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理解、探索的平台,使得数学情境更加生活化,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真正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数学问题以录像、光盘及计算机软件的视觉形式呈现,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立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探索,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从中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积极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运用于课件制作,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容量更充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信息技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立体化
常规数学课堂教学信息量不足,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但在课堂上应用了信息技术,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更立体化,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學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和材料,“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而是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中所提供的实际情境或材料多数是相对真实生活情景的一种模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通过图形、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信息的处理,化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变快为慢,界面生动、形象逼真,既能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他们熟悉的生活,又能把学生从生活引入数学的乐园,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通过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情境,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提取数学信息,理解数学、探索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这一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可并没有真正领略到它的美丽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于是,笔者让学生在网上搜寻关于圆的图形及知识。这时,多媒体就充分发挥其信息量大、空间广的优势。学生对于上网查找资料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结果搜集了大量圆在生活的应用实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实际,为学生理解圆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且感受到它的美丽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热情。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开阔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
二、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部分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畏学,原因之一是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新课标强调: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面对如此多样化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笔者结合《小数点搬家》动画进行教学。(媒体播放)小数点来到山羊快餐店,看见山羊正开门准备营业,马上帮忙,看见价格牌上写着:500,就跳到5和0之间坐下(5.00),等待客人的到来。等了很久,还没有客人来,一看山羊,它正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没有顾客?”它想了想,说:“我知道啦,我得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5之前(0.50)。这时一些动物来光顾快餐店了。小数点高兴地说:“有客人了!搬家值得。”(媒体继续播放)小数点笑着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我再搬一次!”(0.05)过了一会儿,小猫、松鼠、长颈鹿、小鸟等好多客人都来了,山羊的快餐店很快就顾客盈门了。小数点很兴奋,大声地说:“这么多客人!我真是个天才!”(媒体继续播放)接着,山羊惊慌地跑出来,说:“小数点,亏本了,怎么办?”这个童话故事通过小数点两次搬家,快餐店由没有客人到有客人,再到顾客盈门,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变化中感受到小数点的移动,数的大小也跟着变化。通过全班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辨析,最后达成了共识。这样,以童话作为知识的载体,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探索新知成了孩子们内心的强烈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教学效果也随之大大提高。
三、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地培养获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在《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一课中,在设计探讨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活动时,笔者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规划出简明清晰的探索路线,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侧面展开,根据圆柱的特点建立圆柱表面积的概念,紧接着是探究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结合课件中圆柱侧面的几种动态展开图,通过实验、思考、推理和交流,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亲身感受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建模过程。在展开的操作活动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并没有规定要沿高展开,所以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把侧面展开,在汇报环节展示出了不同的思维角度。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理解、探索的平台,使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数学情境更加生活化,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学问题以录像、光盘以及计算机软件的视觉形式呈现,使数学材料更具活动性、形象性和空间立体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探索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价值,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中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积极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运用于课件制作,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容量更充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信息技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立体化
常规数学课堂教学信息量不足,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但在课堂上应用了信息技术,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更立体化,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學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和材料,“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而是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中所提供的实际情境或材料多数是相对真实生活情景的一种模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通过图形、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信息的处理,化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变快为慢,界面生动、形象逼真,既能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他们熟悉的生活,又能把学生从生活引入数学的乐园,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通过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情境,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提取数学信息,理解数学、探索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这一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可并没有真正领略到它的美丽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于是,笔者让学生在网上搜寻关于圆的图形及知识。这时,多媒体就充分发挥其信息量大、空间广的优势。学生对于上网查找资料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结果搜集了大量圆在生活的应用实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实际,为学生理解圆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且感受到它的美丽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热情。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开阔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
二、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部分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畏学,原因之一是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新课标强调: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面对如此多样化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笔者结合《小数点搬家》动画进行教学。(媒体播放)小数点来到山羊快餐店,看见山羊正开门准备营业,马上帮忙,看见价格牌上写着:500,就跳到5和0之间坐下(5.00),等待客人的到来。等了很久,还没有客人来,一看山羊,它正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没有顾客?”它想了想,说:“我知道啦,我得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5之前(0.50)。这时一些动物来光顾快餐店了。小数点高兴地说:“有客人了!搬家值得。”(媒体继续播放)小数点笑着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我再搬一次!”(0.05)过了一会儿,小猫、松鼠、长颈鹿、小鸟等好多客人都来了,山羊的快餐店很快就顾客盈门了。小数点很兴奋,大声地说:“这么多客人!我真是个天才!”(媒体继续播放)接着,山羊惊慌地跑出来,说:“小数点,亏本了,怎么办?”这个童话故事通过小数点两次搬家,快餐店由没有客人到有客人,再到顾客盈门,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变化中感受到小数点的移动,数的大小也跟着变化。通过全班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辨析,最后达成了共识。这样,以童话作为知识的载体,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探索新知成了孩子们内心的强烈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教学效果也随之大大提高。
三、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地培养获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在《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一课中,在设计探讨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活动时,笔者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规划出简明清晰的探索路线,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侧面展开,根据圆柱的特点建立圆柱表面积的概念,紧接着是探究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结合课件中圆柱侧面的几种动态展开图,通过实验、思考、推理和交流,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亲身感受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建模过程。在展开的操作活动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并没有规定要沿高展开,所以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把侧面展开,在汇报环节展示出了不同的思维角度。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理解、探索的平台,使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数学情境更加生活化,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学问题以录像、光盘以及计算机软件的视觉形式呈现,使数学材料更具活动性、形象性和空间立体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探索数学知识,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价值,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中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