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慧明
北京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部课程改革“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特邀主讲专家,受邀为教育部“国培计划”做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报告多场;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中國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已出版个人专著《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及应用》《高考数学命题规律与教学策略》《让高中生学会学习》《高慧明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丛书)等多部,应邀主编、参编教材和教学著作30余部。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不同侧面进行的,人们发现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模糊的、随机的。
概率研究的就是随机现象,研究的过程是在“偶然”中寻找“必然”,然后用“必然”的规律去解决“偶然”的问题。这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就是或然与必然的思想,也称统计与概率的思想。
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概率研究的主要内容,而通过试验来观察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研究的常用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某一事件A出现的次数[m]是频数,也就是事件A出现的频数。如果试验的次数不断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数稳定在某个数上,我们就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不变的常数,是理论上的精确值,而频率是某次具体试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变化的数,尽管这种变化的可能性非常小。这里的概率是用频率来界定的,在等可能性随机试验中,虽然频率总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但我们可以认为频率和概率的相关性非常强。也就是说,在一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频率越大,事件A的概率就越大;事件A出现的频率越小,事件A的概率就越小。反之亦然。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随机现象,如气候变化、物价变化、体育比赛、汽车流量、彩票中奖等。这些随机事件,如果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就会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对一些随机现象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如气象部门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预测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和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定量刻画,这正是统计与概率(或然与必然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或然与必然思想主要应用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小学数学第一、第二学段都安排了可能性的内容,如会求简单的等可能性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根据等可能性事件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等。统计推断中,人们往往通过分析随机事件的相关数据,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西班牙对荷兰的决赛,有人预测西班牙夺冠,理由是西班牙是近年的欧洲冠军,实力雄厚;还有人预测荷兰卫冕,理由是荷兰曾两次获得世界杯亚军。用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来分析,历史上,西班牙队和荷兰队一共交手9次,其中荷兰4胜1平4负,与西班牙队实力不分上下,所以两队夺冠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中学数学中,概率的相关内容也放在了重要位置,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n]次独立重复试验发生了[k]次的概率,以及随机事件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等重点内容。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在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运用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教学涉及或然与必然思想的相关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条件变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可能会变化。例如,种子的发芽率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种子的质量、保存期限、温度、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在各种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发芽率可能高达90%;条件不合适,发芽率可能降到50%,甚至不发芽。
第二,不能混淆“频率”与“概率”。如用掷硬币试验去验证概率,从概率的统计定义而言,做抛硬币试验是可以的,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习兴趣。不过,教师心中要明白:试验次数少的时候,频率与概率的误差可能会比较大,可是试验次数多,也不能每次都保证频率与概率相差很小,或者说试验次数足够多的两次试验,也不能保证试验次数多的比试验次数少的误差小。这是随机事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通过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清楚这一点,使学生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
第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情境时,要注意每个基本事件是否具有等可能性。下面的问题就不合适:全班50个学生,选一人代表全班参加科普知识竞赛,张三被选中的可能性是多少?事实上,参加竞赛是有一定条件的,如需要学习好、知识面宽等,每个学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不相等的。
第四,概率是理论上的精确值,但是随机事件在某次试验中可能出现意外,即频率与概率会有一定的偏差。随机中有精确,精确中有随机,这是对待概率的一种科学态度。如:连续两次掷一枚硬币,若第一次正面朝上,那么第二次一定是反面朝上吗?从概率的角度分析,每抛一次,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并不会因为第一次正面朝上而影响第二次正面朝上。因此,第二次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仍然相等。再如:天气预报预测明天降雨的概率是90%,明天一定会下雨吗?明天是否降雨是一个随机事件,尽管降雨概率高达90%,但可能性大的事件也可能不发生,所以不能说明天一定会下雨。
还看一个例子:从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的袋中随机取出2个球,设其中有ξ个红球,则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为:
本题是求随机变量分布列的问题,其中所求概率又是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问题,所以有:
我们研究离散随机变量时,不仅要关心某一次随机试验中到底取什么值的问题,还要关心随机变量在取某一个值或某一批值时可能性的大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确切地掌握随机变量的取值规律,解决相应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对“或然”与“必然”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即从“分布”与“期望”两个方面获取随机变量的规律,在“或然”中寻找“必然”。
责任编辑
北京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部课程改革“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特邀主讲专家,受邀为教育部“国培计划”做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报告多场;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中國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已出版个人专著《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及应用》《高考数学命题规律与教学策略》《让高中生学会学习》《高慧明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丛书)等多部,应邀主编、参编教材和教学著作30余部。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不同侧面进行的,人们发现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模糊的、随机的。
概率研究的就是随机现象,研究的过程是在“偶然”中寻找“必然”,然后用“必然”的规律去解决“偶然”的问题。这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就是或然与必然的思想,也称统计与概率的思想。
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概率研究的主要内容,而通过试验来观察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研究的常用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某一事件A出现的次数[m]是频数,也就是事件A出现的频数。如果试验的次数不断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数稳定在某个数上,我们就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不变的常数,是理论上的精确值,而频率是某次具体试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变化的数,尽管这种变化的可能性非常小。这里的概率是用频率来界定的,在等可能性随机试验中,虽然频率总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但我们可以认为频率和概率的相关性非常强。也就是说,在一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频率越大,事件A的概率就越大;事件A出现的频率越小,事件A的概率就越小。反之亦然。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随机现象,如气候变化、物价变化、体育比赛、汽车流量、彩票中奖等。这些随机事件,如果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就会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对一些随机现象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如气象部门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预测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和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定量刻画,这正是统计与概率(或然与必然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或然与必然思想主要应用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小学数学第一、第二学段都安排了可能性的内容,如会求简单的等可能性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根据等可能性事件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等。统计推断中,人们往往通过分析随机事件的相关数据,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西班牙对荷兰的决赛,有人预测西班牙夺冠,理由是西班牙是近年的欧洲冠军,实力雄厚;还有人预测荷兰卫冕,理由是荷兰曾两次获得世界杯亚军。用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来分析,历史上,西班牙队和荷兰队一共交手9次,其中荷兰4胜1平4负,与西班牙队实力不分上下,所以两队夺冠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中学数学中,概率的相关内容也放在了重要位置,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n]次独立重复试验发生了[k]次的概率,以及随机事件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等重点内容。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在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运用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教学涉及或然与必然思想的相关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条件变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可能会变化。例如,种子的发芽率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种子的质量、保存期限、温度、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在各种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发芽率可能高达90%;条件不合适,发芽率可能降到50%,甚至不发芽。
第二,不能混淆“频率”与“概率”。如用掷硬币试验去验证概率,从概率的统计定义而言,做抛硬币试验是可以的,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习兴趣。不过,教师心中要明白:试验次数少的时候,频率与概率的误差可能会比较大,可是试验次数多,也不能每次都保证频率与概率相差很小,或者说试验次数足够多的两次试验,也不能保证试验次数多的比试验次数少的误差小。这是随机事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通过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清楚这一点,使学生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
第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情境时,要注意每个基本事件是否具有等可能性。下面的问题就不合适:全班50个学生,选一人代表全班参加科普知识竞赛,张三被选中的可能性是多少?事实上,参加竞赛是有一定条件的,如需要学习好、知识面宽等,每个学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不相等的。
第四,概率是理论上的精确值,但是随机事件在某次试验中可能出现意外,即频率与概率会有一定的偏差。随机中有精确,精确中有随机,这是对待概率的一种科学态度。如:连续两次掷一枚硬币,若第一次正面朝上,那么第二次一定是反面朝上吗?从概率的角度分析,每抛一次,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并不会因为第一次正面朝上而影响第二次正面朝上。因此,第二次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仍然相等。再如:天气预报预测明天降雨的概率是90%,明天一定会下雨吗?明天是否降雨是一个随机事件,尽管降雨概率高达90%,但可能性大的事件也可能不发生,所以不能说明天一定会下雨。
还看一个例子:从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的袋中随机取出2个球,设其中有ξ个红球,则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为:
本题是求随机变量分布列的问题,其中所求概率又是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问题,所以有:
我们研究离散随机变量时,不仅要关心某一次随机试验中到底取什么值的问题,还要关心随机变量在取某一个值或某一批值时可能性的大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确切地掌握随机变量的取值规律,解决相应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对“或然”与“必然”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即从“分布”与“期望”两个方面获取随机变量的规律,在“或然”中寻找“必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