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白泥南丰炉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z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暖的红色、褐色似乎在事茶的炉具、瀹茶器里占了主要色调,但其实也有例外,比如南丰泥炉。想古时夏日,山中有竹有溪,溪边有茶亭,茶亭旁又有专事煮水的一阁小亭,梳着发髻的茶童燃起柴火,轻轻盖上一层榄炭,慢摇蒲扇,青烟从屋檐下飘出,幽寂的山间便有了带着松脂香的烟火气息。这气息里的炉膛逐渐温热直至炽热,令周遭的空气也增加了热度。而这小炉看上去却清凉如故,毫无燥热感。何故?原来这是一只外形六棱、每一个棱面上印有竹枝、兰叶,炉身素白的南丰泥炉。日本在煎茶道最盛行的时期,曾大量进口中国的凉炉,并被茶道中人视为珍品,就是因为白泥凉炉在茶事中予人的洁净高雅之感。
  “一水间”收集了不同的炉子,配合不同区域的茶叶冲瀹。江西山水灵秀,自古多产上好绿茶:婺源的婺源茗眉、遂川的狗牯脑、山井冈山的井冈翠绿、庐山的庐山云雾,还有柔顺香浓的宁红功夫都是考究水质的茶品。
  当年友人寄来狗牯脑茶,观之秀媚紧结,条索表面满覆婴儿胎毛般的白绒毫。以寻常电炉烧水,茶汤清锐芳醇:若用泥炉煎水冲泡,茶汤变得柔和而有张力,口中余甘回味不绝。去年景德镇的朋友寄来农家自制的宁红,茶芽肥硕,叶肉厚软,瀹来汤色红艳,浑厚醇爽。
  南丰泥炉搭配同样的观音泥制的砂铫或是银壶,以白木炭取火,煮水的时间并不用太沉长,水质柔滑甜润,可令绿茶的香气、滋味都得到极舒展的释放。夏日炎炎,圆线条的砂铫或银壶坐在六棱的南丰泥炉上,方与圆的对比令人愉悦,炉中炽热的红焰与乳白的炉身形成有趣味的冷暖色交映。茶席中的审美,就在这不动声色中自然流露出耐读的细节。
  外方内圆的南江西丰泥炉始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选择当地白色的观音泥所制。观音泥粘性大,分布在地表下面四五米深的土层,泥土洁白无瑕。采来的泥土要经过晒干、浸泡、筛灰、炼泥、压坯、创皮、磨光、打底、配底盘等18道生产工序,泥炉身上的图案是通过木模印压而成。这些素淡的花草使南丰炉多了几分文气,也是它有别于其他地区泥炉的地方。而讲究些的,图案是木版画风格的人物,拓印更为考究。南丰泥炉设计精巧,炉顶有内外两盖,底下有一个托盘,还有一个封门,煮水煎汤后把盖子加上,封门封好,阻断空气流通,炉内的炭火便会自行熄灭。安全、实用与清雅并重。
  早期的南丰泥炉又名南丰盐炉,传说是江西赣州人金万鑫仿制成功的,后来当地的曾鼎兴、张洪发亦仿制出柴炉、炭炉。因制泥炉时用的筛灰是包装过食盐的草袋子,剩余的盐搀和到了泥里,使泥炉竟然带有微微的咸味,于是工匠们灵机一动说在制炉中加入大量食盐,以减轻售卖时的课税,从此泥炉也被叫做“盐炉”,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改为“南丰泥炉”。如今,在煤气灶、燃气炉、电磁炉等现代灶具普及的今天,南丰泥炉的制作日渐萎缩,只有很少的民间老艺人还保留有传统的制炉技法。但庆幸的是,在茶事渐热的当下,因茶人的再度关注才慢慢恢复了生产,样式也有了变化,一些工匠还根据日本回流古凉炉的模样来定制。其实,日本凉炉据说也是从中国流出去的,但寻不到制作的源头。自古以白泥制炉的不多,江西南丰观音泥耐火耐烧,会不会与它藏着一些渊源?
其他文献
央视的这枚重磅炸弹威力可不小啊!许多茶商们看完报道,整个人都不好了。这茶价下跌的速度都快赶得上火箭发射的速度了,一跌就跌回解放前呐,让人不禁悲催地回想起2007年那部惊心动魄的“史诗级灾难片”——普洱茶市“大地震”。  暴跌50%!这分明是买一送一的节奏啊!然而,这并不是商家无节操地在做促销,而是刀刀见血的“割肉”啊,割走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哇。在风云变幻的茶市,普洱茶应该是最有明星范儿的,一不小心
期刊
水是湖州的灵魂。无处不在的水,不仅诗意地命名、定义了这座城市,也慷慨地赋予了它灵性。于是,柔软的水便以各种可能的形态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来,除了如叶脉般纵横交错的水网之外,还在于稻田、渔船、丝坊、茶碗,当然,还有文人笔下的翰墨丹青诗文。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茶是水最蕴藉唯美的表达。陆羽就像一枚茶叶,在湖城浸泡出了芳馥隽永的传奇人生,也为后世筑起了一座伟丽的精神殿堂。湖州成就了陆羽,陆羽也成就了湖州
期刊
她是一名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一部《茶人三部曲》展示了杭州一个茶叶世家三代茶人的命运悲欢,透视出中国人对茶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她是一名茶文化学者,20年前曾受邀担任央视第一部茶文化专题片《话说茶文化》的总撰稿人;这一次,她又受邀成为最新一部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总撰稿人。  她是一名茶文化教育工作者,2008年她自主原创的大型舞台剧《中国茶谣》,成功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台
期刊
“书藏古今记茶事,港通天下飘茶香。”这是宁波籍著名音乐家周大风新近创作的茶歌《明州仙茗》中的歌词,道出了以海上茶路为代表的宁波茶文化丰厚的底蕴。  宁波作为“海上茶路”启航地,自史籍最早记载的公元805年中国向日本输出茶叶、茶籽以后,历时1200余年,一直为中国茶叶、茶具出口主要港口,时间之早、历史之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均为中国之最。甬为茶港、中国茶港名副其实。  海上茶路起航地  宁波自古以
期刊
茉莉花,素洁、清雅,象征着爱情和友谊。茉莉谐音“莫离”,“送君茉莉,请君莫离”讲述的就是依依不舍的情愫。  本期“老茶师记忆”为茶友们讲述的就是一位与茉莉花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长者,他用48年的坚持,将“莫离”两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别人眼中一杯普通的茉莉花茶,却是他兢兢业业为之付出半生的事业。  父辈的传承  七月的福州,暑热难耐,却也正是茉莉花满城飘香的季节。“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的花才最好。
期刊
在陆羽诞辰纪念活动期间,湖州茶企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茶企、当地的茶协会等都有以义工的身份参与其中,默默为茶会提供茶品、茶席等物资乃至行车的接待。一系列的大型活动,必然关联一系列的变数,而浙江的茶企则充分体现了“茶人是一家”的理念,向世界茶人展示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记者遇到安吉第一滴水茶馆的馆主钱群英,两个月前在湖州长兴举办的第八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她也是以义工的身份负责
期刊
“中国茶史上有三次的历史高峰:第一次是唐代,以陆羽和大唐贡茶为标志,是在浙江;第二次,以北苑贡茶,蔡襄为标志,在福建;第三次,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明清茶高峰,也是在浙江。当代茶文化的高峰在茶都杭州,也是牢牢地被浙江‘抓’在手里。”  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经国务院、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并成功举办了浙江杭州、湖南常德、云南昆明、韩国汉城、浙江杭州、广东广州的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把中国茶
期刊
在中国,茶有着多重属性,它是饮品、是商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千年来,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从未缺席过,每一个细微的时间刻度上,都有茶的参与,相伴而生的茶文化也如矿质般在历史的原野中累聚,并因各茶产区自然与历史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一座座“品位”不一的“矿藏”。  作为中国重点产茶大省之一的浙江,无疑坐拥一座茶文化的“富矿”:国际上,西湖龙井几乎是中国绿茶的代名词;湖州是《茶经》问世之地,也是大唐贡茶的主产
期刊
初夏的宁波,梅雨才刚刚开始。  雨点轻轻敲打车窗,一路随我们前往宁波市区70多公里外的宁海香山广德禅寺。抵达时,已是华灯初上。  这座始建于明初的古刹,经过重新整修,焕然一新。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雄伟庄严。庭前摆放着几盆枝干虬曲的柏树,给禅院平添了许多禅意,亦使人联想到著名的禅门公案“庭前柏子树”。  春茶香,禅意浓。佛教文化苑里,十余方茶席次第摆开。席上,一件插花,一幅字画,一碟茶点,皆是布席者
期刊
2008年,我曾前往浙江湖州寻访顾渚紫笋及茶圣陆羽的踪迹,居住于湖州的大茶兄给了我很多帮助。在他的茶室里,我们一同品饮安吉白茶祖的茶。此茶鲜美异常,清甜温润,回甘良久,如玉色般的芽叶浸于越窑青瓷碗内,极美!怀念至今。  每一年,我们都会交换自己喜欢的茶品。每每收到他的茶,先一眼看到纸袋上那一手漂亮而俊逸的字体,心中已然喜悦,便觉自己寄与的茶品,未免粗砺。每年这样的分享,没有间断。  成都的夏夜,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