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同课异构”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研讨方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教学工作者的视线中,印以教研组为单位,由不同的教师上同一个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进行交流。“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笔者以一次音乐教研活动的经历,展现对“同课异构”新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同课异构;新模式;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种种的因素,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究形式。与此同时,很多老师也产生了困惑,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呈现出精彩的课堂,如何在“同课异构”中展现自我的风采,成为很多教学工作者努力实现的目标。一次音乐教研活动,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同课异构”的魅力,并让我对“同课异构”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1 再现同课异构。回顾骨干风采
区教育局组织音乐学科获得省、市教坛新秀荣誉称号的老师进行了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本次比赛从公布上课内容到上课时间只有48小时,且规定统一上第九册《友谊》这个单元。规定时间、规定内容、还借班上课,真是富有挑战性的一次评比活动。
《手拉手祖国更美丽》一课,执教的徐老师在选择教材时大胆地使用了教研员在备课指导时推荐的一酋歌曲《手拉手祖国更美丽》。这首歌曲相对教材中的歌曲《手拉手》而言,歌曲旋律感强,旋律动听且容易记忆,教唱比较轻松。歌曲的难点可以在手势的引导下解决,可以在律动中体验,歌曲的学唱还以“友谊的节奏——友谊的接力——友谊的旋律”新颖的模式层层深入。
欣赏课《让世界充满爱》是一堂非常动情的课。执教的卢老师有很强的煽情性,不论是每个环节的导人,还是教学中的各个铺垫、拓展,卢老师都以自己百倍的热情投入其中,在她如此强烈且外露的情感感染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本课的主题思想也在教师的情感引领下不断得到升华。
李老师执教的《手拉手》是一堂非常朴实却又扎实的课。听课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李老师虽然选择的教材因旋律、节奏等元素使歌曲学习的难度增加,但李老师却凭借自己对教材的把握,通过“难点节奏突破一听辩、哼唱旋律——歌曲结构分析——歌曲学唱、表现”实实在在地将歌曲教学进行到底。
另一堂同样题为《手拉手》的课却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执教的朱老师在她的课堂中自始自终都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无论是难点节奏的解决、歌曲的学唱、歌表演、拓展等环节,教师无不和学生融合在一起。
2 亲历同课异构。收获别样精彩
教师对课堂情感基调的定位是课堂教学气氛中最主要的因素,它能产生一种心理的动力效应。如果教师能准确定位课堂的氛围,并使师生双方情感交融同频共振时,学生就会在情感波浪中,依靠情感的推动力,不断从课堂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这次教研活动的时间是5月20日,正值全国人民为四川灾区遇难同胞进行哀悼日的第二天,特殊的背景条件对教师课堂基调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但几位教师不愧为省、市教坛新秀,个个都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尽管几位教师在可选择的教材范围内选材不同、组合方式不同,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在歌曲拓展部分或导人部分加入了“与灾区人民手拉手”的元素,准确地把握了课堂的基调,同时也震撼了每位听课者的心灵。
在活动过程中,很多环节都让上课的学生与听课的老师热泪盈眶,执教教师用“以情动人”的方式打动了每一位听课的学生与老师,学生更是在此情境中加深了对“手拉手,互帮互助”涵义的理解,同时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中设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本课的主题思想也在这些环节中得到了升华。
虽然比赛的内容是规定的,参赛者没有过多的选择,但各位教师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选择、重组教材、并进行拓展延伸,所以她们所呈现的是色彩斑斓的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两位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大胆地使用了教研员在备课指导时推荐的一首歌曲《手拉手祖国更美丽》。这首歌曲相对教材中的歌曲《手拉手》而言,歌曲旋律感强,旋律动听且容易记忆,教唱比较轻松。但在没有教参辅助的条件下,如何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重组教材,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可以选择课外的音乐作品补充现有教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是全部的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的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了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
这两位教师的成功课例就足以说明在对教材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大胆的重组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次活动让人强烈感受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光是能上好每节课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个人专业状况、文化修养、语言表达、性格、气质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总体特征,它既是教学工作成熟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人才华、个性的一种显露。
音乐教学方法是一定教学思想的体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能正确地领会和掌握所教授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智力、能力、创造力。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些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听课教师沉浸在这一堂堂鲜活的课堂中,感受着执教教师的迥异的风格、创新的教法,听课间隙都围绕着这几堂形式各异的课堂相互交流,“这个内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象她这样上的确是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教学方法不错,学生很容易接受了”……从他们的交流中,我听到了赞赏与感动。
正是这些迥异的风格,创新的教法才成就了一堂堂精彩生动的课例,让人在她们的课堂中留恋往返。
3 聚焦同课异构。促进反思成长
教材是知识、方法的重要载体,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通过专家们认真研究的成果,精读教材、学习教材、创造地使用教材是获得高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分析好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理解编者意图。尤其是新 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结构、内容、难度变化比较大,教学中只有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对照新课程标准,才能不偏离教学方向。
对于教材合理、准确的把握是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素养,作为教师,一定要潜心探研教材、吃透教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把握教材,如准确把握重难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等,同时一位有良好教学素养的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如能结合现实生活的大背景对教材进行有选择地重新组合。只有充分把握教材,才有上好每一节课的“底气”。
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教材观,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教。但也要不迷信教材,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对新教材进行再一次的创造加工,有取舍地使用教材。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把握好教学尺度;二是要调整教材中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重组、拓展等适当调配,使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新教材的合理化运用。教师对教材不是简单的复制,如果将书上内容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教学就会变得死板与沉闷,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或删减,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才是对学生有帮助的。
同时,要成为一位有音乐素养的专业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养成积累的习惯,将探求、研究教材的一些心得积累起来,在逐步积淀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这几节课的教学内容虽是出自于同一单元,但却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
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呈现出不同的课堂,也展现了不同的音乐教学品格,同时也彰显了“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魅力。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次教研活动的“同课异构”模式从多层面,全方位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
亲身经历的这次“同课异构”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很多教师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教龄刚满十年,逐步进入成熟期的我也一直在追求一种音乐教学境界,那就是要“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风格”。但我也清楚地意识到要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逐渐积累,比如多与老师们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探讨教学的艺术:多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音乐教学品格。
总之,“同课异构”,让我感受到了音乐教学领域可以挖掘和探索的内涵实在有很多,我体验到了音乐教学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教育是可再生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也要注重“音乐教学的多样性”。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同课异构”为我们共同的教学研讨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它引领老师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展开研讨,老师们逐渐掌握“用活教材、激活课堂、教活学生”的教学新理念。“同课异构”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思考、探究。在精彩纷呈的教学过程中闪现个性化的智慧光芒。
关键词 同课异构;新模式;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种种的因素,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究形式。与此同时,很多老师也产生了困惑,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呈现出精彩的课堂,如何在“同课异构”中展现自我的风采,成为很多教学工作者努力实现的目标。一次音乐教研活动,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同课异构”的魅力,并让我对“同课异构”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1 再现同课异构。回顾骨干风采
区教育局组织音乐学科获得省、市教坛新秀荣誉称号的老师进行了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本次比赛从公布上课内容到上课时间只有48小时,且规定统一上第九册《友谊》这个单元。规定时间、规定内容、还借班上课,真是富有挑战性的一次评比活动。
《手拉手祖国更美丽》一课,执教的徐老师在选择教材时大胆地使用了教研员在备课指导时推荐的一酋歌曲《手拉手祖国更美丽》。这首歌曲相对教材中的歌曲《手拉手》而言,歌曲旋律感强,旋律动听且容易记忆,教唱比较轻松。歌曲的难点可以在手势的引导下解决,可以在律动中体验,歌曲的学唱还以“友谊的节奏——友谊的接力——友谊的旋律”新颖的模式层层深入。
欣赏课《让世界充满爱》是一堂非常动情的课。执教的卢老师有很强的煽情性,不论是每个环节的导人,还是教学中的各个铺垫、拓展,卢老师都以自己百倍的热情投入其中,在她如此强烈且外露的情感感染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本课的主题思想也在教师的情感引领下不断得到升华。
李老师执教的《手拉手》是一堂非常朴实却又扎实的课。听课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李老师虽然选择的教材因旋律、节奏等元素使歌曲学习的难度增加,但李老师却凭借自己对教材的把握,通过“难点节奏突破一听辩、哼唱旋律——歌曲结构分析——歌曲学唱、表现”实实在在地将歌曲教学进行到底。
另一堂同样题为《手拉手》的课却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执教的朱老师在她的课堂中自始自终都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无论是难点节奏的解决、歌曲的学唱、歌表演、拓展等环节,教师无不和学生融合在一起。
2 亲历同课异构。收获别样精彩
教师对课堂情感基调的定位是课堂教学气氛中最主要的因素,它能产生一种心理的动力效应。如果教师能准确定位课堂的氛围,并使师生双方情感交融同频共振时,学生就会在情感波浪中,依靠情感的推动力,不断从课堂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这次教研活动的时间是5月20日,正值全国人民为四川灾区遇难同胞进行哀悼日的第二天,特殊的背景条件对教师课堂基调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但几位教师不愧为省、市教坛新秀,个个都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尽管几位教师在可选择的教材范围内选材不同、组合方式不同,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在歌曲拓展部分或导人部分加入了“与灾区人民手拉手”的元素,准确地把握了课堂的基调,同时也震撼了每位听课者的心灵。
在活动过程中,很多环节都让上课的学生与听课的老师热泪盈眶,执教教师用“以情动人”的方式打动了每一位听课的学生与老师,学生更是在此情境中加深了对“手拉手,互帮互助”涵义的理解,同时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中设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本课的主题思想也在这些环节中得到了升华。
虽然比赛的内容是规定的,参赛者没有过多的选择,但各位教师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选择、重组教材、并进行拓展延伸,所以她们所呈现的是色彩斑斓的课堂。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两位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大胆地使用了教研员在备课指导时推荐的一首歌曲《手拉手祖国更美丽》。这首歌曲相对教材中的歌曲《手拉手》而言,歌曲旋律感强,旋律动听且容易记忆,教唱比较轻松。但在没有教参辅助的条件下,如何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重组教材,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可以选择课外的音乐作品补充现有教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是全部的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的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了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
这两位教师的成功课例就足以说明在对教材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大胆的重组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次活动让人强烈感受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光是能上好每节课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个人专业状况、文化修养、语言表达、性格、气质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总体特征,它既是教学工作成熟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人才华、个性的一种显露。
音乐教学方法是一定教学思想的体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能正确地领会和掌握所教授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智力、能力、创造力。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些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听课教师沉浸在这一堂堂鲜活的课堂中,感受着执教教师的迥异的风格、创新的教法,听课间隙都围绕着这几堂形式各异的课堂相互交流,“这个内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象她这样上的确是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教学方法不错,学生很容易接受了”……从他们的交流中,我听到了赞赏与感动。
正是这些迥异的风格,创新的教法才成就了一堂堂精彩生动的课例,让人在她们的课堂中留恋往返。
3 聚焦同课异构。促进反思成长
教材是知识、方法的重要载体,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通过专家们认真研究的成果,精读教材、学习教材、创造地使用教材是获得高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分析好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理解编者意图。尤其是新 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结构、内容、难度变化比较大,教学中只有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对照新课程标准,才能不偏离教学方向。
对于教材合理、准确的把握是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素养,作为教师,一定要潜心探研教材、吃透教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把握教材,如准确把握重难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等,同时一位有良好教学素养的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如能结合现实生活的大背景对教材进行有选择地重新组合。只有充分把握教材,才有上好每一节课的“底气”。
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教材观,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教。但也要不迷信教材,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对新教材进行再一次的创造加工,有取舍地使用教材。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把握好教学尺度;二是要调整教材中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重组、拓展等适当调配,使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新教材的合理化运用。教师对教材不是简单的复制,如果将书上内容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教学就会变得死板与沉闷,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或删减,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才是对学生有帮助的。
同时,要成为一位有音乐素养的专业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养成积累的习惯,将探求、研究教材的一些心得积累起来,在逐步积淀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这几节课的教学内容虽是出自于同一单元,但却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
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呈现出不同的课堂,也展现了不同的音乐教学品格,同时也彰显了“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魅力。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次教研活动的“同课异构”模式从多层面,全方位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
亲身经历的这次“同课异构”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很多教师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教龄刚满十年,逐步进入成熟期的我也一直在追求一种音乐教学境界,那就是要“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风格”。但我也清楚地意识到要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逐渐积累,比如多与老师们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探讨教学的艺术:多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音乐教学品格。
总之,“同课异构”,让我感受到了音乐教学领域可以挖掘和探索的内涵实在有很多,我体验到了音乐教学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教育是可再生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也要注重“音乐教学的多样性”。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同课异构”为我们共同的教学研讨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它引领老师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展开研讨,老师们逐渐掌握“用活教材、激活课堂、教活学生”的教学新理念。“同课异构”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思考、探究。在精彩纷呈的教学过程中闪现个性化的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