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琐罗亚斯德教美术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主讲人: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时间:2012年3月22日
  ◇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伊朗高原和中亚地区流行的宗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Zartosht)创立,以《阿维斯塔》(Avesta)为经典教义,主张善恶二元论,古代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39~前331年)、帕提亚王朝(前247~224年,即安息)、萨珊波斯王朝(224~651年)都立该教为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以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为最高天神,崇拜光明和火,有专门的神庙和专职的祭司供设火坛,主持仪式,《魏书》所谓“波斯国俗事火神天神”即指此。中国古代的文献中称这种宗教为“火祆教”、“拜火教”,或简称“祆教”。祆教很早就传到中亚的粟特地区,在萨珊王朝时已是粟特人主要信奉的宗教,“安国、曹国、史国、石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不识佛法。”(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善于经商的粟特人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进入中国后,在敦煌、武威等河西重镇逐渐形成聚落,奉行本土的宗教。由于进入中国的祆教信徒主要是来自中亚粟特地区的胡人,所以他们供奉的神灵又被称为“胡天”。汉文史料最早记载的祆教活动是在4世纪前半叶的西晋末年,《晋书·石季龙载记》附“石鉴传”称:“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这里三千羯士所拜的胡天指的就是祆神。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的烽燧(T.vii.a)下找到的粟特文古信札,写本的年代考定为311年前后,信札的作者是往来于河西走廊信奉祆教的粟特商人,他们以凉州为大本营,足迹已深入到长安、洛阳和邺城。南北朝时期,随着入华的粟特移民增多,有关祆教活动的记载也屡见于《魏书》、《梁书》、《隋书》。北魏宣武帝时,洛阳境内祭祀祆神胡天已有规模,时胡灵太后“幸嵩高山,从者百人,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魏书·宣武灵太后胡氏传》)北齐、北周时,皇帝亲往祭祀胡天神。“(齐)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邺中遂淫祀,至今不绝。后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纪也。”(《隋书·礼仪志》)而在河西和西出阳关的于阗、高昌、疏勒、焉耆更有祭祀祆神和民间赛祆的习俗,风气在隋唐时依然沿袭,汉文史籍和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如《北史》记载:“焉耆国俗事天神”;“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疏勒国俗事祆神”(《旧唐书》);“于阗国好事祆神,崇佛法”(《旧唐书》),西域诸国所事的胡天、天神通常指的都是祆教神祗。敦煌文书中有诸如P.3552《儿郎伟》(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归义军衙内布纸破历》(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等写本,还真实地记录着当时敦煌地区赛祆活动的内容,可以看到,大约在10世纪以前,赛祆已是河西地区的节令习俗。
  移居中国的粟特民,将琐罗亚斯德教连同琐罗亚斯德教影响下的宗教美术一并带到居留地,立祠开龛画像。如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所记的祆教寺院:“祆神:右在州东一里,立舍,画祆主,总有二十龛。其院周回一百步”。S.367《沙州伊州地志》(伦敦大英图书馆藏)记伊州的祆庙:“火祆庙中有素书(画)形象无数”。P.4518(24)敦煌白画(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中的四臂女神据考证画的是祆教女神娜娜的形象,这些文书虽属唐代,但所描述的寺院和画像应是祆教祭祀场所的基本配置。带有神龛和画像的祆教寺院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不过20世纪以来陆续出土了一些属于粟特人的墓葬和葬具,上面装饰的图像,部分属于祆教的内容,部分则是带有祆教因素的葬礼和葬俗,多少提供了观察这一宗教在古代中国流布演变的线索。
  北齐石棺床
  南北朝时期流行用石制葬具,常见有石棺、石椁和石棺床。一些石床和石棺椁上往往施刻与墓主人信仰或生活习俗相关的画面,现藏美国波斯顿艺术博物馆的宁懋石室,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孝子石棺,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元谧石棺等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石刻葬具。在流失海外的石刻葬具中,有一件曾被称作“曹操床”的石棺床,20世纪初出土于河南安阳,棺床四面围合,正面设子母阙,门壁的外立面和石棺床的内壁面刻有繁密的画面,曾为卢芹斋的收藏品(Loo Collection),后分散,不同的构件分别藏于欧美几家博物馆中。床座上的檐板2件,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棺床屏风石2件,每件画面3幅,藏美国波斯顿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 Boston);棺床屏风石1件,画面3幅,藏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Musee Guimet, Paris);左右阙门石,藏德国科隆艺术博物馆(Museum fur Ostasiatickhe Kunst, Cologne)。现经过比对拼合后,可以将原貌基本复原(另有一件屏风石下落不明)。这件阙形石棺床上的人物形象“简易标美”,雕刻风格应属于北朝后期。子母阙檐下浮雕人物行列,左右对称,合计24人,旗帜22面,队列殿后是装饰华丽的马匹,领头着翻领紧身胡服的人物带有口罩,手中持法杖,杖头下刻火盆。戴口罩持杖者是火祆教仪式中的祭司,形象特征很明显,曾是中亚粟特人纳骨瓮上的主体图像之一,有莫拉·库尔干出土的纳骨陶瓮浮雕的祭司形象可作参详。棺床其余的壁面分栏作对称式布局,正面六幅,左右床头各三幅,画面构图密而整齐,多是胡人宴饮歌舞的热闹场面,题材显然与祆教的葬礼习俗有关。
  波斯顿藏石的宴饮图中,女子皆梳飞鸟髻。按史籍记载,梳飞鸟髻是北齐后主宫中女子的时尚,后流入民间,时人即以此为北齐灭亡的表征。《北齐书》记其事:“又妇人皆剪剃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被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剪落,危侧当走西也。”着飞鸟髻的女子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图像另有太原王家峰出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的宴乐女子,二者相互比照,可证安阳阙形石棺床是北齐时的葬具,墓主人应是信奉祆教的粟特人首领。   与安阳石棺床相同形制的一件阙形石棺床1992年流入美国纽约的古物市场,石床上风格特异的浮雕画面曾引起学术界对画像的内容、年代、民族以及图像拼合等问题的讨论,这之后被日本收藏家购藏,作为“秀明收集品”现陈列在日本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石棺床不见底座和床石,只有床石上的2件门阙石和11块屏风石。屏风石并不整齐,略有高低大小,其中有2块雕刻未完,陈列时这11块屏风石作了编号。对称的阙门为子母阙,阙檐下浮雕四人一马的队列,队列前没有如安阳石棺床那样刻出祆教祭司的形象。屏风石板上各有浮雕的画面,共计12幅,题材有宴饮、狩猎、出行、牛车、送葬、娱神等内容,祆教图像分别见于编号F、和J-2的屏风画面上。F石板的主题是送灵魂过切努特桥,画面下方是送行的行列,有人有马;画面上方中央是着胡服的祭司,带口罩面桥持杖司火,桥头置火坛和果盘供品。祭司身后有四人面桥嫠面,表示哀悼送别。上方站立五人,前导二女子,一人携包袱立桥头。祭司身后下方一犬面向桥头,桥头只刻出一段栏杆,桥上并行的二峰骆驼仅露出后腿。按祆教习俗,人死后灵魂要经过切努特桥,善行者(asvan-)过桥,桥面宽阔平坦,恶行者(dragvant-)桥面如刀锋,细如发丝,难以通过。所以在送别死者的祆教仪式中,必定在桥前举行仪式,祭司在桥头设火坛供物,驱驼、羊牲口过桥以献祭神灵,灵魂方得顺利踏入天堂之门。这幅画面构图简洁,所刻人物并不多,但主体情节却十分完整。J-2板的图像,上部刻四臂的娜娜女神像,二臂上举日月,二臂下抚狮子座;女神狮子座前二天女立莲花座上弹奏箜篌与琵琶。画面下部为人间乐舞娱神的场景,演奏者在树下对坐,前有一女子舞蹈,人物明显小于天部的神祗。这件石棺床属于北齐的制品,画面上有梳飞鸟髻的女子形象可为年代标志。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陈列的一件石棺床座,采用高浮雕的手法,立面雕刻有护法天神和狮子,檐上刻有整齐的装饰纹样,表面打磨光洁,亦是北齐的雕刻风格。床座立面所刻的护法图像不是通常所见的佛教题材,或属祆教的天神。
  信奉祆教的粟特人在吸收汉地葬制的同时,在他们的葬礼图像上仍然保留本民族的习俗。山东青州博物馆于青州付家收集的石棺床屏风,采用线刻画的方式,较清楚地表现出粟特人的葬礼情节,虽然画面上不见祆教的神祗图像,但在多个情节上与上述北齐石棺床的画面相似。青州石棺床的墓主人卒葬于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可知定居北齐境内的粟特移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坚守着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
  周隋时期的石刻画像
  进入中国的粟特人,以移民聚落的形态定居下来,初由聚落首领萨宝管理,到北朝时出现了中央政府任命的萨宝等视品官,粟特聚落内的政教事务统由他们来主持,如汉文史料中记载的布哈拉的安氏,北魏以来任凉州九姓胡的政教首领萨宝。2000年在西安发现的安伽墓,墓主人生前曾任北周同州萨宝,他的父辈来自凉州的武威。2003年同在西安发现的史君墓,生前任职检校萨宝府。太原发现的虞弘墓,墓主人也曾是由北周入隋的萨宝。这些高规格的萨宝墓,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石床和石椁等葬具,葬具上的雕刻既有反映葬礼习俗的情节,也有祆教的图像。在这些萨宝墓中,相伴出土了说明墓主身份和年代的墓志,是讨论6世纪后期祆教美术的珍贵资料。
  同州萨宝安伽,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卒葬于西安北郊的龙首原。墓为长坡道单室砖墓,半圆起券的石刻墓门雕刻彩绘华丽,墓内出土石刻棺床一件,棺床上屏风画12块,采用浮雕贴金彩绘的手法制作,构图饱满,画面有宴饮、乐舞、狩猎、出行等题材,表现的是与墓主人的葬礼习俗相关的内容。题材涉及祆教的画面雕刻在半圆形的墓门额石上,采用对称式的构图,中央为火坛,火坛造型别致,上为带仰覆莲座的火盆,中间为三头骆驼的坛架,下为莲座坛基。盆内火焰正旺,焰尖上方刻出莲花流云。火坛两侧相对地刻有戴口罩的司火祭司,与北齐石棺床祭司像不同的是,安伽墓的祭司刻为人面鸟身。在祭司的上方刻有对弹琵琶和箜篌的飞天,其飞翔的姿态与祭司鸟身的动态相呼应,构成了一组带有神性化的象征图像。祭司的前方设有供案,上面摆放着供物和用品;在门额的底边两角,各有一位跪姿的胡人,一着帽一披发,各自照应着供器,应是主祭司的助手。根据图像的主次关系,鸟身祭司和助祭者又可看作祭祆仪式的真实写照。从门额整体画面来看,图像既以实际的祆教祭礼为依据,同时又赋予画面宗教化的神圣寓意,装饰手法的华丽在于突出墓主人的生前地位。
  2003年6月,在距安伽墓约百米左右的龙首原上,又发现了一座北周萨保的墓葬,为长斜坡单室墓,墓主人史君卒葬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石筑墓门,门楣刻四臂神和灵兽,门柱雕刻有葡萄枝与伎乐天人组成的装饰纹样,墓门乳钉之间有线刻的莲花飞天。墓塘内出土一具石椁(又称石堂),形制为歇山顶的石房,石椁面阔三间,四壁外墙和基座立面施刻有不同题材的浮雕和装饰纹样。正立面中间两扇大门,以乳钉作装饰,门上横框石上刻粟特文和汉文双语墓志。门前台阶五级,双狮门墩石各有一群胡儿围抱相嬉;门两侧站立高浮雕的四臂神,肩头刻作张口的猪头,裤管刻为象头,脚下有地鬼承托。两次间开直棂方窗,窗两侧各立一侍者,窗上刻四人一组的乐队,窗下为司火坛的祭司,祭司形象作人面鸟身,系日月冠,戴口罩,束腰带。这组刻在门窗立面的图像,主题明确,表现的是祆教葬礼的仪式场面。
  石椁东、西、北三面外壁以浅浮雕的形式分栏描绘宴饮乐舞、驼运狩猎、祆主说法、灵魂过桥升天等画面。北壁的画面以宫殿宴饮为中心,大体取对称的形式铺排宴饮、出行、驼运等情节,表现出浓厚的西域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北壁紧东头的画面分上下二层,由云气加以分割,上层刻山洞中一老者为兔子说法;云气之下,一位有翼天使手托食盘和水果自天而降,其下另有两位天使飞伸双手接引渡过冥河的一对男女。按祆教的葬礼习俗,在去往冥界的路上,死者的灵魂必须涉水过河,河水会带走他身前的“业”和“记忆”,成为一个干净的灵魂,便能平安地步入通往天国的切努特桥。这幅画面紧接东壁的过桥图,表现的正是死者渡河上岸后的情节。   石椁东壁有三幅画面,都由桥来连通,是最能体现人死魂归天国这一祆教观念的图像。刻有桥的两幅画面,构图可分上下,以山脉和流云作为分界。下层的图像主题是送灵魂过切努特桥,桥头站立二位着胡服带口罩的祭司,他们持杖司火,面前只刻出升腾的火焰,省却了火坛的细节。上方以山峦为界,山头云气之上是密斯拉神(Mithra,一译密特拉)及其助神。骑牛的密斯拉神,周身有光环绕,主司光明,是灵魂的救主和引路人。胁侍两旁的是助神斯劳沙和拉什努,他们协助密斯拉审判亡灵。其下戴冠持花果供物的五位天人,俯视下方,仿佛是在接受凡间的祭祀供养,所画情节恰如琐罗亚斯德教圣书《阿维斯塔》的描述:如太阳般明亮的密斯拉,是诸神之首,他最先登顶赫腊山(即“正义之山”),俯瞰亚利安全境。山间的二犬,是由神灵指派,尽着守护切努特桥的职能。桥上正过着献祭的马、牛、羊、驼队,走在队伍最前头的是男女墓主人和鞍鞯齐备的坐骑,在他们的上方,即是魂归天堂的墓主夫妇和马匹,流云之上的翼马与莲花托举的人物,表现的是墓主灵魂乘跷升天的旅程。紧接桥外的第三幅画面即是天堂胜景,云气之中有羊、驼、鹿等灵兽,云角之上是男女墓主人到达的天堂净土,由伎乐天人奏乐引导,墓主夫妇骑马的图像作了天堂的暗示,象征灵魂在天国的遨游。三幅画面连环相属,生动地再现了祆教生死观念主导下的灵魂升天的行程。
  在石椁西壁的三幅画中,紧接门壁的画面是一幅说法图。在上方,琐罗亚斯德交脚坐莲花座,左手举胸前扬掌,右手举头侧拳指说法,身着袒右装,头绾小髻,络腮大胡,举通身光。两侧有听法众,座前有男女二人捧物持花供养。莲花座下刻溪流坡岸,岸边有合十听法的人众,狮、鹿、牛、羊和野猪也皆伏地闻法,与人同处,都取静态,以此显示法音调伏的伟大。这是迄今所见唯一描绘琐罗亚斯德说法的画面,祆教教主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作品中,这也是首例。
  北周史君墓石刻画像,在新近发现的萨宝墓中,是表现祆教图像和葬礼习俗最充分的一处墓葬,雕刻在墓室门楣、石椁门侧和基座上的四臂神祗原都有各自的职掌和名号,但由于信奉祆教的粟特人入华之后,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原初的信仰,这个古老宗教中的诸多神祗渐被淡忘,因此,要准确地解读这些图像,仍有待今后的研究。
  在入华粟特人主要聚居的北方地区,周隋之际祆教图像的墓葬在甘肃天水、山西太原和河南登封都有新发现。太原王郭村出土的虞弘墓石椁,浮雕屏风画面相对简化,图像具有较典型的萨珊-波斯风格。墓主人虞弘在北周时任职“检校萨宝府”,曾出使过波斯,卒葬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从屏风上宴饮、狩猎、出行等雕刻,可以看到由周入隋在题材风格上发生的演变。
  1992年天水石马坪出土的隋代石棺床,屏风上多见宫殿式的建筑,宴饮、送别、出行等情节都刻于建筑之中,图像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也更加贴近汉民族的绘画传统。
  法国集美博物馆近年收藏有一件构件完整的石棺床,形制与天水石棺床相同,石刻屏风上雕刻的题材类似于安伽墓而构图略显松散,也是属于带有祆教因素和粟特习俗图像的葬具,年代约当周隋之际。
  洛阳登封告城镇发现的安备墓,汉白玉石棺床以浮雕、透雕和贴金彩绘相结合,正立面浮雕彩绘火坛祭祀、胡人乐舞、护法神等图像,壶门透雕二蹲狮,风格洗练简洁,近似虞弘墓雕刻风格。安备是入居中原的第三代安国移民,以经商为业,卒葬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祭祀场面中人面鸟身戴口罩的司火坛祭司形象多见于北朝后期的墓葬雕刻中,而交龙柱式的火坛造型则是隋朝的新样。
  通过以上的例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公元6世纪正是萨珊-波斯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最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胡化”风气盛行的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和中亚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引出了中国宗教信仰和文化的新格局。另外,萨珊-波斯美术的传入,同时也引起中国绘画观念和风格的更新,在这一过程中,入华粟特人及其琐罗亚斯德教美术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他文献
标准是人制订出来的,但却是过来人实践经验的结晶。诚然标准始终因时因地因人而总有修正、厘清、更新,标准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可信的,至少是越来越接近于合理、科学和可信。  其实,标准这东西,套到艺术上,则是花样百出、因人而异的。这似乎与学识、阅历、审美、心境皆攸关。所以这里我要说的三条标准,只是自我设置的标尺。若要放之四海,则不一定准,但作为参考则是无妨的。  嗜好篆刻与书画的我,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
期刊
祝竹, 号竹斋, 1942年生, 江苏省扬州市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顾问。曾点校钱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潛研堂金石目录》等古籍。出版有《中国篆刻史》、《汉印技法解析》、《祝竹印谱》、《祝竹篆刻选》、《当代著名书画家全集·祝竹国画卷》等。  扬州的地理位置虽说在长江之北,但此地却似乎最能代表人们想象中江南文化的味道。垂柳依依、烟波画桥的瘦西湖,玲珑、别致、典雅的个园、何园,“二十四
期刊
引言  “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的中国画流派之一,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傅抱石为首,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代表的画家为世人耳熟能详,但是“新金陵画派”还包括余彤甫、丁士青、张晋、张文俊四位画家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余彤甫、丁士青、张晋三位当时的画家却几乎不为人知。因此江苏省国画院原院长宋玉麟先生策划了“新金陵画派”遗页—余彤甫、丁士青、张晋艺术展。现任院
期刊
刘熙载(1813~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  照今日之言,刘熙载即为“著名文艺理论家”。颇似王国维,其名著不在其“旧学”,而在文艺理论。《艺概》于近世的影响足可与《人间词话》相当。我对刘熙载的关注不止于他的《艺概》,其号融斋,恰与我旧时书斋同名。《艺概》含六篇,惟《书概》读之最久,实与我的兴趣有关。可以说
期刊
王来文笔下的一擎擎墨荷,一缕缕紫藤,满满地注入了画家心中的雅逸之气,一颦、一舞皆非凡间之物。王来文斯文的外表与内心的澎湃激昂互为映衬,因此他以大写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与热爱,然而在画面上流露出来的清、净、雅恰恰与其儒雅的外表合二为一。故曰:画如其人。  花鸟画历经千年,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恰恰是适应了社会的审美情趣。写生不仅是为了捕捉花鸟外
期刊
◇ 时间:2012年3月20日  ◇ 地点:北京·西西友谊宾馆  编者按:当代书法创作在清代碑学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帖派的再兴与对“二王”系统文人书法传统的回归也成为当代书法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当代书法创作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困惑,著名书法篆刻家,书法史学者黄惇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书法史研究,成就斐然,关于当代书法创作他亦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本刊发表与其关于书法诸问题的对话,研究当代书坛种种书风形
期刊
七观“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再论子明本与张宏本  ◇ 楼秋华  毫无可疑,《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其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离不开明清两代众多临(摹)仿本的映衬与播扬。正如乾隆朝的方薰在其《山静居画论》中所称:“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②,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不断地通过艺术的方式—临(摹)仿本,希风叙妙,来切实解读他们心中的《富春山居图》,从而构成了
期刊
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幕,时常缭绕于胸,那是我们画院在上海衡山宾馆的笔会。年已九十开外的朱屺瞻翁居长开笔,只见他凝思片刻,手握画笔,敏捷地迈向画案,毛颖着纸,宛如长矛发力,唰唰有声,站在一旁的应野平先生应声惊呼:“啊唷!”这一枪宛如是刺中了他。这情景,这身手,至今历历在目。这是什么?是胆气!  胆气磅礴,本来是无关乎年龄的。然而年龄这东西会不知不觉地耗磨胆气和豪情,攻艺者在技艺日进,心得益夥之后,胆气则
期刊
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它的玄机就在线条流动之中,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图形中的线可用规、尺画出,而书法、绘画中的线则完全靠用心、用手去挥写,两种不同的线所表现的是“静”和“动”两种意识;一种满足实用需要,一种传达审美追求;尺规下的线是规范的刻板,其作用是辅助与说明,而书画中的线则是具有鲜活生命的。  这就是说,这种线不是随便用手去画就可以的,也不是画熟练就可以了。研习和掌握线条本身,就是艺术传承过程
期刊
书札是实用文字,文献可以上溯到汉代。作为书法形式,远比手卷、中堂、扇面等其他形式出现得早。好的书札文辞、书写能兼二美,自是箧中之宝,现存的王羲之墨迹就基本都是书札。《汉书·陈遵传》云:“(陈遵)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以为荣。”这应该是书札的收藏最早记录。现存书札墨迹应以西晋陆机《平复帖》为最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明代董其昌跋曰:“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有此数行,为希代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