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傲茶香紫泥亮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梅是历代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常用题材。梅花居花中君子之首,它斗霜雪抗严寒冰肌玉骨,傲然挺立,文人常将它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它集高洁秀雅坚毅不屈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古往今来,人们借梅抒情怀,叹国恨,喻人格。寄闲情,有诗为证:
  唐代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北宋时王安石有《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林道(和靖)曾作《孤山八梅》赞颂梅花,其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其二,“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其三,“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
  梅花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绽放,其品格不仅为历代文人雅士赞颂,也为紫砂名家所欣赏,故以梅入壶就成为紫砂花货造型中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紫砂梅形壶中常见的造型有高梅、矮梅、扁梅、碗梅、上合梅、松竹梅及梅段等壶形。在这些梅形壶的表面,常用贴塑的手法点缀各式梅枝、梅干、梅花,它们有的老干新苞,有的瘦枝疏花,有的苍劲挺健,有的争俏报春,各得梅之神韵,意境深远,令人浮想连翩,玩味无穷。
  笔者爱梅,常于春雪初霁之日,来到南京东郊名胜梅花山踏雪赏梅,只见梅花朵朵,凌霜傲雪,云蒸霞蔚,灿烂如海,人置花间,宛若仙境。
  
  笔者爱梅也爱壶,更爱梅型紫砂壶中的梅段壶。而紫砂梅段壶的经典之作当数南京博物院所藏《杨氏梅段壶》。
  《杨氏梅段壶》以珍稀的天青泥制作,色泽紫中泛青。壶高10.2厘米,壶底钤圆形阳文篆印“杨氏”二字。造型似一段梅桩,壶身贴塑梅花三丛,繁花盛开,并饰以断枝瘿节,生机盎然。流、钮、把均为梅枝状,与壶身相配自然流畅,形象逼真,苍劲随意宛若天成。全壶端庄秀丽,构思精巧。
  壶作者杨凤年,字玉禽,亦称杨花,清嘉道时宜兴制壶名家。她是我国紫砂史上最早的女壶艺高手,其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其成就可与其兄著名壶艺家杨彭年媲美,除了梅段壶外,她还有竹段壶与风卷葵壶传世。而以梅入壶,杨凤年则是紫砂史上第一人。
  自清嘉道杨凤年首创梅段壶以来,自清末到民国,从民国到现代,紫砂名家高手多有仿制。他们在《杨氏梅段壶》造型的基础上都进行了再创造,所以各位名手制作的梅段壶细部均各有不同。从一代宗师范大生的梅段壶到花货名家冯桂林的梅段壶,从制壶名家王熙臣的梅段壶到紫砂高手束金寿的梅段壶,可谓百花齐放,各胜所长。
  笔者喜欢紫砂梅段壶,经多年的精心收藏,共觅得四把紫砂名家制作的梅段壶,现将所藏梅段壶逐把加以介绍,与广大藏友共同玩赏:
  1 《熙臣梅段壶》民国壶艺家王熙臣民国中期的作品。壶高9.3厘米,容量500毫升,壶盖与壶底均钤方形阳文篆印“熙臣”。该壶以优质紫泥制作,包浆自然,泥色温润凝重,色泽紫红。
  熙臣梅段壶以梅桩树干为本,精心刻画了梅之瘦骨傲霜不畏严寒的灵性。壶身的主面饰以驳苍老的老梅残干和经风雨撕裂的树皮,壶流犹如由下向上伸展的梅枝,生机盎然,壶把弯曲虬绕,苍劲有力,壶把根部左右各塑出两段梅枝,并缀以几朵绽开的梅花,盖钮制成一段形态奇曲的小梅桩,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梅段写意画。全壶制作精良,手法老到。
  欣赏熙臣梅段壶,看似眼花缭乱复杂无比,但玩赏起来十分得体,令人不得不赞叹民国壶艺家王熙臣技艺之高明,所谓“千奇万状信手出,鬼斧神工难类同”是也。
  王熙臣(1900-1960年),民国壶艺家,宜兴蜀山人。王生于窑场,下肢有疾,故很早就拜师学艺,艺成后在家中以制作仿鼓、扁桃、荷叶等通货为主。上世纪20年代,宜兴紫砂名店“吴德盛公司”老板吴汉文知书达理,为考察王的技艺,便拿出自己珍藏的紫砂精品《鸣远莲心壶》要王仿制,如成功便聘用。王熙臣于是用心仿制,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仿制完成后,吴对作品尚不满意,但对王的工作态度倍加赞赏,认为其才可造,于是聘王为技工。王熙臣进吴德盛公司后,受到吴汉文的严格督导,技艺迅速提高,不久升为技师,成为吴德盛公司的当家壶手。上世纪30年代,王熙臣的技艺日趋成熟。1935年,王精心创制了他的成名作紫砂《荷花莲子壶》,被吴汉文当作吴德盛的经典而置于公司的“精品柜”陈列。30年代后期,王熙臣的制壶技艺已达巅峰状态,所制光货圆润光洁,线条挺括,花货端庄大方,细腻逼真。抗战后,王参加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继续制壶,1960年病故,享年60岁。
  王熙臣的传器有荷花莲子壶,四方传炉壶,葵花壶,提梁壶,梅段壶等。
  2 《金寿梅段壶》,民国壶艺家束金寿民国中后期的作品。壶高9.7叵米,容量400毫升,壶盖内钤方形阳文篆印“金寿”,壶底钤方形阳文篆印“冰心道人”。该壶以优质红泥制作,色泽红艳。
  金寿梅段壶壶体似一节梅桩,主面与副面奇崛的壶体上均塑有5处树瘤与节疤,以显示梅树的苍老道劲和树皮的干裂,从而产生一种光与皱的质感肌理与对比,饶有情趣。流、把、钮均作梅枝状,精巧合度,古拙葱郁。壶盖与壶体上还各点缀有5朵梅花,有的含苞待开,有的盛开怒放,全壶生动逼真,工艺一流。
  束金寿(1905-1946年),号冰心道人,民国壶艺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束金寿进入“利永陶工传习所”学艺,师从名师程寿珍与范大生,与民国壶艺高手冯桂林、叶德喜、郭其林、陈汉西、强义海、储铭同为制壶班艺徒。上世纪30年代,宜陶职校校长王世杰设计成功紫砂《东坡提梁壶》,后由制壶名泉汪宝根制作成功并获奖。当时的名家高手纷纷仿制,宜兴“利永公司”老板蒋洪汝因汪的作品供不应求,故另聘束金寿为技工,在汪宝根的指导下,大量仿制东坡提梁壶。上世纪40年代后,束金寿与其弟束禄度创办“立新陶器厂”,并任技师,以制作东坡提梁壶为主,另外小量制作福竹壶、三足扁壶、梅花周盘壶。1946年,束金寿因严重肺病去世,享年41岁。
  束氏后人束旦生(号不雪)、束风英皆为现代紫砂名家,高级工艺师。
  束金寿的传器有福竹壶,三足扁壶,梅花周盘壶,东坡提梁壶,梅段壶等。
  3 《碧芳梅段壶》是现代制壶名家李碧芳文革初期制作。壶高9,8厘米,容量500毫升,壶盖内钤阴文楷印“碧芳”,壶底钤阳文篆印“中国宜兴”。该壶以优质紫泥制作,砂质温润精光内蕴,色泽紫红。
  《碧芳梅段壶》也是以梅桩为壶体,主面上塑有3处疤节,并贴有3朵梅花,壶流小巧秀丽,过渡自然,壶钮盘绕道劲巧夺天工,平盖与壶身浑然一体间不容发。全壶生动传神气度非凡,是李碧芳文革初期制作的高档产品。
  李碧芳(1939-2004年),现代女制壶名家,壶艺教育家,高级工艺师,1955年师从紫砂花货泰斗朱可心(1903-1986年),是朱大师的首批入室弟子。李制壶善集各流派之长,技术全面工艺娴熟,在同辈艺人中享有“男有春芳,女有碧芳”的美誉(注:春芳为朱大师的首席弟子、南艺潘春芳教授)。
  李碧芳自1958年以来,担任培训艺徒的辅导达20年之久,人次有200多人,占宜兴紫砂业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中的佼佼者现已是宜兴紫砂界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紫砂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碧芳的传器有双线提梁壶、香炉提梁壶、双色三竹壶、天中迎瑞壶,她制作的《井栏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4 《红平梅段壶》“文革”中期吴红平制作。壶高9厘米,容量450毫升,壶盖内钤长方形阴文楷印“吴红平”,壶底钤阳文篆印“中国宜兴”。紫泥制作,色泽淡红。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常时期,“文革”中的各种器物现已成收藏热门,宜兴紫砂文革壶因泥质优良,色泽纯正,制工规范而深受壶友们的青睐。《红平梅段壶》的器形也是以一段梅桩为蓝本,也贴塑梅枝、梅花,但制作功力比上述名家壶相差甚远。但《红平梅段壶》因文革壶所特有的史料性以及壶具的实用性,故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关于紫砂梅段壶,最后还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
  1 紫砂梅段壶的真伪:据笔者所见,目前在古玩市场上,紫砂梅段壶的赝品较少。因为制作梅段壶既费工又费泥,且加工难度大,不是高手不敢问津,而造假者仿制的都是一些名家加工难度不大的一般品。但广大壶友还是要从泥、工、印、形、功等方面严格辨伪,以免上当。
  2 紫砂梅段壶的价格:民国名家制作的要数万元,现代高级工艺师制作的要万元以上,现代工艺师制作的要0.5~1万元,“文革”名家制作的要万元以上,一般艺人制作的要几百至千元,随着时间流逝,还有增值空间。
  作为宜兴紫砂花货中的传统器型——梅段壶,以其精湛绝伦的制作工艺,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古雅淳朴的素面色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制作紫砂梅段壶的泥料是宜兴特有的矿藏,优质的上等紫砂泥可与黄金比价。以宜兴紫砂制成的壶具吸水性、透气性与保温性均为各类壶具之冠,故用紫砂壶泡茶可不失茶香,且使用年代越久,壶具越加光润古雅,茶味更为醇郁芳馨。
  当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回到宁静舒适的家中,手捧一把精美的紫砂梅段壶,品茗赏壶,梅傲茶香紫泥亮,一种闲适惬意之情当不期而至。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在古代瓷器中,爵的形制与功用奇特而神秘,装饰与内涵丰富而深邃,因而引起古陶瓷界、收藏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本文试从爵的形制工艺和装饰文化方面作一简要解析。    一 、 瓷爵的源流与功用    首先认识“爵”字。许慎《说文解字》云:“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现在我们有幸看到许多古文字资料,真正认识了“爵”字。古文字学家孙海波《古文声系》“爵
期刊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我国传统花卉之一。梅花以“先天下而春,禀天质之至美,凌岁寒而独开,生命力顽强不息”的品性为世人所喜爱,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对象,赞美梅花的千古名句更是广为传唱。毛主席的《咏梅》一词更是将梅花的傲骨精神、高尚品格及神韵表现得光彩照人。  书画梅花作品让人百看不厌,瓷绘梅花作品更是惹人喜爱。近现代文人瓷画中,梅花创作以田鹤仙、王鹤亭、李明亮、陆云山、卓安之最为突出。瓷绘艺术
期刊
编者按:  西方油画从20世纪初来华广泛传播,经过近百年的融合,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本土化过程主要是依托学校美术教育实现的。因此,中国油画史上的绝大部分名家精品,都与各时期的美术学院密切相关,时下艺术市场走红的油画家,几乎都接受过美术学院的培养,或者曾执教于美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史论硕士、现任教于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刘晓丹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绘画与中国艺术市场研究。其所作的《
期刊
上世纪末,寿山石市场喜添新石种——大红袍,大红袍一经问世,喜气洋洋很快在业界唱响。  大红袍(箕花坑)发掘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产于寿山高山西北面不到一亩地的山坳中。大红袍为高山系掘性独石,由于土壤长期滋养,其性凝结通灵,其质地多为半透明或微透明牛角冻地或藕粉冻地。色泽纹理以大红为主调,条纹呈不规则分布,且色界分明,间有橙、黄、绿、青、蓝、紫、灰各色。色调浓淡相间,神采飘逸,煞是好看。偶尔还能在牛角
期刊
【本刊上海讯】2008年6月24日,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组委会在上海东方商厦七楼梅园村饭店召开上海大师座谈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长兴、张心一、李宇、周百均、梁瑞玉、陈海龙、张京年、刘忠荣、刘红宝、宋菁等出席了会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本届提名奖专家评委朱玉成首先向大家通报了3月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启动仪式及本次会议主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本届
期刊
脸谱,即戏剧演员以某些颜色在剧中所扮人物的脸上勾画出的特定图案。色彩斑斓的脸谱是中国戏剧的象征,是历代艺人长期创造的,采用装饰、夸张的手法塑造舞台人物的造型艺术。  早在我国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年)的乐舞节目里就有了戴假面具的歌舞,这假面具亦称“代面”,就是脸谱的鼻祖(图1)。到了唐、宋时期,在当时的涂面化妆基础上,吸收了面具特点,继而发展成脸谱的化妆艺术。到了元代,当时杂剧的形成使脸
期刊
敬圣惜字    “敬圣惜字”也称敬惜字纸,源于古人认为文字是圣人仓颉所创造,故尊之为“仓颉至圣”,并敬称其所创文字为“圣迹”,进而引申到对书有文字的纸张(字纸)不敢随意抛弃而加以收集处理。由于其功用在于使人学习知识而知书达礼,所以必须加以敬惜。又文昌帝为主宰文章的神至祗,故所有的劝善书都把“敬圣惜字”和文昌帝联系在一起。民间具体敬惜之法,主要表现在:  一、不可用字纸来擦拭或包裹器物,以及不可秽污
期刊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初传入中国,在唐太宗以及后来六位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中国广为流传。前后大约兴盛了200多年,陕西省周至县的大秦寺塔就是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的见证,也是全世界唯一存留的一座景教塔。  而在中国西安碑林,还有一块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据考证,这碑正是在周至县大秦寺里修建和出土的,此碑和此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  景教碑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
期刊
金石振声 西泠举槌——西泠印社五周年庆典拍卖12月18日杭州启幕    日前,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篆刻艺术首次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之中,也是西泠印社继国家级社团、国家级博物馆、国家级文保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称号,标志着西泠印
期刊
王立军,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专家组组长,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内多家艺术院校客座教授。收藏与鉴定方向:青铜器、佛造像、明清陶瓷。    在收藏界,王立军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随着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寻宝》节目的播出,作为该栏目专家组组长的王立军,更是以准确的鉴别能力和率真敢言的魄力树立了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