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与传统戏曲的联姻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现代传媒与传统戏曲联姻的结晶,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简称“CCTV青京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第七届“CCTV青京赛”较前几届有了诸多突破和发展。本文将主要从“充分发挥电视直播优势”、“多栏目通力合作”以及“多种媒介发挥宣传合力”三方面入手,分析第七届“CCTV青京赛”所呈现出的全新气象。并从“专业性与可看性有待进一步融合”、“媒介联动还需深度开掘”两方面,探寻其可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CCTV青京赛;现代传媒;戏曲;媒介联动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75-03
  一、京剧与电视的联姻——“CCTV青京赛”概述
  2012年7月至9月,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以下简称“CCTV青京赛”)。“CCTV青京赛”以弘扬民族文化,推出京剧新人为宗旨,是在京剧界举足轻重的一项选拔演员的大型赛事。回溯“CCTV青京赛”的历史,从中央电视台1987年成功举办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算起,已经走过25年的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认为,“无论就持续时间还是影响空间来看,说‘青京赛’成就了当下京剧大概不能算毫无根据。[1]”事实也确实如此。在“CCTV青京赛”走过的25年间,共有数千名风华正茂的专业京剧演员参加了大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京剧人才,他们通过电视荧幕,为观众所熟知。而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流砥柱,绝大多数都曾经历过“CCTV青京赛”的洗礼。
  另一方面,由于电视媒介的传播作用,“CCTV青京赛”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电视观众,发展出了新的戏迷群体。戏曲是舞台的艺术,面对面的观演互动是其主要的呈现形式。但是,由于固定视角的原因,观众始终是从一个定点观看表演。而在电视大赛中,多样化的镜头组合并不仅仅是把舞台上的比赛原封不动地纪录下来,更可以通过机位的挪移、镜头的切换,运用俯仰、特写、多画面等手段,达到更好的观演效果,从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H·拉斯韦尔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指出,传媒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个方面。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这一观点被进一步补充、完善,如赖特认为传媒还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等[2]。京剧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因其深厚的社会底蕴和文化承载,2010年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一方面,在电影、电视剧等现代娱乐形式兴起之前,看戏是中国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方式。虽然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戏曲的受众大幅缩小,但是其娱乐功能依然存在。故而从上文的界定来看,“CCTV青京赛”兼具了传承社会遗产和提供娱乐的双重功能。
  目前的“CCTV青京赛”,四年一届,被誉为“京剧界的奥运会”。第七届“CCTV青京赛”共有来自中直、部队和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490名选手报名参赛,可谓是盛况空前,这也充分反映出“CCTV青京赛”的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与前六届相比,第七届“CCTV青京赛”呈现出了诸多新的气象。
  二、第七届“CCTV青京赛”的新气象
  (一)充分发挥电视直播优势
  纵观第七届“CCTV青京赛”可以发现,无论是大框架还是小细节,无不紧扣“电视大赛”的主题,在可看性上做文章。
  首先是大赛的流程完整,声势浩大,并且全程采取直播形式。第七届“CCTV青京赛”的序曲在“超越梦想——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启动仪式”上奏响,如此盛大的开幕式在“CCTV青京赛”历届中尚属首次。为了大力弘扬国粹、推动传统艺术在更广阔受众里的传播,启动仪式由CCTV综合频道和戏曲频道并机直播。紧接着是连续22场的复赛直播,以及连续17场的决赛直播,如此高密度长跨度的直播同样是“CCTV青京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实践证明,此举收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据统计,全国累计近3亿观众收看了第七届“CCTV青京赛”,比上届平均收视率增长了130%。随后CCTV戏曲频道直播的颁奖晚会,为第七届“CCTV青京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其次,大赛的赛制充分考虑到了京剧艺术的本体特点,力求将比赛的可看性建立在专业性的基础之上。电视大赛由于参赛选手众多,播出时间有限,为了让选手们在荧屏上展示出最佳风采,大赛采取了限时演出的方式,选手从全剧中撷取最能体现自己表演水平和特长的部分,进行重新编排,在15到18分钟的时间内集中展示自己的实力。而在限制时长、浓缩精华的同时,大赛放宽了剧目的限制,《滑油山》、《游六殿》等不常见于荧幕的“冷戏”得以在第七届“CCTV青京赛”上亮相,这大大丰富了参赛剧目。此外,大赛还放宽了演员行当的限制,数量可观的女老生、女花脸、女武生、男旦崭露头角,成为大赛的一大看点。我们都知道,“电视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弘扬人文精神是电视文化传播的责任。”作为选拔艺术人才的比赛,大赛必须保证对每个选手做到公正、公平。但是与此同时,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应当“融会着满腔爱心、充满善意的真诚关怀”[3]。第七届“CCTV青京赛”以点切入,通过细节的设计,展现出大赛的人文关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内蒙古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来信说,盼望在电视上看到为参赛选手伴奏的孙女儿。经台领导批示,导演组与主持人精心策划,圆满地满足了老人的愿望。这种直播过程中的互动,也为激烈的比赛增添了一抹温情。
  (二)“CCTV戏曲频道”多栏目通力协作
  随着信息共享的深入、资源配置的优化,中央电视台提出了“频道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以频道为中心,淡化栏目意识和部门意识,从整体定位出发,准确调整内部结构,合理规划频道空间,从而形成富有竞争力和拓展性的频道品牌。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扩大大赛的宣传力度,CCTV戏曲频道充分发挥频道合力,打通多栏目为第七届“CCTV青京赛”造势。   《主持人全天陪伴您快乐收视》(简称《伴视》)是CCTV戏曲频道自2011年初开办的一档栏目,其定位是串联全天的播出节目,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自第七届“CCTV青京赛”开赛以来,《伴视》栏目在其“戏曲小知识”版块,系统地介绍了“青京赛”历届大赛的相关情况,并且紧跟大赛的进程,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京剧行当的相关知识。此外,由于复赛与决赛之间有一个月的时间间隔,为了延续复赛所形成的关注热度,同时为决赛预热,《伴视》栏目为进入决赛的100名选手制作了宣传小片,在节目中滚动播出,收到了很好的关注度。
  《戏曲采风》是CCTV戏曲频道的一档集新鲜戏闻、丰富资讯、深入报道于一体的综合性栏目。在第七届“CCTV青京赛”决赛帷幕即将拉开之际,为了及时报道百名入选选手的备战情况,《戏曲采风》栏目奔赴各地院团进行跟踪拍摄,制作成特别节目《青京赛追踪报道》。在决赛期间,《戏曲采风》栏目与大赛合并包装,在每场直播开始之前带来“选手晋级回顾”,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决赛选手在初选和复赛中的精彩片段展示、选手的复赛成绩、评委的精彩点评,亲友团和观众的助威加油,以及选手们备战决赛的采访等精彩内容,从而进一步了解决赛选手台前幕后的花絮故事。
  《CCTV空中剧院》栏目以“百花齐放、继承创新、强强联合、德艺双馨”十六字方针为宗旨,为当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优秀演员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为了提高第七届“CCTV青京赛”获奖选手的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青京赛”的品牌影响力,《CCTV空中剧院》栏目在大赛落下帷幕之际,携手多家京剧院团以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推出了《第七届“青京赛”金奖选手演唱会》,以及包括传统大戏《四郎探母》、《伍子胥》、《红鬃烈马》等七场大戏的“历届青京赛获奖演员联合展演”,八场直播延续了第七届“CCTV青京赛”的收视热度,形成了新一轮的收视浪潮。
  (三)多种媒介发挥宣传合力
  通过广播电视、网媒、纸媒等媒体联动,进行立体、全方位的宣传,是第七届“CCTV青京赛”的一大特点。所谓媒体联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跨媒介或跨地域的媒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助的现象[4,5]。为了提高戏曲艺术的媒体曝光率,第七届“CCTV青京赛”在决赛现场专设了“媒体席”,央视网、新浪网、网易、《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日报》、武汉广播电视总台、东南网等主流媒体均派记者来到现场。上述媒体均对大赛进行了连续的跟踪报道,保证了第七届“CCTV青京赛”的宣传力度。
  在传统电视直播的同时,大赛在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上进行了同步的网络直播。此外,第七届“CCTV青京赛”还在新浪网上开通了“CCTV戏曲频道”官方微博,同步进行网络“微直播”。有道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启动仪式之前,大赛组委会便在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和新浪微博“CCTV戏曲频道”上进行预热造势,以“揭秘亮点”和“倒计时”的方式进行图文直播,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扩大影响力,受到了网友的热情回应和反馈。随后的复赛、决赛,以及颁奖晚会,同样在官方微博上进行同步的图文直播,旨在促使不看电视的网友打开电视,同时让常看电视的戏迷多一条沟通的好渠道。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微直播”在关注台前的同时,还注重挖掘幕后花絮,以使网友们对大赛形成全方位的直观感受。细致的扮戏过程、精美的服装道具,乃至侧幕伴奏席上抢眼的“犀利鼓师”,都是网友们“围观”的热点。
  国粹虽然是古老的,但宣传国粹的手段可以是新潮多样的。网络“微直播”积极促进了网友与网友之间、网友与演员之间,以及网友与组委会之间的沟通互动。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网友们提出的一些积极建议,组委会及时反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应网友要求,组委会在直播字幕上做了一定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京剧唱腔标注唱腔板式,以更好地普及京剧知识;二是响应观众“红花还需绿叶配”的呼声,为主要的配演演员上字幕。
  不仅如此,大赛组委会还首次通过网络,发起关于“评委回避制度”的投票,并最终采纳占有52.7%最高投票率的民意所向,实行“评委回避制度”。此举受到了网友们的好评,虽然很多网友都理解戏曲师承背景特殊的性质,在哪种层面回避还需细化,但对这种民主和互动表达了强烈的支持。网友们不仅参与了赛制的设置,还参与到了奖项的评选上。“百里挑一——最具网络人气奖”正是一项直接由广大网友评选的奖项。组委会将进入决赛的一百名选手的参赛信息发布在网上,由网友投票,从中选出一位最受欢迎的人气之星。
  此外,从复赛开始,大赛组委会在新浪微博“CCTV戏曲频道”上举行了多轮“约您到央视看大赛”的有奖转发活动,共吸引了数千人关注和参与。可以说,微博和电视的互动,调动起了新老观众的积极性。网友热评大赛“给力”、“新潮”、“参与感强”,比喻“青京赛”是“锣鼓点上的中国”。组委会在网友们上万条的留言中,精选出独到、新颖的评论,通过主持人口播和横飞字幕的方式,与电视观众分享,从而做到电视直播与网络直播的完美交融。
  三、第七届“CCTV青京赛”的提升空间
  纵观第七届“CCTV青京赛”,在呈现新气象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专业性与可看性有待进一步融合
  就定位而言,“CCTV青京赛”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的电视节目;其二是以“推出京剧新人”为目的的专业赛事。前者强调可看性,后者要求专业性。两者之间既有一致之处,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矛盾性。因而,如何能更好地提高“CCTV青京赛”的专业性与可看性,以及两者如何进一步融合统一,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专业性的要求出发,第七届“CCTV青京赛”虽然有从启动仪式、复赛、决赛、颁奖晚会的一系列比赛环节,但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竞技内容,只有两段不到20分钟的折子戏。作为选拔人才的一项比赛,这样的赛制多少显得有点单薄。回顾以往的大赛,前几届除了剧目展示外,还有对演员的京剧知识、文化功底的考核。第六届“CCTV青京赛”虽取消了知识测评环节,但加强了对选手京剧基本功的考核,即选手除了进行剧目展示外,还需进行京剧形体技巧的现场展示。相比之下,第七届“CCTV青京赛”环节的多样性略显不够。这不仅从专业性的角度出发,对选拔优秀京剧人才产生一定的偏颇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大赛的可看性。   此外,有关专业性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京剧演员的竞技上,同时也体现在大赛的主办方——CCTV戏曲频道方面。在选拔专业人才的同时,“CCTV青京赛”还兼具有普及京剧知识的功能。作为大赛平台的中央电视台有着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和辐射力,倘若在一些基本的京剧知识上出现讹误,势必会对观众带来严重的误导。第七届“CCTV青京赛”在行当、剧目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模糊、混乱的情况,也引来了电视观众和网友的质疑。这些都对大赛组委会的“专业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另一方面,作为一项由CCTV戏曲频道主办的赛事,“CCTV青京赛”毕竟是一档直播的电视节目。“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载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6]”既然是电视节目,就势必要满足观众的娱乐诉求。“CCTV青京赛”采取的是传统的淘汰赛制,倘若把时下选秀节目中热门的复活赛制、PK赛制引入其中的话,可大大增加悬念性和紧张感,从而提升节目的可看性。此外,主持人也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开发乃至策划、包装一些吸引观众的亮点。
  (二)媒介联动还需深度开掘
  尽管从纵向上来看,第七届“青京赛”在与新型媒介的联姻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前面几届大赛。但是就横向比较而言,京剧艺术(或者说戏曲艺术)与现代传媒联接的紧密度,要明显落后于流行文化。从第七届“CCTV青京赛”的情况来看,其媒介联动模式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形成更加适合传统戏曲传播的独特方式。
  虽然第七届“CCTV青京赛”在决赛现场专设了“媒体席”,近十家主流媒体均派记者来到现场,对大赛进行跟踪报道,但是其刊发的大多是由大赛组委会撰写的通稿,而非真正能产生效应与影响的新闻点。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当下京剧的社会关注度,媒体记者没有动力去花心思挖掘吸引眼球的亮点;二是由于京剧的专业因素,作为戏曲外行的记者想要找到精准的关注角度,也是颇为不易。但是,如果不有效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进行京剧宣传,京剧艺术势必会在公众的视野中陷入愈发式微的境地。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京剧的宣传普及。
  在新浪微博“CCTV戏曲频道”上进行的图文并茂的“微直播”,是第七届“CCTV青京赛”媒介联动中的一大特色。具体而言,网络“微直播”的主要形式是编辑现场拍摄的照片,配以参赛选手的基本文字信息,在微博上发布。其最大的功能在于为网友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网友们对于演员表演、评委打分、大赛印象等的种种评价皆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表达出来。这种形式的不足在于“微直播”本身缺乏深度,还有进一步挖掘、提升的空间。试提几点建议:
  一是可以就演员所选择的剧目,介绍相关的京剧知识,如行当流派、剧目特色、主要看点等。当然,这些知识必须要绝对准确,不能有丝毫的误导。同时,参赛选手的相关专业信息也可以考虑作适当的介绍,但是一定要格外慎重,避免厚此薄彼、有所倾向,进而引起网友的不满和猜测。
  二是将关注点从台前扩展到幕后,为网友直观地呈现选手比赛前后的花絮信息。除了参赛选手之外,配戏的演员以及服装、化妆、道具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选取适当的角度予以展现。这里既涉及到京剧知识的普及,也是对整个大赛运作过程的直观展示,定会受到网友的欢迎。
  三是在不涉及评判倾向的前提下,把网络“微直播”当作另类的创作平台。作为中国戏曲的集大成中,京剧艺术兼容并蓄,不同的视角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美感。一句唱词可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一件道具可以构成充满意境的画面。因而,可以尝试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大赛中诗意,创作出引人入胜的图文。相信这种直观的美所带来的冲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观者对京剧产生亲近与向往,进而产生了解京剧的愿望。
  和很多综艺类节目一样,电视大赛这一形式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我们相信,“随着文艺编导们创作思路的拓展,受各种艺术形式和电子技术的刺激,还会有新的灵感产生,还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形式,给电视观众们新的文化娱乐和审美享受。[7]”而作为现代传媒与传统戏曲的联姻,“CCTV青京赛”更有其重要的普及、传播意义。如今的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戏曲的热情不高,甚至本能地排斥,但他们并不是真的不喜欢、不接受,而是因为缺少接触途径而无从了解。正所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通过荧幕打开一扇窗,让观众惊艳一座园林。这是电视戏曲的职责和使命,同时也是通过多方努力后,“CCTV青京赛”可以实现的品牌力量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伟品.旁观“青京赛”[J].上海戏剧,2012(11).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淑欢,赖浩锋.媒体联动打造传媒合力[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
  [5] 周雯,王文渊.媒体联动趋势下的电视媒体发展思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2).
  [6]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杨燕.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电视戏曲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它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精湛的教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吸引着广大学子,成为学子们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他在教研工作方面不断创新,为广大学子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新秀;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
期刊
摘 要:2008年至今,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火热展开,这不仅给“三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媒体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新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对农广播,以其专业性、可听性、接近性等专业特质,在引导、宣传新农村建设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对农广播电台——陕西农村广播为例,分析了对农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速信息互动频率;促进惠农新政落实;推进农民
期刊
编者按:中国致公出版社是隶属于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的中央级出版社。近年来,中国致公出版社坚持为爱国统一战线服务、为致公党员服务、为读者大众服务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以出版文史、经济管理、生活休闲、教育类图书为主,尤其在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内外同胞无形的纽带,海内外同胞同宗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新浪微博对“毕节闷死男童案”及“山西火锅店爆炸案”的报道为样本,分析了在微博新闻中,新闻事实建构的叙述视角特征,首先分析包括全知、限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其次分析了叙述视角的创新,包括多元视角和影像化视角的灵活运用。力求通过对叙述视角的创新分析能更好的理解微博新闻的叙述特征。  关键词:微博新闻;叙述视角;特征;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面对近年来高考假新闻层出不穷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媒体在报道高考这样事关千家万户、牵涉社会敏感的大事上,必须坚持社会责任为先,杜绝一味的“炒作夸大”和“虚假新闻”,保证报道准确,以内容建设和专业服务来赢得读者,并以《东方教育时报·高招周刊》为例,给出了以信息准确来提升公信力、以报道专业来提升竞争力、以悉心服务来提高吸引力、以注重舆论来提升引导力的几点实践思考。  关键词:高考报道;虚假新闻;媒
期刊
摘 要:随着数字化浪潮袭来,“报纸之死”的说法甚嚣尘上。虽然此种说法言过其实,但是纸媒确实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临着战略的转型和创新。本文主要以《京华时报》在面对创刊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的全面转型为例,着重对其在云报纸出版的创新上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以进一步来寻求纸媒的云出版之路。  关键词:纸媒数字化;战略转型;云报纸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
期刊
摘 要:面对新兴媒体的强势“来袭”,电视媒体并未集体沉沦,而是凭借其传播介质不容复制的特点,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电视文化、电视娱乐等的生产能力。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我国电视媒体的增容和增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电视媒体也在不断求新创新,以便更好应对互联网时代高效强劲的信息流传播对其的冲击,增强自身的抗衡能力。  关键词:电视传播;东方卫视;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男士护肤品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从市场导入期逐步走向市场成熟期。从不被消费者认可,到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新增长点,大众对男士护肤品的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本文将以男士护肤品市场导入期和成熟期的两则广告为例,通过不同时期广告诉求分析研究男性代言人的形象转变。  关键词:护肤品广告;男性;新形象;消费社会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 要:整个影片跨越了四十年,这四十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繁与复杂。影片以春芬的幻想结尾,春芬幻想着当年的向阳号行驶在如今宽阔平整的公路上,再也不用翻越崎岖的盘山公路,取而代之的是已经打通的隧道。这个结尾,就足以说明导演整部影片所要建构的主题,面对着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我们需要在接受,享受先进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实现意
期刊
摘 要:民俗文化资源是我国传统人文资源的核心,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近年来,以广西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开端的主题演出也在全国各大人文旅游景区掀起了实景演出“白热化”的浪潮。例如河南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陕西临潼《长恨歌》、浙江杭州《印象西湖》、河北承德《康熙大典》等,在演出形式、表现手法、场景运用等方面都具有实景演出的共同特性:创意与自然相结合,旅游与文化相呼应。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