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追问之平衡点 营高效之品德课堂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ss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能让教学走向“对话”,走向思维的纵深,走进学生的心灵。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追问或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在思辨需要,或无视学生的真切体验。笔者认为,这样的追问没有把握好度,是失衡的。
  那么,追问的平衡点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在品德课堂中老师看似“无为”却有为,以不着痕迹的点拨和引导促使学生趋于“不愤”“不悱”之状态,就是最适宜的“中极”。这个“中极”不会偏向“某一极”,更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中极”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效而深入的疏导,直指学生心灵的深处,促使他们深刻感悟,化平淡为神奇,使课堂锦上添花——这个“中极”就是追问的平衡点。
  平衡点一:追问内容——从儿童中来与到儿童中去的和谐统一
  如何确定追问内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追问内容难度要适宜,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石,而“儿童”是重中之重的关键词。只有关注儿童、立足生本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的课堂。基于此,对于追问内容的选择,我们应把握两点:
  第一,追问的内容要从儿童立场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追问”解决儿童世界中一些普遍存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满足儿童的需要。
  第二,追问内容的选择不能只是重现儿童生活。追问的意义在于为儿童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深入思考,从而指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生活质量。
  基于平衡论的观点,追问时强调关注儿童的立场,仅仅是回归儿童生活的原点,而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追问展现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德性。因此,要实现两者的平衡,追问的内容就要适量、适度。
  【案例】《天生我才必有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的本领展示给大家?
  生1:我会拉小提琴。
  师:厉害!能不能现场演奏一段?
  (生1现场演奏。但琴声断断续续,不成调,引起了哄堂大笑。生1停止演奏,低下了头。)
  师:大家为什么笑啊?
  生:拉得太难听了。
  师:是吗?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学生都不说话。在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学生上台了。他们有的一点声音也拉不出来;有的虽然拉出了声,但非常刺耳,大家都捂住了耳朵
其他文献
在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案例片段】  师:地图上虽然看着并不远,其实它们远隔5000多千米。我们来看几张照片,大家猜猜,这大约是什么季节拍的?(出示人们在海边游泳的照片)  生:夏天,因为他们在海边游泳。  (教师出示答案“冬天的海南”,学生一片惊叹。)  师:同样的季节,黑龙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对150名水族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水族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和强度情况,以及不同性别、文理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否存在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水族;高中生;英语学习动  【作者简介】杨兴梅(1992-),女,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蔡玲(1979-),女,贵州瓮安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研究以问卷和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G省少数民族地区MJ中学289名高中生的听力水平与策略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發现:1.学生的听力水平一般;2.不同起点的学生,听力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3.学生听力自评结果与听力水平呈正相关;4.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及学生早期的基础。笔者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期建议,以期能帮助民族地区高中学英语的听力教学。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
“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这种感恩文化,让感恩教育成为未成年人的必修课。福建省浦城县城关中心小学经过摸索与实践,找到了有效的感恩教育途径,用“五感教育”让中小学道德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感恩,从吃苦教育开始    2007年5月4日,一位学生的母亲找到校长哭诉:“救救我儿子
摘要:学校仪式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有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以仪式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造出特殊的教育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当前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校仪式的文化涵,显得简单化、程序化、模式化。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学校仪式的教育价值,优化设计学校仪式,使一式成为校园生活的魔力时刻,成为孩子成长姿态的美丽展示,成为推动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力量。  关键词:仪式;学校仪式;学校文化;教育价值  中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提倡中小学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并将其用于实际教学中。其中在新课标的改革中,将小组合作化学习的高效教学模式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小范围应用试点,通过应用试点以及教师的反映来看,小组合作化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更好地提升初
中国青年报: 60.7%网友认同中国父教缺失    3月27日,《中国青年报》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专访《“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为此,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跟进了一项调查。  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教缺失?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50.9%);40.1
摘 要:师德建构关注师德内涵,诠释师德风尚,把握师德核心价值。让师德建构回归职业本真,一要唤醒职业自我意识,把握师德之本,即重塑职业自尊并保持自我悦纳;二要坚守职业信念追求,凝聚师德之魂,即兼有“上德若谷”的职业内在气质和“上善若水”的职业形象魅力;三要成就职业幸福感,绽放师德之美,即享受“在其中”的感觉并获得自我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与发展性,为师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师德教育走上
多元评价法:  聚焦孩子与众不同的精彩  多元评价法,指通过对孩子综合素养的各个维度进行评价,以激励自信、克服缺点的教育方法。孩子的素养是多维度的,单维的评价不全面,也不客观;以单维的标准对孩子定性或者区分,这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弱点,实施多元评价,更能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故事分享:“100个好”评价  从孩子两岁开始,我尝试以“100个好”来评价他们。评价的内容包括孩子素养
開篇:校本教研场景之——“平民式”辩课  周二傍晚,潘小多媒体教室又开始了一场辩论会,这里没有专家,也没有权威,有的只是一群对品德学科有着一颗执著之心的普通教师。今天的辩课围绕着吴小平老师执教的《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展开。  《天有不测风云》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第1课。“天有不测风云”让同学们了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感受几次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