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无声 桃李满园总关情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fengy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与老师交往是初中学生主要的人际交往内容,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随着自我意识增强,思维能力发展,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既注重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又会对老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表现为,有些学生不能体谅老师的辛劳,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情感表达,不善于与老师进行有效交流沟通,不擅长主动增进与老师感情,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老师原本是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和陪伴者,一不小心却成了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
   当下师生关系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系疏远、地位不平等和情感交流不足等问题。本课希冀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认识教师职业,更好地理解身边教师,学会接纳、学习、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尝试以“情”为主线,设计走近老师、走进老师、亲近老师三个授课环节,逐步增进师生情谊,引导学生主动与老师情感互动,创设和谐师生关系,共度美好学习时光。
   [案例分析]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走近老师
   老师成为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一部分原因是师生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了情感的互动。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和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师生间也离不开情感互动、平等对话和情感认同。初一学生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已经结识了不少老师,这些老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老师的情感进行充分地表达和分享,为本课学习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础。为达成课堂预设,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朗读魏巍《我的老师》(节选)。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我的老师》(节选),引出课题。教师设问:作者从哪些细节处描写了蔡芸芝老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查寻文中内容,捕捉对蔡芸芝老师的细节描述,直观地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情,同时也为下一活动“回忆小学老师”打下基础。
   活动二:回忆小学老师。教师请学生介绍一位印象最深刻的小学老师,说一件你们相处的事情,分享下他(她)对你成长的帮助。有同学回忆小学数学老师帮助她加强计算,提高了正确率,增强了信心;有同学说小学的体育老师,教会他一套拳法,让他有机会第一次走上主席台向同学们展示,体会到荣誉感;有同学回忆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嘘寒问暖,感受到老师的爱……甚至班上有小学时的同班同学也要进行补充。学生重温自己或者同学熟悉的小学老师,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涌流着和相互感染着,课堂气氛变得温暖起来。
   活动三:走近初中老师。通过前两个环节的铺垫,有关老师的话题很自然地转到目前任课的初中老师。课前,同学们根据课前布置的小组任务,分别采访一位班级任课老师,各小组将采访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教师明确了各小组的采访提纲:这位老师怎样看待班级同学;对本班级的评价和期望;如何看待所教学科;兴趣爱好;爱读的书;每天在学校需要处理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如何评价自己。各小组可根据小组意见有所侧重。
   各小组先后介绍了童心母爱的班主任、严肃认真的语文老师、喜爱旅游的生物老师、青春活泼的地理老师、幽默风趣的政治老师。学生的分享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了解到老师的工作特点和职业要求,知道老师的个人理想、兴趣爱好、对同学期盼等,体会到老师的辛劳。此时,学生自发地产生理解老师、尊重老师情感倾向,从而突出了本课重点。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这样描述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古之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生“从游”若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显而易见,激发学生对老师天然的“向师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在此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 “他人眼中的老师”、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再到“当前的初中教师”,层层递进,带领学生在不经意间逐步增强对老师的情感。
   二、春风化雨润无声——走进老师
   教师成为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师生间存在差异,缺乏情感的认同。师生因为年龄、学识、阅历、成长的环境等差异,师生看待问题和表达方式不同,导致师生间产生情感间隙。因此,作为学生不仅要知道老师的辛劳,还要走进老师内心,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原因,从而增进与教师的感情,这是课程标准中“交往与沟通”的主要内容,也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本课教学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说说你最喜欢的老师。要求说明自己“最喜欢
   老师,是因为         ”。每位同学喜欢的老师和原因各不相同,有同学喜欢数学老师,因为她的课堂注重思维拓展;有同学喜欢语文老师,因为她治学严谨,对同学要求严格;有同学喜欢历史老师,因为她平易近人;有同学喜欢学校德育主任,因为他严厉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的喜爱……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这位老师的特点并进行板书记录,直观呈现老师的不同风格。继而追问学生:为什么老师的风格不同?换位思考,学生不难发现,教师也是凡人,因为各自的年龄、阅历、性格、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原因,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不難想象,此刻学生内心是有困惑的,虽然知道老师风格不同的原因,但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不可能接受所有不同风格的老师。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针对上述学生的困惑,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开展小组探究。案例:班主任孙老师,是政治老师,上课生动有趣,同学们都喜欢他的课。但是孙老师非常严厉,对待学生错误会毫不留情的批评,好几位同学都有点“怕”孙老师,上课都不敢抬头听课。
   教师设问:这样下去,对这几位同学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都很清楚地认识到:成绩受影响,身心发展受影响。教师进行追问:能否排斥这位老师?学生回答:不能,吃亏的是自己。教师再接着设问:遇到这种情况,这几位同学该怎么办呢?请您为他们出主意?(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老师和同学们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甲说:跟高年级同学了解这位老师,是不是老师就是这样,看看能否改变。大家也可以给老师写信或者私底下沟通,表达学生的想法。学生乙:站在老师的立场,严师出高徒,老师严厉是对学生负责,学生要理解老师。学生丙:老师上课时严厉,也许课后是平易近人的,也许这位老师教的学生的成绩都很好。老师总有他闪光点。学生丁:老师是很严厉,但是学生不能怕,可以了解老师在意学生的哪些方面,学生好好表现,给老师留好印象,缓和下关系。学生能设身处地来思考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希望老师改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怎样跟老师沟通。
   最后,教师揭晓孙老师就是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并分享孙老师的学生在学校贴吧中的发言。有同学说他是高中最严厉的老师,有同学说自己被孙老师没收过收音机、MP3、手机等。还有一位毕业生说在校期间不理解孙老师的行为,等上了大学才理解孙老师,因为他怕我们考不上大学。此时学生明白了老师行为的社会责任,明白了老师责任追求——期盼学生成人成才,为尊敬老师、接纳老师打下情绪、情感的基础。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从而在社会上能够立足,或者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直接行动人,教师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师生关系中,教师就成为社会的代表。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思考老师行为的原因,探寻与不同风格老师和谐融洽相处的办法,将对老师的情感由课初的尊敬不自觉地转化为理性的接纳,做到了“润物无声”。
   三、桃李满园总关情——亲近老师
   老师成为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也缘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师生都相对含蓄内敛,不善于情感的表达。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部分学生有尊重老师、乐于接受老师指导的天然倾向,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怀、表扬和鼓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不善于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往和沟通,不善于以积极的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不仅老师需要思考,学生也要考虑具体的做法。
   教师设计了“与老师的一个约定”活动,学生在课中酝酿与某位老师约定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打算,并用三天时间实施,下节课进行课堂交流和分享。同学们有的计划与老师约定午餐后一起散步,有的约定为老师唱首歌,有的约定周末一起爬紫金山……
   积极的情感能量可以导致更多积极的情感回报。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取决于关怀者一方的态度和目的,必须考虑关怀者的关怀在被关怀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情感互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不仅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度基础性条件,而且是提升教学主体间交往关系质量的前提。在师生交往中,双方都应从适度的“为他性”出发,建构起更加顺畅且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融洽的师生交往滋养着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而这种美好的情感是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自然引发的,不能强求。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而,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的课堂教学中以“情”为基调,激起学生情感波澜,引发师生情感共鸣,让老师不再是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
   【参考文献】
   [1]李强,黄振鹏,吴迪.论“地位——情感理论”视域中师生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9):1-5
   [2]刘冬梅.教育社会学下的师生关系分析[J].明日风尚,2017(18):252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三复习就是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回顾、整合、升华。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复习成效的关键就在于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把握,这不仅考验着老师自身的学科素养,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复习策略来达成。教材是高考的原材料,高三复习课的本质就是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再认识。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处理好这样的两对矛盾,复习的目的到底是回归课本还是对知识的返璞归真,是夯实基础还是对知
期刊
【摘 要】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势,通过解题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集中强化学生对数学的再次理解以及应用能力,而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在重新回顾数学知识时往往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知识的本质,进而对知识的理解层次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题学习中的表现往往都是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对于题意理解不明,并且课堂
期刊
【摘 要】以“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为例,从课前诊断性评价,以生活中染布工艺的情景式教学出发,从探究不同溶液酸碱性到多元评价,争议解惑,以证据推理,建构盐类水解的认知模型,课后撰写盐类水解应用科学小论文或者拍摄生活小短剧等,形成“师促生学”,“多元评价”的互动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盐类水解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
期刊
【摘 要】德育工作是初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应该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的个人素養,提高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轨迹成长,从而带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班主任要以身作则通过率先示范的方式来引导、带动学生,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生活习惯,能够主动培养自身的优良品质,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
期刊
【摘 要】审丑是走向审美的另一条道路,以认识“丑”来构建“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丑”形象,认识内在比外在更重要,而文本感悟、情景体验、叙述视角转换等方法则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分析多种“丑”的类型,从多角度深入体会“丑”及其影响,在实践中自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丑;审美;语文阅读教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
期刊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网络技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值得探讨。本文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从课前任务单以及课堂探究活动安排等方面,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以及思考,来介绍信息网络技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网络技术;探究活动  在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深植于生活,有着引导性的牵引,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期刊
【摘 要】新高考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语言能力的培养需从高一抓起。新课标强调在主题语境中记忆词汇,通过迁移创新实现词汇内化。在强基班开展的三句话仿写,建构以读促写的桥梁,学生坚持自主训练,语言、内容齐头并进,英语学习热情高涨,是值得推广的写作训练方法。   【关键词】三句话仿写;迁移创新;强基班   1.缘起   英语新高考时代,阅读理解难度降低,作文分值增加,加强写作训练,成为高中
期刊
【摘 要】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初中生的影响,处于初中的学生,正是身心健康发展特殊性阶段,在这个阶段,初中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进行快速的成长并且身体和心灵都在发生着十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会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此外,身心的快速发展会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学生们产生心理的不平衡现象,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如果没有对其进行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本文以常州市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为例,在阐述常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现状和进一步融合的举措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学特色;艺术教育   一、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常州市金坛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学生课堂疑问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不同阶段的不同阅读教学体验,说明教学理念的不断嬗变中会引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阅读感悟的不断变化,旨在将《水浒传》中塑造的李逵、鲁智深的形象与《史记》中塑造的樊哙形象进行群文比较阅读勾连,突出樊哙忠、勇、忍、智的形象特点,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史记》;《水浒传》;比较阅读;人物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经历及其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