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武夷儒道魂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用来形容武夷山最合适不过。据《武夷山志》载:“武夷君,受上帝命,统录群仙,授馆于此。”“统录群仙”,武夷山自然就是中华第一仙境了!没有巍峨的高度,也没有险峻的峭壁,却就在这一方钟灵毓秀的水土上,孕育了儒道两位大宗师。山魂水韵造就了儒道文化的一个巅峰,同时,儒道文化也为武夷的山水沉淀了几分历史的厚重。


  武夷山山名的由来就浸润着儒道文化。远古之时,道家先驱之一的彭祖正是这里的开山始祖,此山更因他的两个儿子彭武、彭夷而命名。彭祖在此修身养性八百岁,后起的道教的修养方法与他的养生之道一脉相承。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儒家,荀子从治气养性的角度来用彭祖说明养肉体之身的道理,而孔子则更倾慕彭祖的德性。可见,武夷山与儒道文化的互动实是有据可查,并且历史深远的。这种缘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不断地深化了。乌飞兔走,白驹过隙,终于在宋代随着一位大儒和一位高道的出生,掀起了武夷山儒道文化发展的高潮。
  1130年,刚刚经历过北宋的风雨飘摇,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刚刚成立。就在这一年,一个影响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路向的孩子出生了。他便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朱熹。相传其父朱松曾求人算命。算命先生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个小插曲可能是后人杜撰,但不可否认朱熹的新儒学体系,也可称为“理学”或“道学”,确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朱熹小时候是个聪明的孩子。四岁便问父亲:“天上有何物?”八岁便能读懂《孝经》。还能发出“若不如此,变不成人”的慨叹。朱熹也是一个兴趣相当广泛的人,早年常常与当时的道学家刘勉子、胡宪等人游学,他不仅对儒学非常感兴趣,同时也醉心于佛道。据说他18岁时参加乡贡,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何其多能也”!


  31岁朱熹才开始专心儒学,拜入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门下。所以我们现在常常会听到“程朱理学”。1181年,风华绝代的朱熹结束了自己的宦海生涯,全身心投入到学术当中。知天命之年的朱熹选中了武夷山作为基地,在这片山水之间修建了“武夷精舍”,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在这个时期朱熹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应该是从儒家典籍当中,选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并为“四书”作注,这一注不仅成了宋代“高考”的标准教材,而且一直传承到现在,也就是《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成为其后的士人学习儒学的必读书目。朱熹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朱子”,其著作《朱子语类》更是得到了康熙帝的青睐,亲自为之作序。朱熹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远播欧美。武夷山被列为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和朱子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与朱熹差不多相同时间,道教也出现了高人。此人原名葛长庚,因为是白氏家族的继子,又名白玉蟾。这名字就可谓妇孺皆知了。白玉蟾的字号众多,其中有一个在这里必须提一下,便是“武夷散人”。白玉蟾12岁的时候,就熟谙九经、吟诗作赋,而且能写会画。与朱熹的选择不同,白玉蟾选择了以玄学为毕生志业,最终成长为一代高道,有一堆让现代人都羡慕的名头,比如“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全真道南宗的创始人”“道教内丹理论家”。因为他熟谙九经,又生活在那个理学盛行的年代,他在道教内丹学说的发展中吸收了很多理学家的思想。白玉蟾更成功的是他在那个年代里,据说他居然活了96岁。和大家思想中的道家人物一样,他有可能也怀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走遍了南宋的半壁江山。有人评价他说:“白玉蟾在道教历史中并非最出名的人物,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并非最出名的诗人;但是,他是道教人物中最杰出的诗人,是历代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家,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道宗仙诗大家。”


  那个时代的武夷山,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热热闹闹地在那里集结,并向中国的文化史的巅峰发出了号角。朱熹在武夷山讲学,白玉蟾在武夷山体道。据说,二人还曾一起品茶论道。真可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他文献
古代书院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明人伦”,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追求完美道德、明白做人的道理。而这一点,恰恰是现代教育之不足。  明伦书院定位为读书论道,游历天下;主张立足经典,守望纯粹。其成立于2005年,是民间书院较早的探索者。  记者:您办书院的理念是什么,具体如何解读?  姜加印:明伦书院的理念是:立足经典,守望纯粹,找回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法。  我觉得我们今天首先要搞明白书院是做什么的
期刊
中国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它们都面临严重的挑战。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中国书院也得到人们的关注,传承书院精神、复兴书院的呼声愈来愈高。许多传统书院与新建书院也在从事教育与学术活动,主动承担起中国文化复兴的功能和使命。  中国书院的复兴,离不开下列几个途径:  其一,修复现存的中国古代书院,继续发挥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发展的功能。许多古代书院在历史上就是传
期刊
“病入膏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大意是说人快死了,无可救药了。可是具体地说,膏肓是什么,在哪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说的是晋景公姬孺,信佞臣,听谗言,无辜杀害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赵氏孤儿》悲剧的原型。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着一头及地的长发,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孙,不仁不义。我已向天帝诉冤!”说罢,厉鬼毁坏
期刊
企业要做到有“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执行力”,这是人们的共识。 “执行”如何能做到“有效”,归根结底是想从思想观念上解决人们的“想干、会干、拼命干”的问题,解决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快乐工作”的问题。也就是让“有效执行”成为一种文化。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工作时,经常看重的是有形的东西,一般问销量多少?产量多少?利润多少?等
期刊
唐玄宗天宝二年,发生了一桩叫人匪夷所思的考试营私舞弊案。  这个案件的过程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安禄山给唐玄宗报告说今年考试录取的新状元有点问题,外面议论纷纷。  唐玄宗闻言当即下令,亲自接见被录取的考生,进行二次复试。复试的结果是新科状元,一位叫张奭的人,手持试纸,冷汗直流,最后居然连一个字都没填上,交了白卷,当时的人们送给这位交白卷的状元一个称呼,叫作“曳白”,其意思大概比今
期刊
在花瓣中间滚着聊天,于草叶边缘坠着打盹,一颗颗,无数颗,大大小小,洁白无瑕的小水滴,在这一天,密密地来了——带了秋气与寒凉,更捎带了一个美丽的节气,这便是:白露。  露,是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因天气转凉,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故称“白露”。白露以后,阴气渐重,露水不再透明,变得沉浊。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三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
期刊
3.永春佛手  产于福建永春县,乃佛手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1919年,佛手茶苗由安溪移植到永春。30年代初,少量佛手茶开始转销国外。  佛手茶树品种有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春芽颜色区分),以红芽为佳。鲜叶大的如掌,椭圆形,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主脉弯曲,叶缘锯齿稀疏,叶色黄绿油光。  永春佛手茶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采摘标准为新梢展开四至五叶,顶芽形成驻芽时采下二三叶。一般是午后采,傍
期刊
古代书院是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一说,即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南湖畔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山嵩阳书院。此外,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也以学以致用言动天下的传统而名垂后世。  在那里,书声朗朗,墨香阵阵,流淌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中,启承转合,自由流畅地衔接着各种文化流派,成为时代文化的有效载体和价值符号。  应天
期刊
人生有苦有乐,苦乐不均。苦,是真苦,乐,是喜乐。乐是短暂的,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瞬间即逝。苦也是短暂的,只是相对而言苦味道更长久一些,但,痛苦也是会过去的。人,总要面对苦痛烦恼。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没有人能脱离这四种苦,莫等闲,空悲切,白了少年头。时光飞逝,没有比人突然发觉行将就木人生已老,顿生烦躁苦闷。如若半生虚度无功无业则更生消沉。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重阳帝君四十左右在活死人墓中悟
期刊
国学是我国固有的学问,是阐释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学问,是研究中华文化何以有古有今而且延续了五千年还是生生不息的学问,是探讨中国传统如何返本开新,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学问。  孔子的“斯文”,应该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作为一个集大成者固然有“斯文在兹”的信心和承诺,但我想“在兹的斯文”也正展现出他亲自缔造的“以君子成人之美”为共同事业的道德社群。因此,“斯文”不仅仅是一套典章制度,也是一种由礼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