、实地拍摄、后期制作过程中,参与人员都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使得电影本身就具备了相应的、特定的地域特征。电影《无间道》的导演、主创团队、演员大都来自香港,他们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情感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香港地域特色。随之带来就是在电影角色表现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也都充斥着香港的味道。
  《无间道》的角色塑造均为香港人士,他们的语言是香港本土语言粤语,即便是国语版本的也或多或少地带有香港口语和发音。导演刘伟强曾经说过:“《无间道》只有在香港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拍出一种晦涩的绝望”。《无间道》里的人物带着香港城市历经变迁的质感。《无间道》中由摄影、剪辑、音乐等技术层面和表演层面交织而成风格化的叙事方式,是一种香港这个城市所特有的洗练、时尚而又迷离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让本该斗争激烈的警匪片,带上了沉静优雅的文艺风格。电影开头即是一句佛语,引用《涅磐经》第十九卷:“凡八大地狱之罪,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这句话解释了片名“无间道”的由来,即片中的人物好像生活在无间地狱中一样,痛苦不断,无法超脱。香港与内地其他地方相比,佛教色彩较为浓郁,信众颇多,导演刘伟强深受香港文化影响,笃信佛教。可见导演的佛学观念影响了整部电影的基调色彩。
  二、地理环境对电影空间符号的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把现实和想象用光影呈现的传播媒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浪漫、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把真实的地理环境作为背景再现在电影中。而其中的地理风貌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电影中能够清晰地再现出来。原本的想象和真实的场景交汇,形成独特的媒介地理景观。
  在电影《无间道》中随处可见的香港知名景观,如陈永仁与黄警司会面交流情报的天台、陈永仁与刘建明最后对决的天台,都是在香港铜锣湾告士打道311号的皇室堡商场;韩琛手下交易毒品的码头是香港吞吐量第二的葵涌码头;韩琛与刘建明会面的电影院,是香港著名的嘉禾港威戏院。还有很多极具香港地方特色的生活场景,如大排档、警察局,小街巷中的商铺、音像店,都在《无间道》中原汁原味,生动逼真的还原并再现了出来。这又给电影《无间道》增添一抹最浓郁的香港情怀。
  三、地理环境对电影放映的影响
  电影的传播即是传播信息,地理环境同样会对电影传播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在现今全球传播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环境因素对传播的影响削弱了许多,但仍不可忽视。如一部电影上映,一般在信息发达、放映技术完备的大都市、地区中心城市率先公映。反之,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技术设备陈旧、信息闭塞,放映时间要远远落后于大城市。这便是地理环境对电影媒介所产生的影响。   电影《无间道》先于2002年12月12日赶在圣诞档期之前率先在香港上映,好评如潮,一路飘红,香港票房突破6000万港元大关。在积淀了相当的人气、口碑基础上,发行方寰亚电影有限公司,决定于2003年9月5日在大陆300余家中影院线上映,之后再覆盖其他地区院线。《无间道》由香港到大陆主要城市再到大陆其他城市,其中的逻辑显而易见。由特大城市到大城市再到小城市,地理环境又一次对电影的放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地理环境对电影受众的影响
  全球一体化时代,电影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只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电影可以在各个国家、地区间广泛传播。但面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受众时,又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电影《无间道》在中国乃至亚洲大部分观众看来,影片中颇有熟悉感的建筑风格、地理背景;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对善良、正义的赞赏和向往,人性在常理中的挣扎;以及对影片艺術风格的大加赞赏——警匪电影题材中带有难得的沉静优雅。而在外国观众看来,由于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不同,必然会对影片所呈现的非完全写实的艺术风格、对角色塑造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有所不满,无法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人性深处的挣扎。
  从影片《无间道》的获奖状况就可见一斑。在亚洲地区,摘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第46届日本蓝丝带电影大奖。但在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角逐中最终铩羽而归。而翻拍自《无间道》的美国电影《无间道风云》,在上映的当年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四项大奖。对比两个电影的获奖记录不难得出:《无间道》所获得的都是亚洲范围内的奖项,而得不到美国观众的普遍认可;《无间道风云》获得奥斯卡电影节诸项单元大奖,却始终无法达到《无间道》在亚洲地区的受欢迎程度。亚洲人与美洲人的生活地理环境不同,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自然相差甚远,二部电影所反映的地理文化要义也自然不尽相同。
  五、地理环境对电影传播的思考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当承载着信息的电影在跨地域流动时,会产生因价值观念不同的文化碰撞。而其呈现的地理环境,也常常会因人们的主观赋予而带上别的色彩,影响人们的感知结果。网络和各种数字媒体的兴起,大大削弱了地理环境对媒介传播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地理格局,而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会因为新技术的推进享受到更多的电影。
  因此中国电影传播时应该找准受众定位,对于片中对地理环境的呈现不能仅仅是单纯肤浅的再现,而应从各个层面来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构建,使受众能够获得真实和想象交织成的地理版图,并传达更深层的文化要义。国家应当在国家层面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入侵,努力将文化大国形象深入人心,使世界尊敬、理解、学习我国优良的精神文化,并利用网络等新兴技术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进一步深化中国电影业的行业改革,改变电影经营模式,学习借鉴像好莱坞模式,以及欧洲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公共资助体系,进而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电影业。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 周斌.不一样的景观——港台电影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杨晓林.读电影——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品鉴(1991-2012))
  [4] David Bordwell.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5] 明安香.传媒全球化与中国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公众提供了意见的自由市场,拓宽了普通大众参与政治的渠道,由此打破了原先的政治权力格局,大众政治迅速崛起。以微博问政为代表的大众政治具有民粹主义的倾向,充分运用“名人效应”、社交化的情感动员模式传达大众的声音。大众政治是迈向民主政治的关键一步,但不能说大众政治就是完全的民主政治,大众政治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  关键词:互联网;大众政治
期刊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更倾向于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手机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新疆大学生手机阅读呈现出普遍性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从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长、阅读使用频率、阅读内容等角度,采用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手机阅读的现状及特点。  关键词:手机阅读;新疆大学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
期刊
摘 要:风险社会下媒介環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以三星Note 7爆炸门事件为例,采用“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分析此次危机,进而揭示三星在此次危机中出现的重大危机传播策略问题,并从四个阶段渐进式的提出企业应当做到的危机传播策略。  关键词:风险社会;危机传播;“三星Note 7爆炸”;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
期刊
摘 要:通过梳理文献、提出设想和小规模实证,此文对“有意义的他者”的存在以及产生根源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大学学生心目中是存在的,而产生的根源是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感和更好融入社会的需要,其身份确立主要经由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途径。在“出现问题——‘镜像’模仿——自我说服——做出回应”模式下,“有意义的他者”充当了自我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角色,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和爱情观,对大学
期刊
摘 要: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追求影视的商业价值时,最不能忽略的是影视艺术中的文化隐喻,这才是促进一部影视作品向优秀作品迈进的重要举措。影视艺术中的文化隐喻可以为人们营造更深刻的审美感受。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影《大鱼》的主要内容以及其讲述的母题,最后着重介绍了《大鱼》当中的文化隐喻。  关键词:影视艺术;文化隐喻;电影;《大鱼》;母题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故事叙事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大圣归来》与《大闹天宫》两部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寻找到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成长过程中叙事策略的变化及现象予以归纳。希望能提炼出动画电影现代化叙事策略的共性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动画电影;传统文化题材;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90-02 
期刊
摘 要:校庆等大型活动是高校形象展示与传播的特殊“场”,本文在对西安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传播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展开理论分析,先微观梳理校庆月活动,根据活动数量、宣传安排、活动主题等剖析其传播特点;再对校庆宣传工作宏观把握,解读校庆整体的传播活动,并总结其传播效果、反思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大型活动;西安交通大学;“双甲子校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河南省特色文化产品营销情况的样本数据,在实时竞价广告技术应用研究基础上,实证研究河南省特色文化产品大数据营销模式形成路径。本文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初步研究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选取河南特色文化产品营销现状为研究对象,并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营销对河南省特色文化产品营销有着积极直接的影响,可以应用于河南省特色文化产品的营销与品牌形象传播
期刊
摘 要:在众多真人秀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让一档节目获得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这是现如今我国电视人面临的难题。本文以东方卫视《女神新装》节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节目成功的内容生产与运营模式,即满足了观众对“悦目”的窥探,也符合了大众对“美味”的快感,更适应了当前媒介环境的转变。只有不断进行原创的尝试,提高本土电视节目的造血功能,扭转引进舶来模式的被动现状,才能引来电视综艺的春天。  关键词:《女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疆媒介融合的进程,新疆汉语媒介融合的进程并不滞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作为占有新疆报业市场份额较大的新疆都市消费晨报,其媒介融合进程以全媒体转型而具有典型性,晨报全媒体在其产品定位、人才、业务和管理模式上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了全面的转型,在新疆媒介融合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新疆;媒介融合;《新疆消费晨报》;全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