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网络空间,助扒教育改革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ov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隶属东莞松山湖管委会科技教育局,于2018年9月开学,现有教学班28个。学校借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的“生态教育”思想,提出“生态教育”办学理念,致力于办一所融生态教育、智慧校园、未来学校于一体的生态智慧型现代化学校。借力教育技术助力学校的课程改革,开展跨学科、项目式、主题化的课程融合学习活动,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一、背景与面临的问题
  学校自创办以来,将“生态教育和儿童中心”的理念融于建筑设计,用建筑空间的设计来变革学校的教育生态。作为中国教科院第一个未来学校专项实验区一一松山湖未来学校教育集团的成员校之一,学校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以课程建设来引领学校的文化发展。
  学校的生态课程体系由基础性课程群、综合性课程群、拓展性课程群、融通性课程群组成,其中综合性课程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主载体,跨学科进行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是学校实施生活化教育的主要课程群。通过各主题学习,以学科融合为手段,开展形式多样但又彼此勾连的学习,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从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随着课程主题的不断更新,一间间生态教室和校园文化也随之变化。
  在学生不能返校、只能居家隔离期间,如何有效落实儿童中心的生活化教育,首先要思考和解决以下问题:
  (1)学校创办时间较短,目前共有教学班28个。其中一、二年级各10个班,三、四年级各4个班。对于自主管理能力和学习习惯尚在培养、引导期的始业学段儿童而言,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适用于他们的网络学习有效空间?
  (2)全民防疫期间,居家生活不如平时便利。选用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搭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能在最便利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式学习和达成有效评价?
  (3)日常的校园学习过程中,很多项目式或主题性课程可以借助校内资源(如生态环境、班级文化、信息技术设备等)、跨班(级)合作完成统整性学习任务。网络学习期间,如何有效地延续教育个性化,衔接线上线下教学?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这场发生在冬天、“借”走了整个春天的重大疫情,对每一个人而言,都可以是一堂关乎自然、生命、公共素养、自主管理等主题的人生大课。
  (一)解决策略
  策略1:打开学科“灰空间”,让学习离“人”更近
  “灰空间”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其本意指的是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合的目的。曾有调查显示:人们往往喜欢随意性交流的环境和自发讨论的场所,在这样无负担、极具舒适性的语言环境中,人们也常能提出较有意义的话题或观点。
  线上教研期间,我们就充分打开了学科“灰空间”。生态教育的理念下,知识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服务于孩子当下生活的桥梁。面对疫情,老师们率先对新冠肺炎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和分析,再以自然人的角度思考:能教给孩子什么?孩子需要学会什么?由此,“自然生命”项目式课程和“自然春天”主题性课程应运而生。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场又一场“文献阅读分享”“主题资源筛选策略” “线上作品批阅攻略”等线上沙龙,老师们也渐渐实现了“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的转型。
  策略2:创建“圆形”混合空间,让学习离“人”更近
  客观存在于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线上学习等约束因素,学校教育教学部门也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制定相应预案,开发多种学习途径让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结。如此,构建一个服务于课程个性化的虚实相融的混合空间。
  策略3:联手生活大课堂,让学习离“人”更近
  网络学习,也需要足够精致、准确、便利的资源,以支撑素材于每个学习者的适应度、饱满度和可持续性。因此,我们项目主题下的每个学科都着重从生活中取材,充分利用生活大课堂。
  (二)具体实施过程
  1.线上调研,确定适合居家学习的技术平台
  每启动线上课程之前,学校以级部为单位,面向全体家长进行了线上教育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居家学习的条件差异及当前的心理状态、学习期望等。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我们最终确定了以录制学习资源、定时发送的形式开展网络学习。学校智慧教育研究中心由此分别制作了一份面向教师和家长的使用攻略。
  2.在线研讨,精准定位“以儿童为中心”
  教育教学管理中心根据学生居家学习条件的整体情况,就拟设主题制定了一份课程纲要初稿,其中包括:学科目标框架图;计划周期内的学科课时分配建议;学习单的设计思路;跨学科协作的“灰空间”元素梳理等。交由学科内部研讨,以精准定位主题下的每一个学科、课时计划,实现空间拓展下的混合式学习。
  2月初,科学、医疗部门还在逐步明确和完善新冠肺炎的致病原因、传染途径、防护措施等信息。各学科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各学段儿童的学习节律,于2月14日公布了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
  当时间进入3月份,南方的春天已经在温暖的阳光中开启了。各学科又提前开始了“自然春天”主题性课程的策划。在往常的春天课程里,我们的孩子可以在科学课上观察校园里的百花洲和小蚂蚁;语文课上为花儿和小蚂蚁写诗;美术课上将童谣、儿童诗做成口袋书;……在主题课程推进下,随着季节变换、时光流逝,孩子、老师、教室和校园都慢漫长了起来。可是,这个被疫情借走了的春天,有限的居家空间如何有效充分利用?如何让孩子们在屋顶下也能感受温暖多彩的春?
  老师们延续“自然生命”项目式课程的成果,将春天的颜色、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音、春天的游戏融入主题课程,借以表达“生機勃勃”和“万物复苏”。与此同时,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开启了每周一的云升旗仪式。每个责任班级都因为这项光荣的任务,自发组织线上合作——策划流程,竞选主持人,分镜自拍再合成等。当每一次“升旗仪式”通过学校的空中课堂进行线上直播时,是校园生活仪式感和班级生活的线上回归,我们不仅仅是参与线上升旗仪式,而是见证一场场看得见的成长。   从生命教育到家国情怀,从细致严谨的防护到春暖花开的期待;关注入与自然,人与己,人与他人间的关联,在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学习历程中,每一个人都在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生活情感,发现生活魅力。这就让原本困顿受限的混合式学习空间,经过与生活的联结,升级为富有生活味儿的育人空间。
  3.线上资源的自觉应用,让线下自主学习指导精准到位
  每一课时的线上教育资源,都是在学科集备组的引领下,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制作。但学习者之间是有差异的,线下学习条件也各有差异。线上资源的相对独立,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接受程度,自主调控学习进度,还能通过定点复播实现某个篇章或节点的反复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会根据学生提交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表,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节奏。老师们通过教学片段的点击率、笔记节点数据和学生的直接发问,全方位评估相应素材(内容)对于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学习节奏,达成实时交流、反馈、互动的教育场,从而真正实现“儿童中心”,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型,也为接下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优化的参考依据。
  4.过程性评价,记录个性化成长印迹
  线上教育有其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根据课时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过程性记录和项目成果收集起来。通过合理分析,用适用于学段儿童的语言,呈现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优势与不足,充分肯定他们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进步,鼓励更高、更优成就。
  在常态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一个以班为单位开展的项目式课程——生日课程。即每个学生在生日来临之际,班级会为他(她)量身定制一节生日课程,以儿童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充满鼓励和爱的成长环境。
  疫情给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可生命依旧生机蓬勃。小叶子教室、小松鼠教室、萤火虫教室……纷纷在网络空间为孩子们组织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生日会,课程设计了同学间互赠生日诗、为小寿星读诗等线上活动,将每个阶段的线上学习成果以生日礼物的形式再现在孩子们眼里,走进他们的心中。
  小小愿望,大大梦想。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有这么一些难忘的瞬间,生命便会愈加饱满与丰盈。
  5.线下拓展,混合式学习,让课程充满儿童味
  停课不停学,居家不居心。
  每个班级都会不定期在班级网络学习群举办“xx教室作品展”。老师们会在每个孩子的学习成果中选择至少一个,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制作成精致的电子作品集。下一次的课程资源中,老师还会根据内容需要,即时将前一周的作品作为线上辅助资源,回归到课程环节,重现在孩子眼中。
  按照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学校在2020年2月28日和3月25日,分两次将全校学生的学科用书以快递的方式邮寄到家。作为共同生活的见证,在邮寄教材的同时,我们分别寄去了校长伯伯的一封家书和校园里的一片桑叶。没想到,我们陆续收到了学生们的回信和春天的作品。
  2020年3月17日,春分前夕,当时的防疫局势渐趋平稳,我们结合春天的项目式课程“草木染”,为全校师生定制了一个题为“行走的春天”的亲子项目式课程。通过草木染项目组的课程示范,和儿童诗项目组对春满校园的介绍,向孩子们展示了春天的色彩,指导孩子们在科学防护的前提下,走进自然,走在春天里,实现了线上课程的线下衔接,充分拓展网络空间,让混合式学习落地。同时,我们鼓励各家庭分享体验、观察、分析、思考和创造,让孩子懂得与一虫、一花、一草、一木产生和谐共处的联系。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丰盈的世界啊!
  当这一系列课程活动渐序推进时,网络学习的空间,已经在这个特殊时期被拓展为我们亲密的生活空间。无论是课程功能,还是技术应用,或者设计思维,师生、家长的全情、全程沉浸式参与,让网络学习空间更为立体,更具生长性。
  三、实践效果
  校园之外,网络之上,主题明确的课程,彼此勾连的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这就是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构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虚实相融的混合式学习空间。课堂动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亲子交流也动起来了。在这个非正式学习空间体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家校间因共克时艰紧密维系的“战友”情,也都得到了持续性的培养与巩固。
  (1)极简化。我们采用的独立资源包的形式,循着师生习惯的路径,让网络学习充分体现“快”“新”“稳”“丰富”“实用”的特点,既遵循了一至四年级学龄儿童的学习规律,又兼顾了“线下一线上一线下”课堂模式下的最大便利化,让线上学习不仅仅成为特殊时期的非常模式。当回归校园教学时,教与学的路径基本一致,而线下的学习空间将更具体,反馈也更即时。
  (2)真实化。基于生活和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隔屏相对的空间里,我们利用了更为自主的时间分配,更为丰富的资源筛选,更为具体的一对一协作,和更为清醒的自我认知。当知识前提回归为生活中所经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有聚焦点,学习力也会随着生活继续而持续。
  (3)立体化。“线上教育”改变了常规的授课环境和模式,需要师生、家长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利用合适的空间资源实践不同的学习方式。除了自觉性应用之外,还需要“融通”与“运用”,要以用促学,在学中用,构建混合式学习空间。
  在孩子不能返校的日子里,校园的笑脸墙也没“闲”着。美术科组的老师们将孩子们的项目作品彩印出来、排版张贴。这成为了美丽的校园欢迎小主人们回家的最好礼物!
  四、经验反思
  “以儿童为中心”不是一句变革的空话,而是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建构遵循的基本依据。这次线上教育的过程,再次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所尊重儿童,尊重教育规律的未来学校,我们最重要的投入,应从硬件设施的投入,转向对学习场景的投入。
  我们的线上教育没有过多、过复杂地使用各类新兴、应急式APP,而是延续了常态下的家校沟通方式,顾全了家庭指导的差异性。我们借助了虚实相融的混合空间,以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技术的软着陆和课程的纵深度。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模式和习得路径方面,前后无异,且与生活节奏一致,保全了回归线下时师生教与学方式、状态的持续性。
  未來教育,必是通过校园内的知识情境、体验美学、学科关联、流程再造、数据匹配等方式,再造学习空间,虚实相融,走向高频。如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场景中好用、有效、良善的工具,需要把已有功能放在学科逻辑、课堂结构、学习关系、教师行为等具体应用中展开研究与设计。如何促进老师们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是接下来值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的事情。
其他文献
【摘要】正面管教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坚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与学生互相尊重。教师要分析学生不当行为背后的错误动机,鼓励学生把错误当作学习成长的机会,促使学生形成必需的人生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和善;坚定;尊重;鼓励  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教育方法是以和学生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在学生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各项人生能力。正面管教摒弃传统的说教与惩罚,它不是告诉
【摘要】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了英语,但是却无法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平时课堂上的引导不够。部分英语教师为了应试教育而采用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导致学生机械地接受英语教学,很少口头实际运用英语。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成了“哑巴英语学习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很不愿看到这种情况。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在实际英语情景中运
【摘要】素材型历史课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教科书的文字和插图以及历史地图册之外,充分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多元化地呈现能提高课堂有效性以及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素材,如,视频资源、漫画资源、文学资源等。素材型历史课堂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视野,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素材;多媒体教学;历史课堂;历史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中的考试题目也逐渐趋向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大潮中,突出了对学生的时空概念、历史诠释、历史实证、唯物历史观和民族爱国情怀等多门学科综合素养培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时,放弃以传递知识为主的现代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问题式”的探究性教学恰恰是适应了这一变化的实验性教学。这种模式以问题分析为线,知识点分析为
一、 研究背景  中山市坦洲镇十四村小学是一所镇的乡村小学,长期以来,班级集体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价值取向,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班”一面,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如何让学生健康成长,张扬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呢?这需要创建充满人情味的个性班级文化。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于2013年9月开始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小学班级特色文化校本研究”课题,从实践的层面积
【摘要】广东地区正式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为依据设置高中语文课程。在课堂教学实践与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准确理解教材中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为建构真实情境奠定基础;应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学习任务群,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夯实基础;应综合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群中的表现,为真实评价学生提供依据。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理念;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教育部先后发布《普通高
识字教学是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第一学段(1~2年级),要会认识生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要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其中在一年级,要求学生会认1000个生字,会写300个生字。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靠拼音读准字音,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便于学生更快、更多、更准确地识字。  到了二年级,笔者发现,经过
【摘要】阅读教学的研究已经是近几年来教学研究的大趋势,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从聚焦学生的语言能力到挖掘文本中的文化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已经能够做到在课堂中渗透这两方面的核心素养。然而教与学的互相促进也使我们的教学研究进入了如今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阶段。本文以绘本故事系列《哈丽特的成长故事(Harriet’s World)》的短篇故事《No!》的课例为素材,浅谈对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
【摘要】时间观念的养成是指一个人对时间的掌控能力。一个能把握时间的小学生,做事情会有条理、有速度、有质量。本文阐述了几个缺乏时间观念学生的案例,分析了成因,以及探讨对时间观念培养的对策,旨在让小学生理解时间和生活的关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珍惜时间,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做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小学生;时间观念;培养  作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益。懂
【摘要】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需要从小培养。小学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初步形成的阶段,正确的教育引导在此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就小学教育中的有效德育渗透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够给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小学生;渗透  在小学这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逐步形成的初级阶段,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引导、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将德育渗透进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