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数学,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注力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水平,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感悟之一: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强化基础,丰富知识素养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自己思考,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提高知识素养。
  案例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
  操作活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10张卡片,20根小棒,两根皮筋,然后安排三个层次操作活动。
  1.拿出10根小棒,告诉学生这是10个“一”,再把10根小棒用皮筋捆成一捆,放在左边,告诉学生这是1个“十”,从而使学生明确10个“一”就是1个“十”。
  2.动手摆11根小棒表示“11”。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11是怎样组成的?然后再让学生用小棒表示12、13等等。
  3.摆“20”。摆到20这个数时,又出现10个“一”的情况,该怎么办?当学生动手把10个“一”捆成一捆后,讨论:这一捆该放在哪边表示什么?20怎样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不写0行吗?为什么?
  这样有目的地引导他们操作、观察、讨论,使抽象的数的组成、数量之间关系。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再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从而较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感悟之二:把握知识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寻学习方法,丰富能力素养
  布鲁纳认为: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知识的。而操作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操作,能让学生亲自实践,探求知识过程,揭示规律,建立概念,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案例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操作活动采用这样的步骤:
  1.学生动手摆摆、画画、比比:a.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与第一行同样多;b.第一行摆8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2个,问第二行摆几个?怎样摆?c.第一行画4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多画2个,问第二行画几个?怎样画?
  2.教师操作:a.教师左手拿5支铅笔,右手拿的比左手多3支,问右手拿几支?怎样想?b.贴红花4朵,黄花比红花多5朵(盖住同样多部分),黄花有几朵?怎样想?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学生直观感知大小数之间的这一数量关系,就为解决这类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操作学习,经过学生亲自观察、分析、探求获得知识,能逐渐地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
  感悟之三: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数学思维,丰富语言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加强操作,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活动而展开,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案 例: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操作活:第一步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红领巾、小彩旗,摸摸、看看,比较得出上面这些物品虽然组成材料不同,但形状都是三角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一个形象感知。
  第二步,启发联想,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外形是三角形。
  第三步,让学生把具体实物画出图形(平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案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操作活动课前把准备好的圆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各种纸片发给学生。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4个圆片平均分成二份,说说每份是几个。把2个圆片平均分成二份,说说每份是几个。把1个圆片平均分成二份,引导学生说说每份是几个。在上述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出分数“ 12”。
  第二步,拿出-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 ,用水彩笔表示折出的12 ,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
  第三步,出示圆片,说说把1个圆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如图)。
  第四步叫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 13,用水彩笔表示折出的13 ,然后引导用语言描述。
  这样,通过操作,数和形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积极学习的 活动中说与做相互沟通,相辅相成桥梁,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收稿日期:2009-05-18
其他文献
【摘要】 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掌握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愿。作者探索的是创设快乐的语文课堂,寓教于乐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快乐;热爱;兴趣;赞扬;真情     怎样使学生们对语文产生兴趣?有什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如痴如醉的跟着我走?能不能努力的使我们的语文课每天都成为学生们最期盼的课程?10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期刊
在音乐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感受,往往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然而不同的教师教学却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的音乐教师课上得生动感人,紧紧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很出色,而有的教师上课却平平淡淡,学生没什么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原因何在呢?诚然这与每个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教师的音乐技能水平较高,在教学中范唱、范奏效果必然较好。此外,在音乐教学还需要老师用语言去组织、指导教学,通过语言
期刊
【摘要】在早期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方法。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工作,让幼儿的阅读兴趣得到持续,习惯得以巩固,方法得以运用。家园共育,真正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引导幼儿运用一定的阅读能力在生活中阅读,阅读丰富多彩的生活,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关键词】 阅读;能力;发展     The homeland
期刊
物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那么,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 真正理解“生活
期刊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那么,如何引导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呢?    1. 设计开放的教学情境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教学方法开放、学习方法开放、问题开放、解题开放
期刊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期刊
英译汉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来逐词对译,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就不能逐词对译。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下面简略介绍两种词类的转译情况。    1. 转译成名词    1.1 英语中很多由名词派生的动词,以及由名词转用的动词,在汉语中往往找不到与之相应的动词,这时可将其转译成汉语名词。如:  1.1.1 Television w
期刊
兴趣是学习之本,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好之,就是指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  教语文,要着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当然,培养兴趣绝不是架空地强调语文重要,空道理要少讲,因为空道理是苍白无力的。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得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把课上得象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绝不能把语言文字讲
期刊
【摘要】在当今中学生文化课学习紧张,而学生体育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一支有一定水平中学生篮球队,为上一级学校输送篮球人才,为我国篮球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是值得体育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合理选材;过硬技术;实用战术;顽强作风;努力学习    How development is high school student bas
期刊
培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它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具体直观的形象,以及所具有的直观性、情感性和操作性,使幼儿的好动、好奇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深受幼儿的喜爱。如何在绘画活动中萌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我认为:    1. 创设审美环境,从而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的原始力,兴趣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