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们的“二次青春”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作家苏童出版新作《黄雀记》。分别以三个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视角,通过一个延续二十年的青春故事,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当苏童的黄雀在为“当下”而鸣,作家余华、马原们沉寂多年后亦开始出版新作,“对社会的伤疤发言”。
  黄雀为谁而鸣
  《黄雀记》的出世,苏童说是“给五十岁的自己一份最好的礼物”。
  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童曾写出《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河岸》那样惊世骇俗的小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银幕上苏童笔下的世界,最后被压缩成一个阴湿的女性背影。以至在评论界,苏童也被早早贴上了“擅写女性”、“擅写过去的时代”的标签。
  而在近期出版的《黄雀记》中,苏童通过香椿树街上一个精神病院里的小人物,讲述了一段直面现实的残酷青春。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两位男主角保润和柳生,拖着香椿树少年的影子,在青春期末尾被卷进一桩强奸案。但短暂的暴力和死亡眩惑过后,他们要面对的是日常生活的凌迟,和延宕的惩罚。
  很多人认为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可《黄雀记》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小说分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已经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每一章内亦分成诸多带标题的小节,如、“去工人文化宫的路”、“兔笼”、“水塔与小拉”等等。标题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包括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白小姐,沦落风尘……小说结尾,丢失了魂灵的保润祖父与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终巧合般地相遇,这是苏童对整个世俗世界的反讽。
  这个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故事里,有大量隐喻的细节,精神病院里的爷爷就是一种象征,他未必是真正的疯子,而是与外界的一种远离、疏离。舞蹈“小拉”就是时代的一种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一种特别复杂的、扭曲的人性被展现了出来。
  小说里没有写到黄雀,可为什么起名叫《黄雀记》呢?对此,苏童解释说,黄雀象征着在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的命运虎视眈眈。在《黄雀记》里,苏童的目光越来越务实,考虑人要怎么活下去,每个人物和历史、现实、世界以及自己内心的关系,这来源于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更来自于对底层人群的悲悯与关怀。
  另一个苏童
  在余华、马原沉寂多年后出书成为舆论热点的时代,苏童仍默默延续着从上世纪末至今的写作状态:三年一部长篇,每年几个短篇,他的产出保持着惊人恒定的节奏。
  近十年的作品《蛇为什么会飞》《碧奴》《河岸》的口碑,远不能和他早年确立声望的《妻妾成群》《米》等相比,甚至遭到部分“老读者”的倒戈。他们循着苏童文字里阴郁纠缠、颓败靡丽的气味而来,却带着家园陷落、老情人不再的抱怨离开。
  对于早年的书写,苏童自己的看法和外界不尽相同,诸如《米》之类得到交口称赞的作品,他现在已很难认同那种写法,甚至不讳言其中造作的成分。
  “我最初的那些中短篇小说,非常明显确实受拉美文学、现代主义、各种各样的西方流派的影响。那时特别喜欢长句,但现在特别讨厌长句,这是一个变化。《黄雀记》里头,我觉得我会确定一个叙述文字的温度,我希望这个温度是非常自然,又是亲切的,是不装的。”
  事实上,从前两部长篇《蛇为什么会飞》《河岸》开始,苏童都写到了当下。因此,熟悉了那个行文优雅、甚至带点西化味道的苏童的读者,在他的新作里会懵然撞上一种新的语调。这种从《蛇为什么会飞》乃至更早的短篇《白雪猪头》《人民的鱼》开始试验的叙述,在《黄雀记》里修成正果。它囫囵下咽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标语口号乃至当下广告电视的陈词滥调,却泛起世故的智慧。用苏童自己的话说,是“不装的”。
  这种叙述大方敞露出来的,不再是那个阴性的、颓靡的叙事者,他在《罂粟之家》《妻妾成群》里耽溺于末世败家、出没人情暗穴,自如得像条蛇。本来就有另一个苏童,那是早期短篇里游荡在香椿树街头的身影,是《刺青时代》里的城北少年,是《米》里的男主人公五龙。时隔多年,苏童以颇为苛刻的眼光回看,“(五龙)不过是个没文化的于连罢了”。
  “在写当下的时候,你很难用一种悠闲的,或者说轻盈的笔调去写,因为当下首先它不轻盈。”
  对社会的伤疤发言:“小说家的年代彻底过去了”?
  当苏童的黄雀在为“当下”而鸣,另一位作家余华亦开始“对社会的伤疤发言”。
  自《兄弟》出版以后,余华几乎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他的不少时间是在世界各地奔波。除了在世界各地演讲之外,余华为人注目的是开始在网络中对时事发表看法。2011年1月,余华在海外出版了随笔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这十个词汇包括山寨、草根、忽悠、差距、革命等,直指当下。
  近些年来,余华开始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撰写专栏文章,文章通常以他自己的经历开篇,以一个流行的段子结尾,文章内容则涉及海关征税、审查制度等各种话题。在其中的一篇访谈中,《纽约时报》称其为“浮躁中国的沉稳作家”。
  在一些人看来,余华近年来已经明显地公共知识分子化。“国际化、公共化是一线作家的特征,在公共化过程中,可以参与对时代前沿话题的讨论,这能够呈现作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式。”
  在《第七天》出版前,出版商为了吊足读者胃口,在腰封打上了“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字样。这种市场主导的宣传带来的另一种发酵是,读者在阅读完后发现与心理预期相距颇远。因此,这本新著遭到了多方面的指责。
  “起初几页翻下来,差点真以为是中国版《百年孤独》,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新闻杂烩。这恐怕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有读者如是评价。
  从《兄弟》开始,余华开始考虑为大众读者写作,在一些批评人士看来,余华懂得了中国市场的运行规则并学会了赚钱。
  “这是余华从优秀作家向伟大作家的一种尝试和试探,这既是出自于他这些年对历史、社会、中国问题的综合理解得出的结果,也有他自身策略的选择问题。”有人士试图这样来理解《第七天》,“我知道余华同时在写其他的小说,这也许是他的试水之作,他是探探底线到底在哪里,看看让文学说话说到什么界限。”
  而早在1991年干脆宣布“小说已死”的作家马原隐退写作江湖20年后,带着长篇小说《牛鬼蛇神》于去年高调回归。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这是多年前小说《虚构》的开头,而这个开头,已然成为贴在马原身上的某种传奇标签。
  停笔的这20年里,他在同济大学做老师,教学生读小说和写作;他整理上课讲稿,包括《小说密码》《电影密码》等;他自掏腰包拍了《中国作家梦》,但没人愿意为这部片子埋单和播出,片子至今收在库房;他还混过影视圈帮人写剧本,但因种种原因没拍;他甚至还当过房地产公司的执行董事,做了不少大项目。
  生过一场大病,趟过生死线后,马原忽然又有了强烈的言说欲望。他对20年前提出的“小说已死”观点做出了回应——他所说的小说已死,指的是作为公共艺术的小说死了。小说已经有过整整两个世纪的辉煌,小说和小说家曾在社会三十六行中占据无与伦比的地位,占据太大的话语权,“我们今天来到二十一世纪,小说还有可能迎来那样的黄金世纪吗?肯定没有,今天的小说家只不过是社会百业中的一业而已。”
  这也许暗合文学评论家夏烈对余华的分析,“要想成为伟大作家,必须直面当下现实,要对社会的伤疤发言,这点我想作家是明白的,他也试图去呈现这方面。”
其他文献
秋季是人体“收藏”的季节,适当、合理地进补,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强身。一提起秋季进补,许多人总认为进补效益与补品价格成正比,于是便买了许多滋补品,比如冬虫夏草、西洋参、鹿茸、海参等高档货,价值数千元乃至上万元,可谓一掷千金。其中海参的价格越来越贵,这是因为血燕窝造假事件的爆发使得市场不得不寻找新的贵重滋补品来替代燕窝。  海参价格第一次暴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大规模开始养殖,宣传就开始无孔不
期刊
光大证券8月16日的乌龙指事件注定成为A股市场上的一大反面教材。  事件发生后,各种评论铺天盖地,诸如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量化反思等。然而,以投资本身来说,A股市场多年积累一点价值投资的正能量实属不易,一场价值消耗的黑天鹅事件,给人们带来了太多值得反思之处。  8月16日11时5分之后,股指陡然跳升,两桶油和工商银行这些大家伙居然触及涨停。一时间,市场谣言四起,诸如重大政策利好出台、优先股试点出台
期刊
琼瑶牌言情作品50年来畅销华语世界,其流水线制作方式,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这位言情批发商创造的“琼瑶经济”不仅赚取了约上亿美元,还捧红了近百名红星。  言情商品批发商  1963年,琼瑶凭借其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在台湾一夜成名,捎带着救活了当时一份不见起色的小杂志《皇冠》,而《皇冠》的主人平鑫涛则成了琼瑶的继任丈夫,从此夫妇联袂,出版小说、改编电影、再版小说……爱情、家庭、事业、名利接踵而至,
期刊
大墙内外罪与罚·案例2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走对了,即使一生平淡,却也平安幸福;走错了,则将悔恨千古遗臭万年!“分裂和死亡说”根本解释不了刘长虹(化名)这样一个女人残忍的心路历程,她所做的一切让人既惊心动魄又无限感慨。  初秋的一天,本刊记者走进济南市看守所,接触到了一位在正常人看来十分残暴而在他们自己看来却完全属于正常反应的杀人犯。  有些狭小的问讯室,传来女监区叮叮咚咚的
期刊
1978~1985年:  邓丽君 李谷一 陈凯歌  1978年间,邓丽君的歌声开始飘过台湾海峡,随着走私渔船进入大陆。《甜蜜蜜》、《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成了上世纪80年代初歌坛上最流行的旋律。其后,李谷一的一首《乡恋》真正揭开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一页,1983年第一届春晚,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7首歌曲,迄今未有人突破。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接连在海外得奖,第五代导演突破了改
期刊
8月10日晚,鲁能大球场,山东鲁能对阵上海申花。上半场申花两球领先,下半场却风云突变,鲁能新外援勒夫梅开二度,杨旭攻入第三球将比分反超,鲁能实现了大逆转。  对于鲁能球迷来说,本场比赛除了勒夫的惊艳表现,最关键的就是被称作“三哥”的蒿俊闵的复出。蒿俊闵登场后,彻底盘活了鲁能中场,制造点球,并助攻杨旭打入反超的一球。  在鲁能大球场之前,蒿俊闵的足球地图充满着励志故事,他从武汉小学的球场起步,一直踢
期刊
在过去10年间,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空难发生,从法航飞机解体,到俄空难事故频发,再到韩亚坠机事件,每一次空难总是增加我们对飞机安全系数的怀疑,作为最重要的跨国交通工具,飞机真的如一些研究所说是最安全交通工具吗?历次空难后,人类如何在伤痛中改进飞机安全性能?现有科技是否有无法突破的安全瓶颈?一些航空业人士认为,技术革新某种意义上也增加了另一种“安全隐患”,那就是飞行员过分依赖高科技提高安全性能,而忽视自
期刊
近几年国内爆出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让“有机”这个概念火了起来。很多消费者听信了商家的宣传,认为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好,于是超市里有机食品的摊位面积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贵。  有机食品到底好在哪里?值不值那个价?本期“财经茶座”,我们与龙升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梅和相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向您展示有机农业的真相。  时间:2013年8月17日  地点:博兴县龙升食品有限公司第一有机农场  有机产品平民化是
期刊
沧海桑田,不过是20年前,艺术品拍卖槌第一次敲响于京沪两地,从对于苏富比、佳士得的羡慕,到打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荣宝斋、朵云轩、瀚海……曾经的中国拍卖,热闹、规范,却又充满了人情味儿。而如今,一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利益的角逐。  艺术品成了奢侈品,艺术品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成了一种敛财的方式。围绕艺术品,近年来鱼目混珠、见利忘义的种种丑态层出不穷。虽然火了艺术品,但却乱了拍卖行。“假拍”、
期刊
据现代快报消息 新西兰监管食品安全的初级产业部19日说,因销往中国的乳制品被查出硝酸盐超标,撤销韦斯特兰乳品公司4批乳制品的出口许可证。这是“恒天然事件”后,新西兰乳品质量再次引发担忧。  据悉,初级产业部在一份声明中说,韦斯特兰乳品公司生产的乳铁蛋白产品在中国被检出硝酸盐含量超出可接受水平,初级产业部撤销这家公司4批产品的出口许可。按照初级产业部的说法,上述4批产品中的2批已运抵中国,但尚未销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