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贡挨骂说开去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_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应该算是一个好学生。他不仅反应机敏,能言善辩,谦恭随和,于人际交往、经商理财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在孔子生前,他却经常挨批,总也不讨老师的喜欢。
  从历史记载来看,子贡挨批的几桩事,给人的感觉并非过错,听起来好像还是“好事”,但孔子就是不给好脸,不给好气,也没给过好评。真正是冤哉枉也,倒楣透顶。
  一件事是子贡自掏腰包赎奴被训。按照鲁国当年律例,若有人从邻国赎回被掳作奴仆的鲁国公民,可以从国库支取赎金。子贡赎回了奴仆,却拒绝申请公费。孔子知道后,没夸子贡“廉洁”也倒罢了,反而劈头盖脸地把子贡教训了一通。
  另一件事是子贡预言灵验遭斥。邾隐公拜见鲁君,子贡观察到邾隐公献玉和鲁定公受玉时的失礼行止和情态后,便预言两位君主都有亡兆。不到半年,鲁定公果然去世,真是料事如神。孔子却斥责他多嘴,并说这事是被子贡不幸而言中的。
  还有一件事看起来更为倒楣。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田常准备攻打鲁国。子贡得到孔子的准许,前往齐国劝止。在说服田常的过程中,没想到又把吴国、越国、晋国的利益牵涉了进来。不得已,他只好一路奔波下去。纵横斡旋的结果,竟然一举数得,不仅让鲁国得以保全,还促成了齐国乱、吴国亡、晋国强、越国称霸的联动效应。用司马迁的话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如此扭转时局的游说本事、惊天动地的外交壮举,孔子非但没有褒奖,还告诫他要谨慎地使用语言的力量。
  孔子虽说是一个和蔼敦厚的长者,但他批评起弟子来,却是直言相向,毫不留情。在孔门的高足中,除了颜回之外,很少没被他责备过,而对子贡的评价尤为苛刻。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觉得自己比起颜回来如何?子贡老实巴交地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是闻一知二,我怎么敢与颜回比呢?孔子说,没错,我完全同意,你真的不如他。听这口气,居然连一点鼓励的味道都没有,够伤自尊的了。不知为何,孔子对颜回总是那么顺眼,喜欢起来竟会语无伦次地说,回啊,如果你将来成了有钱人,我来替你管账如何?这比起孔子对子贡的声气,简直就是判若天壤。
  孔子曾当面说子贡就像用作装食物的祭祀器具瑚琏。按照孔子关于“君子不器”的定性,这意思大概是说子贡是个单方面的实干家,不会成为一个修齐治平的君子。有人根据瑚琏的功用,把子贡说成是“贵重而又华美的高级饭桶”,这当然是以今论古的戏谑,说来好玩,但比拟蹩脚,未免失当。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察知,子贡并不被孔子看好。更倒楣的是,在论及前程时,孔子对子贡还有一段让人沮丧的鉴定。意思是说,我死了以后,子夏的学问会越来越好,子贡的学问却会退步。
  看过孔子与子贡师生之间的这些故事,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合上书本后,有意无意间为孔门弟子的境遇瞎操心起来。面对老师有失公允的责备和评价,子贡的内心会怎么想,会不会感到委屈和压抑,有没有怨言或腹诽?从史书记载来看,子贡对孔子的敬重之情是很真挚的。孔子弥留之际,子贡一直陪护在旁;孔子去世之后,子贡结庐孔子墓前守孝六年之久。由此推想,对孔子严父般的教诲方式,子贡是能够接受和体谅的。于是我想,如果有人准备就孔子与弟子们相处的恩恩怨怨为素材,来写传记体小说,侧重于子贡等人的心理感受,是很有意思的。
  子贡后来的发展,既没有像孔子预言的那样走下坡路,也没有因孔子对他的“酷评”而怨尤、消沉。孔子死后,子贡不仅尽师孝、尊师道、敬师业,而且成了“诸侯无不仆庭与之抗礼”的跨国企业大老板,并能低调做人,富而无骄,以商促教,不遗余力地弘扬孔子的思想,是孔门弟子中最有实力且功业卓著的一流人才。且不用说司马迁等知名史家、后世的有识之士对他赞誉良多,评价颇高,即使在当世,也曾有过“子贡贤于仲尼”的说法。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孔子看人的眼力有问题,或者说他老人家知人论事主观武断、失之偏颇了呢?其实不然,我们只要深入探讨一下孔子办学育人的用心,其中的乖谬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孔子认为,完整人格的形成比较难,也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这将会影响弟子的一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人比什么都重要,也比做事、做官要难。所以在教书育人时,孔子总体上是把道德修为摆在才艺习用之前的。按照现代眼光看,这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相悖,重德轻才,抹杀能人,显然有些保守了。但是话又说回来,重艺轻德、恃才傲物、术高品低之类的能人,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可取的。
  从个体层面看,孔子本人也是个多才多艺的师长,以精通六艺而著称。他对那些特长生,应该是青眼有加、倍加赏识的。但孔子看人育人,并不止于个体层面,而是把眼光投向社会层面,即公共建设领域。他主张把个人德行放到社会领域去考察,将现实表现放到长远发展上去考量。因此,孔子非常留意个案影响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非常留意当下行为与长期效应的关系。就拿子贡自费赎奴与子路救人受礼这两件事来说,孔子批评子贡,是因为照子贡的做法,以后赎奴的人就少了;孔子赞扬子路,是因为照子路的做法,以后救人的事就多了。当今政府设置见义勇为奖,出发点也在这里。
  正由于孔子秉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针,所以他对子路、子贡等一些特长生就颇多担心。除了担心子路因莽撞而招祸之外,子贡也总是让孔子放心不下。子路就像李逵式的人物,虽勇且义,但性情憨直,容易冲动,又不谙趋避之道,难免遭遇不测,他的下场果然很惨。子贡能力虽强,但却聪明外露,出了麻烦自己倒楣,还会牵累他人。对于子贡这些特长生的技能和行为,孔子考量的不是事情本身的善恶意义,而是担心由此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长远后果。有道是“曲则全,枉则直”。以上这些,或许就是孔子对子贡批评多于表扬、劝诫多于鼓励的用心所在,也是子贡善解师意、不负师教、终成大业的原因吧。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历史学者王奇把ChiangKai-shek(蒋介石)译成了“常凯申”,到了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校对编辑处也未能发现并更正过来,这个低级的常识错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令人失望的是,在关于此事的大量讨论中,大多数只是附和时下那种嘲讽权威、愤世嫉俗的论调,愿意细心分析产生这种翻译笑话根本原因的却在少数,更遑论提供建议,避免重蹈覆辙。在“门修斯”和“常凯申”后,下一次难保不会出现把SunYat-sen(
期刊
上海某大学教授不久前发表的一番“废除龙作为中国国家形象标志”的言论,让“龙”这个字眼一夜间成了热门话题。这位教授“废龙”的主要论据是,在西方人眼中,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那么,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并且仅仅存在于传说中的动物,西方的龙为何会落得如此恶名,而中国的龙又是如何演变为吉祥兽的呢?  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为“Dragon”的怪兽,而这种怪兽就是西方的“龙”。与之相比,中
期刊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
期刊
吴国的边城卑梁和楚国的边城钟离接壤,有一天,两边的小孩为了争夺桑树上的桑葚打起架来。两家的大人赶来帮忙,打起了群架。小孩停止打架坐在旁边边吃桑葚边观看。一阵尘土飞扬之后,卑梁大夫很生气,派出城里的守军攻打钟离。楚王知道后更生气,派兵占领卑梁。吴王听说后更更生气,也派出军队攻打楚王,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钟离和居巢。  点评:  “大人们真不好玩儿!”这是事后那两个小孩聊天时说的话。  汉武帝很喜欢鬼神之
期刊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     2009年12月27日,人类历史就要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际,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的一次新闻发布让曹操这位生活在18个世纪前叱咤风云的枭雄再次成为中华大地的热门人物。这就是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与此同时,河南省文物局还公布了证明是曹操高陵的六大证据,一时海内外一片沸腾。  然而,曹操墓被
期刊
壹    有些中药也是像人一样有姓有名的,如姓徐名长卿、姓何号首乌等,但作为药名原型的徐某人、何某人却都是传说中的角色,当不得真。可也有那么一味药,它的名号竟入了正史,而且赫然还是本纪——帝王的身份;更不简单的是,还是本纪开卷第一篇:开国皇帝!  这味药,名为刘寄奴。作为草药,它是菊科植物,叶似菊,茎似艾蒿,野生于山坡林下,各地都有,江南为多,为活血祛瘀药;作为人名,它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期刊
“分香卖履独伤神,歌吹声中繐帐陈。到底不知埋骨地,却教台上望何人?”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诗中这样写道。由于没有地面标识而在宋代后逐渐湮灭无踪的曹操墓,成全了众多关于“七十二疑冢”,甚至“竟在七十二冢之外”的传说,也引发了安徽、河北、河南三地的各自寻找陵墓之旅。    一块疑似曹操高陵的“风水宝地”    从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乡往西,一直到河北磁县一带,封土状的小丘连绵。这里就是传说中“七十二疑冢”所在
期刊
伊犁谷地,是一个美丽和浪漫得超乎人类想象的地方。中国人说它是“塞上江南”,外国人则说是“中亚乐园”,是“神的特殊恩赐”。  这里拥有最神奇的地形,大片的荒漠地带中,藏着一块巨大的温润神奇的绿洲。这里不仅是中亚人种博览馆,更是剽悍民族聚集地。汉武帝热爱的天马就生活在这里,我们平常吃的苹果和杏的祖先也在这里,而如梦如幻的薰衣草田,也在这里浪漫地开放。  世界上只有五种天鹅,其中有两种都可以在伊犁谷地看
期刊
国家存在是流,国家精神是源。  最能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就是两句早期的儒家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这四个“不”:不息、不淫、不移、不屈,就是典型的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脊梁的支撑,才创造了世界唯一的奇迹——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惟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还一直深深地蕴藏着民族复兴的巨大潜力。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
期刊
哭向长沙    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高祖刘邦。而如果他晚生五六十年,他又可等到汉武帝刘彻。那些都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偏他生在这两个浪峰之间的低谷中!  这是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这是一个讲“无为”的时代,这是一个庸人都可以拱手而治的时代!汉文帝曾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代名将李广感喟:“惜乎!子不遇时!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