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动。生命课堂是学本的,人本的,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情感态度
叶澜教授在论述教育改革时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适应现代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一、对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理解
生命课堂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動。构建生命课堂,激发生命活力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
语文的生命课堂要求语文教学更好的回归培育人的本体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就教师来说,不再是只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反馈的教育者。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
二、高中语文课堂缺少生命力的原因
传统的那些如老黄牛般务实、认真的老师,把认知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他们精心备课,充分预设,课堂上滴水不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考试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至于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那是次要的问题。这就使学生失去了思考、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视为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这种教学让语文课堂失三、构建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以及课本作者情感思想的融合,是生命和生命的交流,灵魂和灵魂的对话。在构成“教”与“学”的教学体系里面,老师应该精心组织引导,细心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并由此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从而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而且学生能独立去探究和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师生参与互动,是课堂活力的展现。课堂上,老师灵活地设计出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教学方案和内容,制定一些适合学生课堂发展需要的教学环节以及思路,培养和鼓舞学生的勤于思考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冀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堂好课,不能仅看教师表演得多么精彩,关键得看学生自主参与面有多广,参与程度有多深,教师怎样通过设疑启发,引导点拨达到激思、激趣、激创的目的。
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人文课堂,体现人文关怀,在教师要体现师本,在学生要体现生本。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作为生命个体,没有不需要学习的,没有不乐于学习的,因为学习是生命体成长的必然选择。
但是学校的学习则未能与这种生命的需要完全吻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很多时候,它不接受我们附加给他要学习的。这是为什么?
至少有几个原因:
其一,我为什么要学习?他的认识不清楚,尤其在学科课堂学习内容的学习上,他看不到被抽象的学习与他有什么关联。
其二,学习就是听讲和练习,太枯燥了。
其三,学生在过于强调应试占位的环境中,他们总是体验挫败感,少成功的情感体验。
其四,教师过苛,对于个体的关注不够,学生不能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
分析明确原因,我们就可以找到教育教学的应对策略了。即突出学本,和人本。通俗来说,在教学中,学习最重要,学生最重要。
解决好如此问题,自然形成良好的学校、教师和教学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二)生命课堂是学本的,人本的
什么是对话课堂?对话是一种语言形态,表现为课堂中师生呼应、问答频次很高。
对话课堂需要有几个条件:
其一,师生间需要具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两者有语言默契。在生活中我们确定对话对象也是有选择性的,有话说的双方注定是关系密切和和谐的。从这节课看,老师处于高度松弛状态,她颇有语言机智,课堂中常常有欢声笑语。
其二,要确定话题,以之作为课堂交流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文本教材,课文是知识载体,其内涵丰富,到底要讲什么、学什么是不确定的,有多种选择。若确定了课堂的具体话题就意味着一节课的探究主题就明晰了。不可能面面俱到了,教学重点就突出了出来。就这节课而言,主要确定了杨巴其人的语言分析作为重点。由此分析他的语言特征,怎么描写的,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以及背后的社会根源。
其三,推进对话,避免讨论的表面化,就需要用问题来引领。学习究其根本是思维活动,而思考的发展有一条线: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经验分享。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非常关键。教师从设问入手,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就等于把思考探究行为的走向掌握在自己一方了。
此外,对话课堂也有局限性。即它不是完美的。其一,对话容易陷入一问一答中,形式单一,不断追问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处于压迫感中。而且学生的自主性会受到制约。其二,对话交流往往是散点的回答,即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缺乏系统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情感态度
叶澜教授在论述教育改革时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适应现代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一、对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理解
生命课堂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動。构建生命课堂,激发生命活力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
语文的生命课堂要求语文教学更好的回归培育人的本体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就教师来说,不再是只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反馈的教育者。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
二、高中语文课堂缺少生命力的原因
传统的那些如老黄牛般务实、认真的老师,把认知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他们精心备课,充分预设,课堂上滴水不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考试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至于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那是次要的问题。这就使学生失去了思考、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视为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这种教学让语文课堂失三、构建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以及课本作者情感思想的融合,是生命和生命的交流,灵魂和灵魂的对话。在构成“教”与“学”的教学体系里面,老师应该精心组织引导,细心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并由此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从而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而且学生能独立去探究和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师生参与互动,是课堂活力的展现。课堂上,老师灵活地设计出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教学方案和内容,制定一些适合学生课堂发展需要的教学环节以及思路,培养和鼓舞学生的勤于思考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冀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堂好课,不能仅看教师表演得多么精彩,关键得看学生自主参与面有多广,参与程度有多深,教师怎样通过设疑启发,引导点拨达到激思、激趣、激创的目的。
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人文课堂,体现人文关怀,在教师要体现师本,在学生要体现生本。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作为生命个体,没有不需要学习的,没有不乐于学习的,因为学习是生命体成长的必然选择。
但是学校的学习则未能与这种生命的需要完全吻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很多时候,它不接受我们附加给他要学习的。这是为什么?
至少有几个原因:
其一,我为什么要学习?他的认识不清楚,尤其在学科课堂学习内容的学习上,他看不到被抽象的学习与他有什么关联。
其二,学习就是听讲和练习,太枯燥了。
其三,学生在过于强调应试占位的环境中,他们总是体验挫败感,少成功的情感体验。
其四,教师过苛,对于个体的关注不够,学生不能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
分析明确原因,我们就可以找到教育教学的应对策略了。即突出学本,和人本。通俗来说,在教学中,学习最重要,学生最重要。
解决好如此问题,自然形成良好的学校、教师和教学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二)生命课堂是学本的,人本的
什么是对话课堂?对话是一种语言形态,表现为课堂中师生呼应、问答频次很高。
对话课堂需要有几个条件:
其一,师生间需要具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两者有语言默契。在生活中我们确定对话对象也是有选择性的,有话说的双方注定是关系密切和和谐的。从这节课看,老师处于高度松弛状态,她颇有语言机智,课堂中常常有欢声笑语。
其二,要确定话题,以之作为课堂交流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文本教材,课文是知识载体,其内涵丰富,到底要讲什么、学什么是不确定的,有多种选择。若确定了课堂的具体话题就意味着一节课的探究主题就明晰了。不可能面面俱到了,教学重点就突出了出来。就这节课而言,主要确定了杨巴其人的语言分析作为重点。由此分析他的语言特征,怎么描写的,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以及背后的社会根源。
其三,推进对话,避免讨论的表面化,就需要用问题来引领。学习究其根本是思维活动,而思考的发展有一条线: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经验分享。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非常关键。教师从设问入手,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就等于把思考探究行为的走向掌握在自己一方了。
此外,对话课堂也有局限性。即它不是完美的。其一,对话容易陷入一问一答中,形式单一,不断追问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处于压迫感中。而且学生的自主性会受到制约。其二,对话交流往往是散点的回答,即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缺乏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