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守望者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echu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风眠作为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位杰出艺术家,他的艺术态度单纯而专注,他的艺术精神温柔而坚强,他的艺术方式简洁而有力,他深受中西方艺术的影响,不落于俗套,不居于形式,坚持自己的表达,坚持自己艺术道路的前进,他是一位纯真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既缺乏活动家所需要的对变化着的环境有灵活的应变力,也没有要主持画坛、令群英拜服的领袖欲。他对于艺术的热情和坦诚,对于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已足以让他在艺术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不仅为后世留下的珍贵的美术作品,更为后来者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持。
  关键词:沉郁浪漫;呼唤人道;诗意孤寂
  清末以来,中国社会风云突变,中国画坛亦是风雨突起,不少艺术工作者在自己的领域内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着中国艺术的命运,其中有以鲁迅精神为代表的版画的兴起,有徐悲鸿为代表的将西方写实艺术融入中国画中,进行了成功的改良,如此种种,气象万千,我对这些艺术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然而,众多风云人物中最让我敬佩与喜爱的则是一位温和而坚强的守望者,那便是林风眠。我喜欢林风眠,并非因为他是“中西结合”画风的探索者,也并非他是新画风的创造者。我欣赏他的作品,欣赏他通过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然而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于艺术的态度——完全的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艺术,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脱下政治标签,社会标签,他依然是他自己——林风眠。然而,他并不因此而成为一个孤傲冷僻的独行者,他依然对生活有着无限的热爱和向往,他没有像某些精神主义者那样极端地排斥生活,而是快乐地经营生活,他从不抱怨,也从不阿谀,他是人,也是林风眠,他成就的不只是自己的艺术,更是自己的人生,这点让我尤其膜拜,这便是是我敬仰他的终极原因。
  1 艺术精神
  1.1 沉郁浪漫
  1920至1923年,他在法国学习,1923年赴德国游学。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柏林咖啡室》描绘的是柏林一咖啡馆近景,画面人影浮晃,诸饮者在招呼、对谈、嬉笑。笔触奔放,光色交辉,使人想起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酒吧间》。一位研究者说《柏林咖啡室》是画家“目睹富豪之骄奢淫逸,感慨德人精神之消灭,灵魂之堕落,”故作之。《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古舞》“描绘希腊少女之晨舞”;《克里阿巴之春思》“描绘埃及女王思慕罗马古将,抚琴悲歌于海滨”;《罗朗》“取材于雨果之咏史诗,描写法国中古血战图”,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古代和神话世界的向往,歌咏的是神奇的爱情和英雄主义,激荡着青年画家的诗情和幻想。
  1.2 呼唤人道
  1925年冬,林风眠回国,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兼教授,在教学期间他把主要心血用在艺术教育和艺术运动上。但他仍在教学和教务之余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以油画为主,兼作水墨画,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他的思想情感的,是油画《民间》(1926)、《人道》(1927)、《痛苦》(1929)、《悲哀》(1934)等作品。
  在这些作品里,热情的浪漫情调渐失,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急切关心成为主旋律。《民间》描写的是街头集市的一隅:两个赤膊的农民愁苦地坐在地摊旁,背后流动着为生计奔波的熙熙攘攘的人群。迫塞的画面,流露出沉闷和压抑。这是一幅写实之作:刚刚回到祖国的林风眠,敏锐地感到了民间的困顿疾苦。
  他在1957年曾谈及此画的创作,说:“我的作品《北京街头》(即《民间》)是当时的代表作,我已经走向街头描绘劳动人民。他对“大众化”的理解,是要关注对大众的描绘,反映他们的处境和苦难,《民间》即尝试之一。1929年,在上海林风眠展出了油画《痛苦》。林风眠创作《痛苦》,表达他对人类自相残杀这一现象的痛心,即在主题上仍是《人道》的延续。因见不人道而呼唤人道,因见残杀而表达痛苦,痛苦所呼唤的仍是人道,这是林风眠的创作动机。
  《悲哀》(1934年)是《人道》《痛苦》的姊妹作。调子浓重,人物以粗壮的轮廓线勾出,似是借鉴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奥的画法,那沉滞的力感,使人觉得画家悲哀中,还含着一种愤怒。林风眠这样赤裸裸地揭露人生痛苦和人的被杀戮,呼唤人道和爱,在中国美术史上是空前的。林风眠的呼唤体现了艺术家的坦诚心怀。
  1.3 诗意孤寂
  从本质上说,林风眠是一位纯真的艺术家,他对于艺术教育是充满热情的,但既然在这块地盘上已难以发挥热力,他就毅然且安然地专心于创作。作家无名氏曾去访问他,在居室里看到的是:一只白木桌子、一条旧凳子、一张板床。桌上放着油瓶、盐罐……假如不是泥墙壁上挂着几幅水墨画,桌上安着一只笔筒,筒内插了几十只画笔。他每天都埋头作画,醉心于水墨和油彩的交合与新生。据李可染、席德进等回忆,他的屋里总是放着厚厚的裁成方形的宣纸,画起来很快,有时一日能画数十幅。长达40年的探索也经历了变化,如画题渐次广泛,情感渐次深挚,形式语言渐次成熟完整等。但基本的审美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美与和谐、内在抒情性。
  静物是林风眠爱画的题材:大多画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盘、水果等。在这一些静物作品中,他探索构图、色彩、线描与色光的结合;探求水墨与水粉、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在形式求索背后,是对美和生命活力的无穷追求。观赏这些静物,犹如面对一处宁静而灿烂的“桃源”,一片充满情和爱的光焰,一个变化着感觉、心境和情绪的内在世界。在中国艺术家中,还没有人能把静物画得如此丰富、精致,如此具有心理性。
  林风眠的仕女和裸女,不同于任何古今仕女画和西方式的裸体作品。他用毛笔宣纸和典雅的色泽,捕捉着一种幻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如果说古典仕女画多传达压抑和遮蔽着的爱欲,西方裸体多表现张扬着和敞开了的爱欲,林风眠的作品就介于两者之间,表现的是升华了的爱欲,感觉朦胧化了的女性美和肉体美。感官刺激淡化了,对肌肤质感的描绘转移为对资质情态和文化气质的塑造。爱欲的流露敞开了,但又是东方的、中国的、潜意识的。它有古典仕女的风韵,又有马蒂斯式的轻松优雅;无珠光宝气的华贵,亦无堆粉积脂的香艳,一方面流溢着异性的温馨;又一方面透露出对人欲物欲的厌倦。并无“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感怀,却可以感觉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老传统的影响。不妨说,这是林风眠创造的融古今中外为一体的女性美。
  他毕生独立倔强,数十年孤身奋战而始终坚定不移,以至作品也表现出虽孤寂却刚正的特色,艺术的意志更单纯专一了。而他对艺术的观念,向来不特别看重题材,而看重情绪和审美自身在这点上,康德美学的影响是明显的。他努力追求能够超越具体的社会功利和有着普遍性与永恒性的审美价值。因此,包括他早期的油画创作,也不是为宣传和配合某种社会政治任务而作的。
  2 小结
  林风眠用他独特的视角和对艺术的执着热爱,不仅创造出优秀的藝术作品,更为我们后来者提供了榜样,他是真正的艺术家,单纯、专一、乐观、勤劳、自信,我想,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借鉴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朱朴.林风眠先生年谱[Z].
  [2] 郑朝,金尚义.林风眠论[M].浙江美院出版社.
  作者简介:乔镇青(1988—),女,山东烟台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油画创作与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动画是使用绘画、雕塑、摄影等技术手段,通过逐帧拍摄的方法,使拍摄对象在一秒24帧的基础上,创造出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者事物的一种艺术。动画虽然是新生的艺术形式但因其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技法。黄梅戏是安徽地方传统戏剧的重要代表,其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一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用现代传媒的方式把黄梅戏搬到大屏幕上,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画;黄梅
期刊
摘 要:我们高等艺术院校,在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艺术传播等方面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川音在文化产业上发展的决心有目共睹的,在学院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川音人定会巩固已有的成果,为整个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作;学科建设  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主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
期刊
摘 要:色彩是动画的重要元素,也是体现主题思想的视觉形象。在动画《千与千寻》中,丰富的色彩生动展现了梦幻般的小镇,让人缅怀童年的美好时光。同时,色彩设计赋予动画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动画的整体风格完美融合,辅助情节不断深入,给人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觉盛宴。  关键词:色彩;动画;色调  绚烂的色彩设计是动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吸引观众视线。通过对冷、暖色调的搭配,引入主题,开启观众的心灵。随着科技的发
期刊
摘 要:高职特殊教育由于教育对象和任务不同于一般教育,其自身的特点比较明显。教师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必须运用语言、文字、形象等传达指令、形成互动、传播知识、引发思维、开展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的语言、行为、手段、程序和技巧就是所谓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生源、不同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采用和运用都不一样。本文将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结合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采用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
期刊
摘 要:美国电视剧基于网络的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全球流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的目的是从考察美剧文本中的国家叙事角度厘清其构建“美国”国家主体的文化无意识策略,系统阐释了在众多的美剧文本中作为“美国”主体的“他者”的伊斯兰教国家、中国、俄罗斯和拉美国家的国家形象,并从结构主义叙述学的角度予以归纳。  关键词:美国电视剧;叙事;国家形象;他者  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电视剧基于网络的跨文化传播已经成
期刊
摘 要: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关于“镜像理论”及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影响深远,他还提出主体三界理论,在主体与他者的比对中揭示主体的建构与分裂,为主体与身份的转化打开了新的思路。他的学说也为我们在电影中解析人物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及身份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拉康;电影;主体;他者;身份认同  拉康是后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理论中,主体理论是核心理论之一。拉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是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摄影、电影、绘画、建筑、设计、雕塑、多媒体等都在互为激荡汇流。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摄影艺术可以除照片这一基本形式外,还可以以影像、多媒体、装置等媒介形式去呈现。更注重观念性和跨媒介、跨领域合作,呈现视觉、听觉、触觉相融合的跨学科交叉新面貌,使摄影产生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摄影;跨界;融合;多元化  2014年4月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展——《2009年
期刊
科学事业迅速发展,众多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被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也就是近50年的事。飞速发展的科学事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层次上飞跃,同时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层次达到了另一个崭新平台,享受着感官至全身的刺激。跟随着科学的脚步,艺术设计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历史性的变革,数字媒体应景的诞生了。人类对未知世界发起了无尽的探索和追求,从而获取到新的知识,不同的思维方式,更完善的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中叶,电视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在全球迅速普及开来,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媒介的意义。伴随着便携式手提摄像机的出现,艺术家开始利用录像这种新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早期的录像艺术大多是艺术家用它作为行为艺术的一种记录手段,后来由于对影像艺术理解的加深,单屏录像显然受到形式上的局限,它在叙事和空间表现力上已经不能够完全支撑起艺术家的观念。于是伴随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扩展,
期刊
摘 要:原始人类通过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制作出了各种造型的陶器,并在陶器上装饰着形象各异的花纹,透露他们那原始又懵懂的图腾崇拜。  关键词:陶器;泥条盘筑;平地堆烧;仿生造型  中国——世界上最早烧制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它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中国先民把黏土塑造成各种需要的造型,烧制成不同种类的生活器物,从此解决了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