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中学生鲜明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由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同,其表现类型有别、成因多变这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惑和烦恼。做教研型教师,教育反思,树品德标杆,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心育德,以德养心”,以人文关怀为细节,荡起师生情怀,开放教育,自主感悟,激活学生内动力。最大限度消解逆反心理,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关键词】:逆反心理 成因 教师 学生 情怀
常听同事谈起,现在的教师真难当,独生子女多,你说东,他(她)向西,你说对,他(她)说错,撒谎、顶牛、抬杠……事实如此,这就是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对横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是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
一、 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大致类型及成因
超限逆反:这是由于教师的教育容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是教育内容深邃空洞,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而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情景逆反:在特定的机会、场合,学生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出于一种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教育时不顾及学生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学生的情感障碍,使学生紧闭心扉,对教师的教育采取排斥的态度,拒绝接受本来可以接受的教育内容,这就是情境逆反。
信度逆反:教师的举手投足无时无地受到学生的严格监督,倘若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师本人的行为举止相悖,造成学生对教师教育的不信任态度,这就是信度逆反。
禁果逆反: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常常反而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
投射逆反:教师把工作成败的原因主观地集中到少数对象上,而撇开与此有关的其他因素(如某班丢失了“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而班总结时,班主任片面地把原因指向平时表现不好的几个同学的身上,而不去指出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逆反态度,这就是投射逆反。
自主逆反:现在的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很强,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小学生更为显著。如果教师在教育、对待学生时,过分对学生控制,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评定逆反:这是一种因教师与学生之间评定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向反应。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渲染,夸大其词等都有可能诱发学生产生评定逆反。
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并无二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引导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的不合拍,从而维持心理平衡,这就是平衡逆反。
二、 构建引力场,激活内动力,促进学校教育高效
1、 教育反思——做研究型教师,预防学生逆反心理
细心观察和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常规教育模式带有一种强制性,“师道尊严”成分很浓,学生处于被动顺从地位。从教育内容生看,习惯于把早已形成的并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硬塞给学生;从教育途径和方法上看,一般用管理机构及教师权威,通过行政命令或集体舆论压力,结合一定的说服教育达到教育目标;从教育评价上看,“老实、听话、服从”就是好学生。由此常规教育模式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对其成长需要的满足,将成人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强行“嫁接”给未成年的学生,教育的外因条件与学生内因心里产生距离。其次,教师用同样的行为规范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强调整齐划一,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既缺欠公平,也很难收到长久效果。为防止大而空的说教,提高教育效能,这就要求教师多学一点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掌握基本的教育原理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做新型专业化教师,同时要多研究学生,降低教育重心,避免脱离对象的空谈。作为教师既要“有教无类”,又要注意个体差异,不仅有“学高为师”本领,更要有“德高为范”信度,树新时期品德标杆,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美化心灵。与此同时,再辅以厚重的校园文化,处处催人奋进,事事渗透匠心,让每一堵墙能说话,使每一方地都生辉,让学生感悟到校园处处是教育,潜移默化,学校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形成引力场吸引莘莘学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2、 人文关怀——荡起师生情怀,疏导学生逆反心理
有爱就有教育,无爱不成教育。而爱是需要理解和呵护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教育带来一定困惑和烦恼,实践中“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教师迫切需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便将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
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学生正常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表现出的逆反现象,不能认为是学生有意跟自己过不去,也不能认为是学生思想出了问题,更不能认为是“心理变态”;要理解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法律保护逐渐增强,为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事物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对老师或他人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其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长,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对成人世界的内容好奇,对被社会封闭禁锢的事物好奇,向往之情迫切。理解是爱的前提条件,是和谐之根本。
关爱学生: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关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必要和动机(如喜欢、恼怒、悲叹、快乐),性格、才气、兴趣、情感和意志,再思考学生当时所处状况,这是关爱的基础。对逆反心理,原则以疏导为主,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思想教育与学生心理疏导相结合“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平等讨论,广开言路。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原因,教师都不可以搞一言堂,唱独角戏,以教师的权威强迫接受,更不可以以语言、行为伤害学生做人的尊严。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姑息迁就,不搞形式主义,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无限拔高,以事实和真理服人,对疑问之处,实施冷处理;第三,坚持以情制逆原则,以真诚的态度帮助人、理解人、体贴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意语言表达、情绪稳定和教育内容的太直接,实践证明同一事件对同一个人,不同的说教效果截然不同,换一种说法,柳暗花明;如某同学英语考试成绩得59分,应该说与总分100分相差较远。若直接指出该同学英语基础差,缺失英语细胞核天赋,问题就来了。换一种说法“某同学这次英语考试虽然只得了59分,但比上次提高了10分,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提升幅度居全班之最,以此下去,一定能超越自我,让我们以掌声表示祝贺。”无痕迹教育,以心对心,以诚传情,以人文关怀为纽带,荡起师生情怀。
3、 开放教育——自主激活内动力,消解学生逆反心理
笔者认为,开放教育,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探究,去碰壁,进而去感悟,达到激活心灵内因而起作用目标,具体做法是:
角色演练:通过模拟,扮演各种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尽可能使他们像社会成员那样去思想、感受和行动。如扮演班主任,纪律检查员、文明小天使等工作人员。
主题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学生自我对话的舞台,是促进教育效能的动力。如,定期举办演讲赛、艺术表演及各类体育、科技、文艺、技艺展示活动等。
小课题研究: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利用研究型学习课题提出猜疑、假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事理,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一事一议一得,其操作程序是:调查—选题—设计方案—实际操作—成果展示—激励。
教育的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来完成和体现。所以,教师必须对自身教育内容、目标、途径、方法进行探究和反思以及对接受机制进行了解和研究。把爱洒在自己的工作中,坚持平凡岗位上的点点滴滴,闪耀教师的责任之光,诠释教师职业的师德师魂,学校教育高效就一定实现。
【关键词】:逆反心理 成因 教师 学生 情怀
常听同事谈起,现在的教师真难当,独生子女多,你说东,他(她)向西,你说对,他(她)说错,撒谎、顶牛、抬杠……事实如此,这就是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对横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是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
一、 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大致类型及成因
超限逆反:这是由于教师的教育容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是教育内容深邃空洞,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而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情景逆反:在特定的机会、场合,学生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出于一种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教育时不顾及学生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学生的情感障碍,使学生紧闭心扉,对教师的教育采取排斥的态度,拒绝接受本来可以接受的教育内容,这就是情境逆反。
信度逆反:教师的举手投足无时无地受到学生的严格监督,倘若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师本人的行为举止相悖,造成学生对教师教育的不信任态度,这就是信度逆反。
禁果逆反: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常常反而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
投射逆反:教师把工作成败的原因主观地集中到少数对象上,而撇开与此有关的其他因素(如某班丢失了“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而班总结时,班主任片面地把原因指向平时表现不好的几个同学的身上,而不去指出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逆反态度,这就是投射逆反。
自主逆反:现在的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很强,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小学生更为显著。如果教师在教育、对待学生时,过分对学生控制,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评定逆反:这是一种因教师与学生之间评定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向反应。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渲染,夸大其词等都有可能诱发学生产生评定逆反。
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并无二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引导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的不合拍,从而维持心理平衡,这就是平衡逆反。
二、 构建引力场,激活内动力,促进学校教育高效
1、 教育反思——做研究型教师,预防学生逆反心理
细心观察和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常规教育模式带有一种强制性,“师道尊严”成分很浓,学生处于被动顺从地位。从教育内容生看,习惯于把早已形成的并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硬塞给学生;从教育途径和方法上看,一般用管理机构及教师权威,通过行政命令或集体舆论压力,结合一定的说服教育达到教育目标;从教育评价上看,“老实、听话、服从”就是好学生。由此常规教育模式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对其成长需要的满足,将成人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强行“嫁接”给未成年的学生,教育的外因条件与学生内因心里产生距离。其次,教师用同样的行为规范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强调整齐划一,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既缺欠公平,也很难收到长久效果。为防止大而空的说教,提高教育效能,这就要求教师多学一点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掌握基本的教育原理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做新型专业化教师,同时要多研究学生,降低教育重心,避免脱离对象的空谈。作为教师既要“有教无类”,又要注意个体差异,不仅有“学高为师”本领,更要有“德高为范”信度,树新时期品德标杆,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美化心灵。与此同时,再辅以厚重的校园文化,处处催人奋进,事事渗透匠心,让每一堵墙能说话,使每一方地都生辉,让学生感悟到校园处处是教育,潜移默化,学校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形成引力场吸引莘莘学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2、 人文关怀——荡起师生情怀,疏导学生逆反心理
有爱就有教育,无爱不成教育。而爱是需要理解和呵护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教育带来一定困惑和烦恼,实践中“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教师迫切需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便将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
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学生正常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表现出的逆反现象,不能认为是学生有意跟自己过不去,也不能认为是学生思想出了问题,更不能认为是“心理变态”;要理解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法律保护逐渐增强,为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事物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对老师或他人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其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长,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对成人世界的内容好奇,对被社会封闭禁锢的事物好奇,向往之情迫切。理解是爱的前提条件,是和谐之根本。
关爱学生: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关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必要和动机(如喜欢、恼怒、悲叹、快乐),性格、才气、兴趣、情感和意志,再思考学生当时所处状况,这是关爱的基础。对逆反心理,原则以疏导为主,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思想教育与学生心理疏导相结合“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平等讨论,广开言路。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原因,教师都不可以搞一言堂,唱独角戏,以教师的权威强迫接受,更不可以以语言、行为伤害学生做人的尊严。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姑息迁就,不搞形式主义,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无限拔高,以事实和真理服人,对疑问之处,实施冷处理;第三,坚持以情制逆原则,以真诚的态度帮助人、理解人、体贴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意语言表达、情绪稳定和教育内容的太直接,实践证明同一事件对同一个人,不同的说教效果截然不同,换一种说法,柳暗花明;如某同学英语考试成绩得59分,应该说与总分100分相差较远。若直接指出该同学英语基础差,缺失英语细胞核天赋,问题就来了。换一种说法“某同学这次英语考试虽然只得了59分,但比上次提高了10分,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提升幅度居全班之最,以此下去,一定能超越自我,让我们以掌声表示祝贺。”无痕迹教育,以心对心,以诚传情,以人文关怀为纽带,荡起师生情怀。
3、 开放教育——自主激活内动力,消解学生逆反心理
笔者认为,开放教育,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探究,去碰壁,进而去感悟,达到激活心灵内因而起作用目标,具体做法是:
角色演练:通过模拟,扮演各种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尽可能使他们像社会成员那样去思想、感受和行动。如扮演班主任,纪律检查员、文明小天使等工作人员。
主题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学生自我对话的舞台,是促进教育效能的动力。如,定期举办演讲赛、艺术表演及各类体育、科技、文艺、技艺展示活动等。
小课题研究: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利用研究型学习课题提出猜疑、假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事理,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一事一议一得,其操作程序是:调查—选题—设计方案—实际操作—成果展示—激励。
教育的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来完成和体现。所以,教师必须对自身教育内容、目标、途径、方法进行探究和反思以及对接受机制进行了解和研究。把爱洒在自己的工作中,坚持平凡岗位上的点点滴滴,闪耀教师的责任之光,诠释教师职业的师德师魂,学校教育高效就一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