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几种切入角度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授《祝福》一课时,笔者曾让学生尝试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确立了若干命题,其中大部分命题是比较合理的,但也有一些命题探究的必要性不大或毫无价值,如:某生论述“阿毛留下的鞋子原来是穿在左脚上还是穿在右脚上”。这类命题乍看让人啼笑皆非,但细想起来,出现这类命题也不足为奇。探究性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自主,就多了一份随意;要求创新,就少了一份约束。学生由于缺乏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所以容易误入歧途。面对这个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越发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好的切入角度,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逐步熟悉起来。在多年教学中,笔者尝试过几种切入角度,效果较为理想,希望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从比较法切入
  
  比较美学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同一作者的作品或同一题材的文本,从中寻找异同点。例如:某生对《祝福》和《药》这两篇鲁迅的小说进行了比较,该生对两篇小说中渗透出来的作者的忧民意识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深度。从美学角度来说,美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人人都有“先验的共同感”,同时因为每个人的爱好和个性不同,审美观也千差万别。因此可以通过讨论,比较、求证哪一个更合理。一时得不出结论的可作为一个延伸再次进行研究、探索、求证,如此便能无限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从心理角度切入
  
  心理角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二是主人公在故事中具有的心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全面了解作品主旨的一个突破口,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心理分析不仅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还需要多方面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可以从这一角度切入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都可以从分析作者的写作心理切入,理解整部作品。例如:《致大海》就可以从普希金当时的心理状态来分析和理解这首诗;张东焱老师在《论文学中的嫉妒》一文中以嫉妒心理为线索研究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嫉妒现象,这种手法为师生研究教材中的心理现象提供了别样的范例,我们也可以以某种心理特征为线索归纳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心理现象。
  
  三、从特定技法分析切入
  
  技法本身包含很多种类和层次,小到句子的修辞格,大到全文的写作手法,都可以进入学生的研究视野。学生在多方面搜集和整理材料的同时,能够对某种技法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学生对这样亲自实践得来的技法印象深刻,在实际应用中会更得心应手。如:在讲《阿Q正传》时,某生将搜集到的具有幽默感的作品放在一起,然后按风格归类,对其特点加以比较归纳,总结出了七八种,成为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该生的写作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些技法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四、从语言现象归纳切入
  
  语言运用中有很多看似很“奇怪”而又确实符合日常生活习惯的语言现象。这类语言已经积淀下来,成为语言世界的宝藏。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注意挖掘这些语言现象,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些全是名词的罗列组合,却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这种语言现象叫“列锦”。某生对这一现象作了归纳和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突破。这样的语言宝藏还有很多,对它们的关注能极大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从而指导学生的日常写作。
  
  五、从人物分析切入
  
  人物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戏剧、诗歌和散文也可以从分析人物入手,在分析人物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全面立体。培养学生细心找证据的习惯和大胆质疑教材、教参的勇气,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证。
  
  六、从哲学思辨角度切入
  
  旧的教学模式往往要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而所谓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经常是换汤不换药,“大多雷同”。原因在于师生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很难取得大的突破,最终也会走进死胡同。新课改也要求研究作者的思想,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美学和哲学知识,能使学生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而且可供研究的空间也无限扩展了。如:海子的诗如果仅仅从“博爱”的角度去理解就太过肤浅。从后现代角度理解,海子的一生就是一首诗,他在用行动成就他的诗歌语言;如果从文艺心理学去理解,海子在近乎迷狂的状态中写作,他的“天启”之诗来源于自己的潜意识或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从这些层面去理解海子会是海子本人更愿意看到的。如果教师认为这样有难度而不去尝试,只能造成高中语文的总体水平在浅层的地方徘徊,这也与当前学生的思想水平不适应。
  
  七、从历史评价的角度切入
  
  文学史往往要给文学大师定位,例如:近现代文学史上一直以来是鲁迅稳坐第一把交椅,写武侠小说的金庸却难登大雅之堂。近几年人们的观念有了新的变化:鲁迅的地位毋庸置疑,金庸的长剑也该划破文学史。反观我们教材中对作家的评价和所选的文章,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理解、评价,不亦乐乎?
  以上七个角度涉及美学、文学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几个角度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存在两者或多者的交叉。总的原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较小的方面切入,一旦进入其中便有广泛的驰骋空间。探究性学习不应该只有单一的模式,它的切入角度应该无限地拓展,教师应该尽量为探究性学习铺设更多、更广阔的道路,指出前进的方向。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互相合作,组际之间互相竞争,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可挖掘学生的竞争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提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呢?下面笔者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学生懵懵懂懂、不知所云;现在新课标强调学生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当前教育形式要求各地中小学教师必须把工作的重点迅速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科学、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强调人的整体性(全面素质)
期刊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多年来,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读死书、背答案的书呆子,学生所能运用的只有大脑里储存的一些未经消化、不能灵活运用的知识。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思想和水平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  就数学这一学科而言,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数学的自身特点使其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
期刊
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我的向答是重复,重复是学好英语的唯一途径。  以我们的母语汉语为例:我们小时候并未刻意进行语言学习,就是落不断的模仿和重复而自然获得的一种技能。一个孩子从呀呀学语到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一个事物的名称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父母教孩子说话,不是给他讲解语法,也不会给他分析句子成分,而只是一遍遍地指着实物重复着它的名称,而孩子也是一遍遍地跟
期刊
立定三级跳是体育特长生高考体育科目必考项目之一。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成绩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体育教练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实际训练,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交流,以期共勉:    一、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是根本    我们知道,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它特定的基本技术要求。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不仅可以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形成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而且对预防运动性伤病
期刊
诚信之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崇尚诚信、追求诚信。一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诚信意识有所淡化,校园也受到波及。目前中小学生的很多行为足以说明,他们缺乏诚信意识,如:借了同学的东西不还,不按时完成作业,在售票场合逃避买票,不遵守交通规则,考试作弊等。造成以上现象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因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间合作交流的深化,英语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现在一些教师只是把英语单纯地当作一种工具,只培养学生对词法、句法的掌握,却忽视了英语同样是人文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美感。教育与教学无论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在支撑,有一种东西是无法漠视的,即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鲜活而不容玷污的纯洁的心灵。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心灵的塑造才是第一位的,其它是第二位的,这符合现行素质教育的
期刊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渗透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鼓励标新立异,将学生从定向思维中解脱出来;尝试一题多解,培养其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寻找新思路和新解法的
期刊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不仅是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读,更重要的是要养成一种近乎自动化的阅读品质和习惯——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其特征为:刚开始阅读即能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较短的句子,然后能够脱离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
期刊
语言语用失误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附加在语言上的语用意义完全不同于操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套入目的语造成的失误。    一、语用失误的分类    “我们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根据说话者语用失误的特点,语用失误又一步分为语言-语用(Pragma-Linguistic)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Socio-Linguisti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