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伤理论视角浅析《日瓦戈医生》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1234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斯捷尔纳克在1946-1957年7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在1958年凭借《日瓦戈医生》获奖。《日瓦戈医生》创作于1945-1955年,前后将近十年,作品开篇从1902年写起,“结局”写到1929年,“尾声”则已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岁月,时间跨度前后约半个世纪。小说《日瓦戈医生》描写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四次战争,即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卫国战争和三次革命。另外,还包括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日瓦戈医生不到四十年的人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在一系列不可抗拒的历史事件中耗尽青春,理想志向无从实现,游离于主流思想之外而遭到嘲笑和排挤,无法和家人相见团聚,爱人流落天涯。国内对《日瓦戈医生》的研究非常丰富,有从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审美功能、诗学特征等角度对其深入分析,而从创伤理论角度对此部作品的分析尚少。因此,笔者借此文试图从创伤理论角度对《日瓦戈医生》的人物的悲剧形象以及主题进行浅析。
  一、创伤理论
  “创伤”(trauma)源自于希腊语,本意是指外力给人身体造成的物理学损伤。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创伤的涵义从身体上延伸到内在的心理伤害。弗洛伊德认为,“‘创伤’一词实在不过是这个经验的意义,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
  二、个体创伤
  (一)日瓦戈医生的家庭创伤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遭受冷落甚至是虐待,就会觉得无助和缺乏安全感,进而生成创伤体验。这种从小造成的心理创伤在其成年之后的伦理选择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小说开篇便讲述到尤拉的母亲去世,尤拉面对母亲的死亡茫然失措。幼年时尤拉的父亲就抛弃了他们母子,独自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城市和国外寻欢作乐,眠花宿柳,最后醉酒跳火车身亡,尤拉从小由母亲亲自抚养,对母亲十分依赖,母亲去世后,尤拉便跟着舅舅尼古拉·韦杰尼亚平一起生活。过早地失去亲人,这让尤拉还没开始感受生命的灿烂鲜活就开始面对死亡,再加上舅舅是个自愿还俗的神父,会常常给他讲基督的故事,安慰他,这为他今后一生去思考探索生活和死亡开启了大门。生命历程中悲伤的开头造成了尤拉极端敏感的性格,注定了尤拉一生不可能浑浑噩噩地度过,他必须有所思考,有所探究,才能安抚伤口,才能追求到宁静。这也为今后他成为诗人,探索生命、死亡,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做了铺垫。
  (二)日瓦戈医生的革命和战争创伤
  不管艺术和历史对他的吸引有多大,尤拉在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时并未踌躇。他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应当从事对公众有意的工作。就这样他选择了医学”。青年时期的日瓦戈踌躇满志,希望能通过个人的能力来报效社会,所以他没有选择与他敏感性格相符的艺术道路,而是选择成为以实践为主的理性医生。而当他经历了革命和战争时,他突然意识到了在历史激流下个人的无能为力。当他被俘虏做了军医时,他直接接触了战场,看到血肉横飞的残酷,为了保命,他救人的手也开枪杀了人。日瓦戈的内心是充满对人类的爱的,当他不得不杀人自保的那一刻他会想到被他杀掉的人也是有人关心和被深爱着的。他不在乎红军与白军的斗争,他在乎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人都是有亲人的人。在战场上,他救了一名敌军的年轻战士谢廖扎·兰采维奇,为他穿上了自己军队的衣服,乔装成受伤士兵,悄悄为其看病疗伤,直至康复。可想而知,要是穿帮被发现,日瓦戈医生也性命难保。
  當士兵康复时,日瓦戈医生放了他,而他却毫不隐瞒向日瓦戈表示还要返回高尔察克部队,继续与红军作战。差点失去生命的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亲人和的生命可贵,而是依旧被革命和战争冲昏头脑,仍要继续充当革命杀人的机器。这冒死拯救下来的人对于日瓦戈医生来说没有任何意思,在这样的形势下,行医救人并不能拯救一个人的内心。日瓦戈并不懦弱,而是对战争和革命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无能为力。于是,到了后来,日瓦戈想方设法逃离了军队,远离了在极端条件下内心扭曲的人群。后来,他再也不行医,遇到非行医不可时,他也坚决不收取任何费用。到小说结尾日瓦戈回到莫斯科后,他索性完全放弃了医生的行业,不顾他人的看法,他完全独立于主流意识之外,不迎合任何人,他甚至抛弃了最后一任妻子和孩子,在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帮助下,独自专心写作。正是日瓦戈在战场上经历的种种血腥残忍的场面使他下定决心要远离军队,远离医生的行业,甚至远离了整个现实社会。
  (三)拉拉少女时代的堕落创伤
  小说上卷第二章讲述了“来自另一个圈子的姑娘”拉拉,显然,“另外一个圈子”明显是和尤拉的生活圈子相比得出的。尤拉虽然寄养在格罗梅科家里,但格罗梅科是大学教授,尤拉仍生活在书香门第里,衣食无忧。而拉拉不一样。拉拉的父亲去世很早,母亲受着律师科马罗夫斯基控制,她跟着母亲漂泊在莫斯科,经历了很多市井生活。拉拉从小就明白,“生活中的一切要靠自己用双手去挣”,她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冲劲。当科马罗夫斯基闯进了拉拉的生活,如果只是引起她的反感厌恶的话,拉拉原是可以抗拒和设法摆脱的。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小说写道:“姑娘自己也感到惬意,因为这个论年龄可以作为父亲,容貌已经开始秃顶的男人,这个在集会上受欢迎,报纸上也常提到的人,居然在她身上花费金钱和时间,把她称作女神,陪伴她出入剧场和音乐会。”一个巴掌拍不响,拉拉学生时代的失贞并不完全是她不知情被骗的情况下,而是带着自己的默许下造成的。人都是有欲望的,更何况身心都刚刚成熟的少女。但是,拉拉很快便感到一种刺心的沮丧和对自己的畏惧,这是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形成了她少女时代堕落的创伤经验。
  笔者认为,拉拉是帕斯捷尔纳克塑造的一位非常伟大的俄罗斯妇女形象。她是一位坚韧不拔、阳光明媚、积极向上的女性。尽管拉拉在年少无知时误入歧途,但是她坦诚面对自己,凭借自己强大的内心一点一点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困境。小说写道:“拉拉并不信奉宗教,也不相信那些教堂仪式。但为了承受生活的重压,有时也需要某种内在音乐的陪伴。这种音乐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自己谱写的。它是上帝关于生命的箴言,拉拉到教堂正是去哭它。”拉拉勇于面对自己的一切,为了摆脱困境,她开始思考生命,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她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情投意合也许就是指相遇那一刻就有一种好像已经相识多年的感觉。虽然她的成长圈子和尤拉没有丝毫关联,但是她和尤拉在年少时都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这就为今后的相知相容相爱铺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他们都经历了对生命探索的成长历程。   拉拉是全书中最为主动勇敢的人物,她为了摆脱科马罗夫斯基,在舞会上举枪与其决绝,这也让素不相识的尤拉对她留下了惊艳的回忆。她独立自主,成为家庭教师,通过追求经济独立来追求人格独立,她摆脱了科马罗夫斯基,成为独立的女性,她治愈自己,也帮助他人。她暗中资助帕沙的生活,暗中汇款给帕沙那被处决流放的父亲,甚至将自己的全部存款外加预支工资全给了弟弟解决他赌博输掉公款的困境。从一个堕落少女到人格独立并帮助他人的女性,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而内心的能源便来自对生活源源不断的热情、对生命孜孜不厌的探索。
  三、群体创伤
  随着对创伤问题的不断研究,学者也在逐渐将创文研究的范围从心理学延伸到了社会文化方面。凯西·卡鲁斯(Cathy Caruth)认为,创伤与历史事件之间有着复杂而矛盾的思辨关系。在此基础上,亚瑟·尼尔(Arthur Neal)提出了“集体创伤(collective trauma)”的观点。他认为,“当一个创伤事件影响了个人及其群体,动摇了其社会根基时,就形成了创伤”。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越南战争等之后出现了“战后神经症”病发高潮。战争是最容易带来群体创伤的,这让一个时代的人身上留下特有的时代烙印。尤拉长大成人成为日瓦戈医生,娶了冬妮娅为妻,育有一子时一直没有经历过大的磨难,生活在他固定的社会阶层,没有见过社会百态,直到举家迁往乌拉尔地区时,在火车上他才开始真正地看到了生活最苦难、最恶毒的一面。
  战争和革命使得民生疾苦,使得人类非人,一切人类美德、道德价值统统在战争中被摧毁,战争更加催生了人类的恶。战争与革命带来的集体创伤在小说中展现为日瓦戈医生视角里每一个个体独特的悲伤故事。在火车上、在尤里亚金和日瓦戈被俘虏做军医的过程中,每一个和日瓦戈萍水相逢的人,又匆匆离去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人,都有着战争和革命造成的创伤。例如,帕姆菲尔·帕赫雷,当他看到士兵被残忍地处死时,他将这种情景幻想到了自己的家人身上,他想象着他们被送去拷打折磨的场景。因此,为了摆脱将来他们会遭受的苦难和自己的痛苦,他砍死了妻子和三个孩子。帕赫雷心灵完全受到了战争的摧残,在他经历创伤事件后,他修复创伤的方式是选择杀死自己的亲人,此刻的他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理智,他认为自己亲自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也比将来他们要受到别人的折磨致死好。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事啊!
  四、个体创伤和群体创伤的交织出主人公的爱情
  笔者将日瓦戈医生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失去双亲对一切懵懂敏感的少年尤拉;对社会变革和美好未来充满希望的青年日瓦戈;对革命后的现实情况感到迷茫困惑的日瓦戈;力图寻找新生、人格独立、心灵自由而远离社会的日瓦戈;对人生、历史、宇宙、宗教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诗人日瓦戈。日瓦戈医生的前三个阶段都有着来自家庭、革命、战争带来的创伤经验,而正是这些创伤事件推动着日瓦戈医生后两个人生阶段对自身的自我修复。
  拉拉的一生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混沌堕落的少女拉拉;力图改变现状追求人格独立并帮助他人的年轻拉拉;对家庭生活充满向往并努力捍卫家庭完整的妻子安波季娃;追求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追求崇高爱情的拉拉;冲散在历史洪流里漂泊无定的拉拉。拉拉的第一个阶段是她少女时代堕落的创伤经验,第二、三、四个阶段是她自我修复创伤、努力向上的阶段,第五个阶段是她不断努力生活却不得不和心爱的日瓦戈分开,再次投向科马罗夫斯基,还不得不把自己和日瓦戈医生生下的女儿寄人篱下,所以第五个阶段拉拉依旧受到革命和战争带来的创伤。此外,拉拉的一生也令人十分心痛的是,无论个体如何积极自我修复,都无法逃脱战争和革命带来的摧残。
  在日瓦戈和拉拉各自的第三、四过渡阶段中,他们正式地相遇了。他们有着不同的个体创伤和相同的群体创伤。他们对个体创伤和群体创伤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使得他们相知相爱。他们都有着独立的人格,对最真实质朴的生活有着共同的向往。日瓦戈在日记里引用普希金《葉甫盖尼·奥涅金》的诗行“如今我的理想是家庭主妇,我的愿望是平静的生活,还有一大炒锅汤”,体现出了他对质朴无华的日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也从侧面反映出在瓦雷金诺和拉拉共处的日子是日瓦戈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和帕沙不同的是,尽管日瓦戈知道拉拉说自己是“心灵受了创伤的人”,但是他仍然无私地爱着她。当日瓦戈被俘做了军医,冬妮娅生产时,拉拉无私地照顾冬妮娅,丝毫不存在女人之间爱着同一个男人的任何敌意。
  五、结语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文学盛行,各种歌颂革命,批判旧时代。从创作时期来看,帕斯捷尔纳克如同日瓦戈医生一样,并不盲从于主流意识,而是选择忠于自己,创作了并不应时的作品,遭到了“拉普”的反对,政府甚至阻止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从小说中每个大大小小的人物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人们可以读出帕斯捷尔纳克对战争的反感,这种反感并不是具体针对十月革命或者国内战争,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批判一切战争带来的一切恶果,是对生活、生命、个体幸福、个体价值的不断探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日瓦戈医生》更接近俄罗斯传统文学,它要探究爱情、生活、历史、生命、死亡的本质,而这正是俄国19世纪经典著作的主体思想,他的创作是直接追随普希金、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根本文学精神,是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扎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
其他文献
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自我呈现”是指个体“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呈现的特质和方式。这是生活空间所自然赋予和形成的。  平儿,是一个平民的女儿,她不仅拥有一个“平儿”这样如此平常的名字,而且她的身份也是平凡的——一个通房丫头。但是,她的生存艺术表现很不平凡。平儿最重要的自我呈现体现在
期刊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他精通诗、文、词、赋,善书画、好音律,是宋代文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星。作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以及深远的影响。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局限和音乐束缚,使“词主情”的“情”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的词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他的一切喜怒哀乐、惆怅失意都深深地灌注在他的词中,为词创立了新的范式,促成了宋词的
期刊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未有过在英语国家留学的经历。幸运的是,我来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算是圆了我的留学梦。略去一路风尘和之后的倒时差等生理上的不适应不谈,来英国之后,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超市购物——就在我们抵达阿伯丁的第二天,校方十分体恤地用车将我们新一届来阿大访学的中国学生带到市中心较大的超市,让我们置办生活必需品。我们许多人都闹了些笑话,其中也包括我。我本想买
期刊
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其管理和创新工作备受重视。  新时代要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当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已经
期刊
17世纪,《堂吉诃德》问世,一个具有高度道德原则、理想主义但行为荒唐可笑的骑士形象诞生。凡是看过此书的人无不为他的愚蠢、疯癫捧腹,更有甚者将其树立为时代的反面教材,以此警醒世人。但深入探究《堂吉诃德》一书的语境与背景,人们不难发现,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人文魅力以及每个时代都适用的困境、出路与觉醒。本文将主要从《堂吉诃德》中的冲击性巨大矛盾入手,结合当时与如今时代特点,对这一形象进行反思。  阅读《堂
期刊
近年来,随着科幻电影的热映,中国的科幻型小说也越发受到重视。科幻小说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始终是小众,“出圈者”甚少。反之,国外却截然不同。与此同时,有关科幻体裁小说的相关研究甚少。鉴于此,本文以认知为视角,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本體性隐喻对《饥饿游戏》进行分析,研究了文本背后的概念隐喻现象,使读者在阅读科幻题材小说时正确理解原作的寓意。  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
期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较为特别的一部,有别于其他小说的大团圆结局看似温馨幸福,实则蕴藏着无奈和悲凉。通过结构主义解读,人们可以发现,该文本存在着矛盾对立叙事。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倾城之恋》苍凉的美学风格。  一、白流苏与封建家庭的矛盾对立  小说开始于白公馆慢了一个小时的时钟,营造了一个跟不上时代的守旧的封建大家庭环境,而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就出身于这样的环境。她在前夫家受尽折磨与欺凌,最
期刊
自1996年《东方灵异传》问世以来,“东方Project”系列已走过二十余载光阴。“东方”之父、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太田顺也(ZUN)恐怕也没有想到,这么一款小小的打砖块游戏最终竟演变成了一个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世界级文化现象。粉丝众多,设定庞大,二次创作不可胜数,二十年后的今天,东方俨然已经成为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即动画、漫画、游戏)文化的象征之一,本文以“东
期刊
新疆电影《昆仑兄弟》是由维吾尔族导演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和姜宏联合执导,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拍摄的。2019年4月26日晚,影片在乌鲁木齐首映,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好评。这部电影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背景,影片中一块遗失的珍贵玉石成为故事的切入点,导演通过纯洁珍贵的玉石意象很成功地呈现出新时代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影片
期刊
在戏曲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从外形视觉入手,更应从内心、剧情、舞台、视觉以及创新等角度多维度地进行揣摩和刻画。  笔者曾经在多部现代剧目中塑造过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天雪》中的香兰、《大漠胡杨》中的段香妮等。2018年,兵团豫剧团在兵团各级领导与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推出了改编自著名小说《母亲和我们》的大型现代豫剧《戈壁母亲》。笔者在该剧中饰演女一号“柳月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