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阅读比较枯燥,不像语文阅读那样具有趣味性和戏剧性,学生对数学阅读不太感兴趣。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了解数学文化,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文章从提高认识,主动阅读;课前预设,引导阅读;课堂渗透,培养能力;课后延伸,巩固知识;思维训练,读思结合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
一、引言
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过渡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逐步养成。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把握相关信息,从而更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主动阅读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学会阅读是学生学好数学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为学生学好数学及自主学习提供有力保障。深度、广度的数学阅读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的发展与数学知识,理解各知识点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很多学生会觉得阅读枯燥无味,因此不喜欢数学阅读。他们也认为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事,数学没有什么可阅读的,只要学好语文阅读,数学阅读也就易如反掌。学生没有认识到有效的数学阅读关系到数学的学习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学生往往不重视数学阅读或者阅读习惯的养成。为此,数学教师应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目标创设“说数学”等活动,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发现的有趣的事或者对一些数学知识的理解,将学生置身于数学知识故事或数学逻辑语言的环境中。这样可以实现由点及面的带动效果,让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也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及其语言的特色和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学生因为阅读理解而出错的题目作为事例,让学生明白阅读对数学的学习同样重要。小学高年级中就有这样的题目:“幼儿园里买来4箱苹果40千克,平均分给16个班的小朋友,每个班能分到多少千克?”但不少学生会和“幼儿园里买来4箱苹果,每箱40千克,平均分给16个班的小朋友,每个班能分到多少千克?”这样的题目混淆,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力不够造成的,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重视。
(二)课前预设,引导阅读
虽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是这些不足以应付将来学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抽丝剥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教师应做好课前教学准备,应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并结合数学阅读的相关研究,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教案更具有可读性与科学性,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思考,掌握更为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教师在预设教学教案时应对与教学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选取合适的数学阅读材料。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和高效;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了解和掌握数学文化。比如,在“如何求出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中,教师可收集相关材料,向学生讲述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并在核心问题的驱使下,一起阅读书本上的内容,进行对比与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也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去查找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促使他们去查寻、去阅读、去做笔记,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既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学习有关存款利率时,学生理解起来总是很困难。因为存款利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阅读、做笔记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必要的支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渗透,培养能力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很容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够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养成好习惯。因此,要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还应以课堂为主,将数学阅读渗透到课堂知识点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专注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在教学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即为物体的体积”之时,可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或者小组阅读讨论;之后邀请学生进行示范阅读,并对此进行分析,最终准确地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教师也可借助将要教学的知识点或要讲解的习题,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挖掘数学信息,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在阅读时,学生经常会“蜻蜓点水”,不仔细,导致阅读效果不佳。例如,“货车从甲地送货到乙地,全程共480千米,按原計划每小时80千米可准时送到,走了160千米,后来货主急需要货,货车的速度提高到100千米/时,货车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到达乙地?”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把“提高到”读成“提高”,致使解题错误。虽是一字之差,但差别却是非常大的,学生只有用心地一字一字地读过去,并加以理解,才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才能正确解题。还有如“除”与“除以”、“增加几倍”与“扩大几倍”的区别等。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强化,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认真反复读题,理解题意,懂得抓住重点,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四)课后延伸,巩固知识
课后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在教学中不可或缺。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后延伸,那么学生的知识就失去了“宽度”和“深度”,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就会走入局限之境,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还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方面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在教学了“我会用计算器吗?”之后,安排学生搜集“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做成“数学小报”在班级展示。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整理阅读材料,充分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使之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思维训练,读思结合
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内容的重要方式,但是在众多纷杂的信息当中如何汲取有益成分,如何使之内化与有效运用,这些都离不开思考。都说业精于勤,其中包括了勤读、勤练、勤思,读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读是思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思考是对读的总结与分析,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经之路。没有思考的阅读只是徒有其形,是一种表面阅读,并不能发挥出阅读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的量,还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形成读与思的有效结合,产生质变的效应。
数学知识有别于其他学科,其以概念、原理和公理等为知识框架,这些知识大多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如果只会阅读,不会分析和思考,那么知识是空洞的,思维是空白的,不利于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既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丰富知识,又要带着思考去阅读,读出知识的“深度”,培养分析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5×30”,然后请学生翻开书本进行阅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看数学书上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0乘25这一步为什么竖式中不写出来?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上一个0?你喜欢哪种方法?让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在关键处的激疑点拨,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新知。
三、结语
阅读能力是我们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能力,在当前信息纷杂的形势下,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开展数学阅读。虽然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但是数学知识也具有其独特的趣味性和丰富的内涵。只要教师悉心指导,注重熏陶,积极交流,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方法,学会思考与分析,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当数学插上阅读的翅膀时,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定能更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怀红.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83.
[2]成 立.有趣、有用的数学阅读[J].內蒙古教育,2019(1):63-64.
[3]孙天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79-80.
[4]陈雷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3):87.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
一、引言
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过渡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逐步养成。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把握相关信息,从而更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主动阅读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学会阅读是学生学好数学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为学生学好数学及自主学习提供有力保障。深度、广度的数学阅读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的发展与数学知识,理解各知识点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很多学生会觉得阅读枯燥无味,因此不喜欢数学阅读。他们也认为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事,数学没有什么可阅读的,只要学好语文阅读,数学阅读也就易如反掌。学生没有认识到有效的数学阅读关系到数学的学习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学生往往不重视数学阅读或者阅读习惯的养成。为此,数学教师应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目标创设“说数学”等活动,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发现的有趣的事或者对一些数学知识的理解,将学生置身于数学知识故事或数学逻辑语言的环境中。这样可以实现由点及面的带动效果,让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也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及其语言的特色和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学生因为阅读理解而出错的题目作为事例,让学生明白阅读对数学的学习同样重要。小学高年级中就有这样的题目:“幼儿园里买来4箱苹果40千克,平均分给16个班的小朋友,每个班能分到多少千克?”但不少学生会和“幼儿园里买来4箱苹果,每箱40千克,平均分给16个班的小朋友,每个班能分到多少千克?”这样的题目混淆,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力不够造成的,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重视。
(二)课前预设,引导阅读
虽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是这些不足以应付将来学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抽丝剥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教师应做好课前教学准备,应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并结合数学阅读的相关研究,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教案更具有可读性与科学性,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思考,掌握更为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教师在预设教学教案时应对与教学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选取合适的数学阅读材料。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和高效;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了解和掌握数学文化。比如,在“如何求出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中,教师可收集相关材料,向学生讲述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并在核心问题的驱使下,一起阅读书本上的内容,进行对比与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也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去查找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促使他们去查寻、去阅读、去做笔记,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既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学习有关存款利率时,学生理解起来总是很困难。因为存款利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阅读、做笔记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必要的支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渗透,培养能力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很容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够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养成好习惯。因此,要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还应以课堂为主,将数学阅读渗透到课堂知识点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专注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在教学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即为物体的体积”之时,可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或者小组阅读讨论;之后邀请学生进行示范阅读,并对此进行分析,最终准确地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教师也可借助将要教学的知识点或要讲解的习题,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挖掘数学信息,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在阅读时,学生经常会“蜻蜓点水”,不仔细,导致阅读效果不佳。例如,“货车从甲地送货到乙地,全程共480千米,按原計划每小时80千米可准时送到,走了160千米,后来货主急需要货,货车的速度提高到100千米/时,货车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到达乙地?”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把“提高到”读成“提高”,致使解题错误。虽是一字之差,但差别却是非常大的,学生只有用心地一字一字地读过去,并加以理解,才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才能正确解题。还有如“除”与“除以”、“增加几倍”与“扩大几倍”的区别等。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强化,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认真反复读题,理解题意,懂得抓住重点,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四)课后延伸,巩固知识
课后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在教学中不可或缺。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后延伸,那么学生的知识就失去了“宽度”和“深度”,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就会走入局限之境,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还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方面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在教学了“我会用计算器吗?”之后,安排学生搜集“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做成“数学小报”在班级展示。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整理阅读材料,充分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使之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思维训练,读思结合
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内容的重要方式,但是在众多纷杂的信息当中如何汲取有益成分,如何使之内化与有效运用,这些都离不开思考。都说业精于勤,其中包括了勤读、勤练、勤思,读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读是思考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思考是对读的总结与分析,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经之路。没有思考的阅读只是徒有其形,是一种表面阅读,并不能发挥出阅读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的量,还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形成读与思的有效结合,产生质变的效应。
数学知识有别于其他学科,其以概念、原理和公理等为知识框架,这些知识大多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如果只会阅读,不会分析和思考,那么知识是空洞的,思维是空白的,不利于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既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丰富知识,又要带着思考去阅读,读出知识的“深度”,培养分析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5×30”,然后请学生翻开书本进行阅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看数学书上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0乘25这一步为什么竖式中不写出来?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上一个0?你喜欢哪种方法?让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在关键处的激疑点拨,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新知。
三、结语
阅读能力是我们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能力,在当前信息纷杂的形势下,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开展数学阅读。虽然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但是数学知识也具有其独特的趣味性和丰富的内涵。只要教师悉心指导,注重熏陶,积极交流,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方法,学会思考与分析,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当数学插上阅读的翅膀时,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定能更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怀红.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83.
[2]成 立.有趣、有用的数学阅读[J].內蒙古教育,2019(1):63-64.
[3]孙天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79-80.
[4]陈雷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