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阿照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改姓的事被同學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
  一直到初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不久之后从军队退了下来,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
  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寒暑假也先往外婆家跑,通常都要快开学了才勉强回去住几天,顺便拿生活费和注册钱。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才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去,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一鼓作气,说他的退休金可以拿去用。“不然最后说不定被那个王八蛋找各种理由拿去败光光!”他说,“女儿哪天拿到美国学位,至少我脸上也有光。”
  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像样!”
  后来阿照帮他买了,之后也忘了问他到底用了没,或者拍了什么。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干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料套。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2009年秋。”
  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赏析
  说起温暖的文章,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吴念真。看他的短篇小说要哭可真是太容易了。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记录的也都是日常的小事,但他的举重若轻、含蓄内敛总能戳中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总能让人心里充满了无尽的爱与暖意。
  这篇《深沉而无言的寂寞》的风格也像他笔下的父亲角色一般,话不多,很务实,愿意为儿女付出一切却不懂得如何表达,于是在罕见的几个瞬间,儿女得以窥见父亲的内心,总要忍不住为之落泪。文章的详略安排也同女儿阿照的成长保持一致。小的时候做儿女的总是更关心自己一些,做不到时时刻刻关注父母的情感世界,毕竟当时的父母对于儿女来说是遥不可及、大权在握的“大人”。于是阿照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被简单带过,足以体现出她与继父并不亲密,起码阿照并没有过多关注继父。
  等到阿照长大成人,她仿佛更能理解父亲,两人的关系也逐渐从一高一低变得更加对等,母亲去世、弟弟离家之后,孤零零的两人交流变多,变得更有意义。虽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是这世上最亲近的人。只可惜有太多交流都发生得太晚。直到父亲去世,阿照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他用那部相机记录了所有老朋友年迈的影像,文章在继父一人抱着妻子儿女的相框拍全家福处到达情绪的最高点——这位沉默寡言的父亲,是多么渴望家人团聚的温暖,又是多么卑微,只能捧着相框合影。他的孤独,他对老去的无力倾泻出来,都得到了女儿的理解,他的寂寞伤痛从画面溢出填满了这片空间,只可惜这揭示来得太晚。
其他文献
四周都是楼宇,即使白昼也很阴暗  母亲不愿意开灯,这当然是节省  她也知道,省下的錢,买不来多余的明亮  我只要走进房间,第一件事就是开灯  对此她无可奈何,她也阻挡不了  白昼还需要一通鲜亮的包装  我一离开,她就关灯,坐在阴暗里  她习惯了阴暗,喜欢坐在幽黑的潮水里  以礁石的形式体会尘世晃荡  对于依赖眼睛感受世界的儿子  她是如此不屑,她不认为我还没到节点  像她一样,我的前路似乎也没有太
期刊
颜陌:欢迎大家来到这一期访谈,我们这次的主题是“沉默”。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沉默的时候,可不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场景?沉默到底是好是坏,大家心里有一个看法吗?  刘周:我觉得沉默就是死心了,就是忍受委屈。因为感情到了深处,受到了深深的伤害,那种痛的感觉是说不出来的。虽然你心里跟针扎一样,但是任何人都理解不了,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埋在心里。  颜陌:看来你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如果你愿意的话
期刊
记得孩提时,刚刚入学启蒙,本来自信学汉字学得好学得快,但没想到,遇上“暖”字时,老把它写成“目”字旁。直到某一天,一位长者对我说,有了“日头”才温暖,“眼珠子”怎么会温暖呢?(“日头”“眼珠子”都是老家方言)这一下子便纠正过来了,后来,每每看到这个字,就会想起这段经历。  到今天,竟还听闻有家长或老师见小朋友写错字,就罚写几十上百遍,真恨不得告诉他,不如跟孩子来点“说文解字”,既有趣又好记,还有温
期刊
鸟的啾鸣唤醒了荒原  这个季节即将有太多事发生  太多欲望和毫无节制的野性蜂拥草尖  令人无法想象  春天怎样从大地内部撑开黑暗的深渊  这时候你多么震惊  清浅的线条勾勒出朱日和的辽远  只有细心的牧人看得懂变换  从一缕风到一棵草  春天不断突破寒夜的围堵,崭新的生命  诞生于三月  哈日呼说:春天的羊羔最通人意  它们是天空里的星星,想家的时候  就会跑下来  特邀点评|杨克  因为一场军事
期刊
晚风轻拂,江水静静流淌  一开始我是别人的女儿  像眼前哭闹追逐的孩子,那么天真  接着我是别人的恋人  比草丛中陷入了盲目爱情的野花  更加深情  后来我是别人的母亲  听见某处枝叶间传来的召唤性蝉鸣  也能引发内心的交响,与轻微震颤  到最后……渐渐再无人和我擦肩而过  茫茫夜色中  我感到自己微凉、赤裸。羞愧得近乎  還未拥有任何故事的少年  一瞬间  几乎就要放弃所有形容词,低促地喊出  
期刊
长江中游的水,慢慢吞吞  有时候看上去是静止的  即使雨季也只是慢慢吞吞地上涨  长江中游并不急于呈现什么  长江中游像个不声不响的好人  自甘落入俗套,用洪流  洗净天空的幻象,洗净自己  注视着远方和自己的内心  一个有故事的人,波澜不兴  说起长江,我才意识到  自己是喝长江水长大的  时至中年,依然以在长江踩水为乐  少有人体会,一个人在江面的自由以及,静水之下  身体对抗深流的快乐  特
期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想要回到过去某个时间点”的悔恨,人总是会在失去后才后悔当初的行为,没有说出的话,没有付诸的行动,一切都是因为失去所带来的悔恨。最近读的小说《咖啡未冷前》里有这样一家咖啡店,它有着能够回到过去的都市传说。  故事发生在一家叫“富尼古丽·富尼古拉”的名字古怪的咖啡店,那里建筑古老,环境诡异,老板和服务员个性十足,咖啡的种类则只有摩卡一种。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家咖啡店里有一个
期刊
惭愧地说,土豆生长在田地间,  我不认识它的秧苗。但当它们  在集市上或超市里,  很远的地方,我也能看到。  那么温和,妥当,懂它的人  都了解它的善意。它们在手里  被挑来选去,那外表质朴憨厚的,  似乎更为忠诚,也更为人所期待。  哪个女人不喜爱土豆呢?你快乐地  削着皮,我想很多女人都这样做过,  并不觉得歉意。此前你或许已经想好了,  接着要用什么方式对待它。  蒸煮,保留它的原始个性;
期刊
翻开黎戈这本《小鸟睡在我身旁》,细细读起来的时候,我是有点意外的。这是一本记录黎戈与她女儿皮皮生活点滴的文集,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平实地记录着皮皮出生后的所思所想。我感到意外的地方在于,市面上流行的亲子书籍,一类是以培养出名校子女为傲的成功学经验传授,另一类是将生活裹上了一层透明的糖衣,露出的是最美好的那一面,仿佛电视广告一样加了滤镜,拍摄温馨甜蜜,不会腐烂,但缺乏真实。黎戈的文字却给人一种踏实感
期刊
【作品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曾任江苏吴县县令、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职,其间屡次辞官,或漫游,或隐居。曾问学李贽,颇受其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文学上反对模拟复古,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成为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主帅。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字伯修)、弟袁中道(字小修)均工诗能文,并称“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