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并不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模样。
第一次出国,是在我19岁那年,不是我心存向往,而是公派留学。
我去的第一个国家,是古巴。
之前,在我的想象里,古巴和刚果、朝鲜、阿富汗,就是一个概念。这里应该是满街的扛着RPG的黑人,用棕榈叶子搭建的房子,街上丰田皮卡开过,卷起一阵红土。
如果不是国家公派,有协议在先,我可能一辈子都不敢,也不想走这一趟。
去古巴,要从法国转机。当我降落戴高乐机场的时候,飞机从跑道滑向候机楼用了半个小时,同学开玩笑说这是坐着飞机逛巴黎。我看到外面跑道上的飞机排得像我家乡的马路上的出租车,密密麻麻,几十秒起飞一架。进入候机楼,只感觉这里特别的安静,也特别的干净,空气中好像没有太多活跃的分子。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在梦游。后来每年连续30多个小时的环球飞行,无数次路过戴高乐、史基浦、法兰克福、巴拉哈斯、浦东、首都机场,竟好像是出门赶个地铁一般随意。
已经记不得是多少次从首都机场出关,一般飞往欧洲的航班不是在正午就是在深夜。我会选择在汉堡王或者星巴克插上网坐一坐,然后再看看北京的天,每次走的时候都是在秋天,帝都总会施舍给我一个秋高气爽的画面。当我走过那条常常的通道,下电梯,乘小火车,便会告诉自己,此时的每一步,都离家越来越远……
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机场确实很小,我甚至怀疑飞机会不会被它那长满草的跑道磕坏了轮子,唯有那停机坪上维珍航空的747硕大的尾翼,远远地映入眼帘,给人少许安全感。来迎接我们的是穿戴整齐的小学生,这个国家很穷,但是,人人都很干净整洁。
随着在这里生活,我才慢慢知道这里有15世纪的城堡,16世纪的宫殿,17世纪的教堂,18世纪的别墅,19世纪的酒店。才知道,这里不是沙漠,不是丛林,不是农村。
这里走在路上,人和人见了面,友好地打招呼。夜晚来临,有各种各样的Party和聚会。好像并不是长辈们说的那样—无非就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在古巴留学几年,我迎接过祖国的海军舰艇到访,看到国宾级的仪仗队。当舰艇要离开的时候,中国和古巴的军乐队一个在舰上,一个在岸上,互相对奏军乐,一支又一支,然后舰艇鸣笛告别。那种气势,就是“沙场秋点兵”所描绘的,真的让人心潮澎湃。
每年古巴都会举行书展,在一座靠海的城堡里。那一天,万人空巷,人山人海,这一个在外人看来连饭都吃不起的国家,人们对书籍的渴望,让人震撼。
我要离开古巴以前最后一次参加书展,带了一架摄像机,想留下点回忆。走出城堡的时候,遇到一个捡垃圾的老头。他看到我的摄像机,上前来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说我是中国人。当时我有点防备,害怕他乞讨。结果没想到他跟我说:“听说中国的国产某先进飞机已经服役了,比美国的F22还要强,最关键的是中国发展国防,不是为了世界争霸,这一点和我们的追求一样。”
当时我就震惊了,我们某新机型的白皮书刚刚发布,一个捡垃圾的大爷,每天关心的竟然是这些话题。
留学的四年,我很努力。该考的分数认真考,该实习的机会不放过,该发表的文章努力写,可以说是忠于自己的青春,那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岁月。
在古巴学习,不看你多特别,只看你多认真。一次西方艺术史考试,我突发奇想地在试卷背后画上了罗马的建筑、绘画和雕塑,老师看到,會心一笑。
我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是在马格纳礼堂举行的,卡斯特罗曾经在这里演讲。每个人都坐在一张使用了百年的皮椅上参加仪式,大使、古巴的国务委员、大学的校长亲自把鲜花和卷起来的毕业证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上。那一刻,庄重严肃,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家对待知识的态度,让人觉得知识和经历不管有没有用,换不换得来钱,总是神圣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世界特别特别大,我们所听说的那个世界,或许只是听说的,是有人要你知道、规定你知道的。而你的世界,才是你自己的。
第一次出国,是在我19岁那年,不是我心存向往,而是公派留学。
我去的第一个国家,是古巴。
之前,在我的想象里,古巴和刚果、朝鲜、阿富汗,就是一个概念。这里应该是满街的扛着RPG的黑人,用棕榈叶子搭建的房子,街上丰田皮卡开过,卷起一阵红土。
如果不是国家公派,有协议在先,我可能一辈子都不敢,也不想走这一趟。
去古巴,要从法国转机。当我降落戴高乐机场的时候,飞机从跑道滑向候机楼用了半个小时,同学开玩笑说这是坐着飞机逛巴黎。我看到外面跑道上的飞机排得像我家乡的马路上的出租车,密密麻麻,几十秒起飞一架。进入候机楼,只感觉这里特别的安静,也特别的干净,空气中好像没有太多活跃的分子。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在梦游。后来每年连续30多个小时的环球飞行,无数次路过戴高乐、史基浦、法兰克福、巴拉哈斯、浦东、首都机场,竟好像是出门赶个地铁一般随意。
已经记不得是多少次从首都机场出关,一般飞往欧洲的航班不是在正午就是在深夜。我会选择在汉堡王或者星巴克插上网坐一坐,然后再看看北京的天,每次走的时候都是在秋天,帝都总会施舍给我一个秋高气爽的画面。当我走过那条常常的通道,下电梯,乘小火车,便会告诉自己,此时的每一步,都离家越来越远……
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机场确实很小,我甚至怀疑飞机会不会被它那长满草的跑道磕坏了轮子,唯有那停机坪上维珍航空的747硕大的尾翼,远远地映入眼帘,给人少许安全感。来迎接我们的是穿戴整齐的小学生,这个国家很穷,但是,人人都很干净整洁。
随着在这里生活,我才慢慢知道这里有15世纪的城堡,16世纪的宫殿,17世纪的教堂,18世纪的别墅,19世纪的酒店。才知道,这里不是沙漠,不是丛林,不是农村。
这里走在路上,人和人见了面,友好地打招呼。夜晚来临,有各种各样的Party和聚会。好像并不是长辈们说的那样—无非就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在古巴留学几年,我迎接过祖国的海军舰艇到访,看到国宾级的仪仗队。当舰艇要离开的时候,中国和古巴的军乐队一个在舰上,一个在岸上,互相对奏军乐,一支又一支,然后舰艇鸣笛告别。那种气势,就是“沙场秋点兵”所描绘的,真的让人心潮澎湃。
每年古巴都会举行书展,在一座靠海的城堡里。那一天,万人空巷,人山人海,这一个在外人看来连饭都吃不起的国家,人们对书籍的渴望,让人震撼。
我要离开古巴以前最后一次参加书展,带了一架摄像机,想留下点回忆。走出城堡的时候,遇到一个捡垃圾的老头。他看到我的摄像机,上前来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说我是中国人。当时我有点防备,害怕他乞讨。结果没想到他跟我说:“听说中国的国产某先进飞机已经服役了,比美国的F22还要强,最关键的是中国发展国防,不是为了世界争霸,这一点和我们的追求一样。”
当时我就震惊了,我们某新机型的白皮书刚刚发布,一个捡垃圾的大爷,每天关心的竟然是这些话题。
留学的四年,我很努力。该考的分数认真考,该实习的机会不放过,该发表的文章努力写,可以说是忠于自己的青春,那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岁月。
在古巴学习,不看你多特别,只看你多认真。一次西方艺术史考试,我突发奇想地在试卷背后画上了罗马的建筑、绘画和雕塑,老师看到,會心一笑。
我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是在马格纳礼堂举行的,卡斯特罗曾经在这里演讲。每个人都坐在一张使用了百年的皮椅上参加仪式,大使、古巴的国务委员、大学的校长亲自把鲜花和卷起来的毕业证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上。那一刻,庄重严肃,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家对待知识的态度,让人觉得知识和经历不管有没有用,换不换得来钱,总是神圣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世界特别特别大,我们所听说的那个世界,或许只是听说的,是有人要你知道、规定你知道的。而你的世界,才是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