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感、电容是高中物理电路分析中的重要元件,考试中主要考察对两者的定性分析。电感、电容在交流与直流电路中的性质各有不同,本文首先介绍了两者的电路特性和工作原理,并指出了常见考察类型和解题工具,接着分类讨论了含电感、电容的电路分析,最后针对电感、电容的探究性实验做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感;电容
中图分类号:S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011-01
一、概述
1.电感与电容
在直流电路中,电感线圈与普通导线无异,但在交流电路中,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电感会对交变电流产生阻碍作用,并且交流电频率越高,阻碍作用越强。电容恰好与之相反,在直流电路中电容器相当于断路,但在交流电路中却因为给电容器不断充电放电,使电路相当于实现“导通”,并且交流电频率越高,“导通”效果越明显。
2.考题分析
高中阶段对电感电容的考察以定性判断的选择题为主,熟知两者的工作原理和谨记换路定理是解题的两大法宝。所谓换路定律,是指当电路发生换路(通电、断电、电阻发生变化等类似情况)的瞬间,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不能发生突变。
二、例题解析
1.含电感的电路问题
例: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并且电路已经稳定,如果将S突然断开,试根据换路定律,判断流经电阻R1的电流I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图2中的()。
解析:题目中已经提示根据换路定律来判断电流变化,因此首先分析开关闭合后的稳定状态,此时流经R1的电流方向向左,另一条支路上流经电感的电流方向也向左;当突然断开开关时,由换路定律可知电感线圈中的电流不能突变,而是保持原方向并逐渐衰减,此时电感充当新的电源,与电阻R1、R、电流表构成新的回路,这样的话电阻R1的电流方向与原来相反,并逐渐衰减,所以答案为D。
2.含电容的电路问题
例: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内阻不计,电源电动势为10,各电阻阻值为R1=R2=R3=2Ω,R4=6Ω,此时某一电阻因故障而断路,导致灵敏电流计G中出现自上而下的电流,试判断可能是哪个电阻断路?
解析:依然首先分析电路稳定时电容的带电情况,根据电源电动势和各电阻的阻值,可得各电阻两端电压U1=U2=5V,U3=2.5V,U4=7.5V,所以电容上端电势低带负电,下端电势高带正电,且Uab=12.5V。如果U2=5V断路,则电路稳定后依然是电容上端电势低且Uab=17.5V,电容器被充电,流经G的电流应从下至上;如果R2断路,则电路稳定后电容变成下端电势低而上端电势高,此时电容器先放电再反向充电,流经G的电流从上至下,满足题目条件;同理分析R3和R4,可得R3断路时也满足条件,所以断路的电阻可能是R2或R3。
3.含电感电容的混合电路问题
例:在二分频音箱中,有专门的分频电路将混合频率的电流分离出高低两部分,分别送往不同的扬声器,图4为分频电路示意图,试分析电路中电容电感的作用并判断甲、乙分别为什么扬声器。
解析:求解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电感和电容对高频、低频交流电的不同反应:电感是“通低频阻高频”,而电容则是“通高频阻低频”。因此电感L1的作用是让低频电流通过,滤去高频电流,而电容C1的作用则是将没被过滤彻底的高频部分进一步引走,因此甲是低音扬声器;相应的,电容C2通过高频电流,滤去低频电流,电感L2将没被过滤彻底的低频部分进一步引走,因此乙是高音扬声器。
三、实验验证与探索
在学习电感和电容特性这一章节时,一般会设置实验的学习环节,常用的实验电路中包括三条并联的支路,各条支路上分别是灯泡与电阻或电感或电容的串联,电源有直流交流两种,通过灯泡的明暗情况便可验证书上的理论。
但要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需要对电路参数有更详细的认识,实际实验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电感的感抗过小,对交流电的阻碍效果很微弱;电容容抗过小,对交流电的导通效果不明显;交流电频率不可调,无法做详细的实验探究。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经实验便全部突显出来,在实验时不可将就了事,应当踏踏实实做好详细的探究工作,这样才能对相关理论有更全面的把握。
结论
电感与电容的知识在高中阶段要求并不高,但打牢基础依然是有必要的,除了掌握必备的解题技巧,还需借助实验来获得更直观、更具体的认识。本文对典型例题与探究性实验做了有效的讨论,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提供了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斌.“电阻、电容、电感对直流和交流电路的影响”实验的改进[J].中学物理,2014,32(19):61.
[2] 唐安平.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比较[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01):30-31.
[3] 何勇軍.例谈含电感与电容类电路问题的解题策略[J].中学物理,2012,30(01):58-60.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感;电容
中图分类号:S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011-01
一、概述
1.电感与电容
在直流电路中,电感线圈与普通导线无异,但在交流电路中,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电感会对交变电流产生阻碍作用,并且交流电频率越高,阻碍作用越强。电容恰好与之相反,在直流电路中电容器相当于断路,但在交流电路中却因为给电容器不断充电放电,使电路相当于实现“导通”,并且交流电频率越高,“导通”效果越明显。
2.考题分析
高中阶段对电感电容的考察以定性判断的选择题为主,熟知两者的工作原理和谨记换路定理是解题的两大法宝。所谓换路定律,是指当电路发生换路(通电、断电、电阻发生变化等类似情况)的瞬间,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不能发生突变。
二、例题解析
1.含电感的电路问题
例: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并且电路已经稳定,如果将S突然断开,试根据换路定律,判断流经电阻R1的电流I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图2中的()。
解析:题目中已经提示根据换路定律来判断电流变化,因此首先分析开关闭合后的稳定状态,此时流经R1的电流方向向左,另一条支路上流经电感的电流方向也向左;当突然断开开关时,由换路定律可知电感线圈中的电流不能突变,而是保持原方向并逐渐衰减,此时电感充当新的电源,与电阻R1、R、电流表构成新的回路,这样的话电阻R1的电流方向与原来相反,并逐渐衰减,所以答案为D。
2.含电容的电路问题
例: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内阻不计,电源电动势为10,各电阻阻值为R1=R2=R3=2Ω,R4=6Ω,此时某一电阻因故障而断路,导致灵敏电流计G中出现自上而下的电流,试判断可能是哪个电阻断路?
解析:依然首先分析电路稳定时电容的带电情况,根据电源电动势和各电阻的阻值,可得各电阻两端电压U1=U2=5V,U3=2.5V,U4=7.5V,所以电容上端电势低带负电,下端电势高带正电,且Uab=12.5V。如果U2=5V断路,则电路稳定后依然是电容上端电势低且Uab=17.5V,电容器被充电,流经G的电流应从下至上;如果R2断路,则电路稳定后电容变成下端电势低而上端电势高,此时电容器先放电再反向充电,流经G的电流从上至下,满足题目条件;同理分析R3和R4,可得R3断路时也满足条件,所以断路的电阻可能是R2或R3。
3.含电感电容的混合电路问题
例:在二分频音箱中,有专门的分频电路将混合频率的电流分离出高低两部分,分别送往不同的扬声器,图4为分频电路示意图,试分析电路中电容电感的作用并判断甲、乙分别为什么扬声器。
解析:求解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电感和电容对高频、低频交流电的不同反应:电感是“通低频阻高频”,而电容则是“通高频阻低频”。因此电感L1的作用是让低频电流通过,滤去高频电流,而电容C1的作用则是将没被过滤彻底的高频部分进一步引走,因此甲是低音扬声器;相应的,电容C2通过高频电流,滤去低频电流,电感L2将没被过滤彻底的低频部分进一步引走,因此乙是高音扬声器。
三、实验验证与探索
在学习电感和电容特性这一章节时,一般会设置实验的学习环节,常用的实验电路中包括三条并联的支路,各条支路上分别是灯泡与电阻或电感或电容的串联,电源有直流交流两种,通过灯泡的明暗情况便可验证书上的理论。
但要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需要对电路参数有更详细的认识,实际实验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电感的感抗过小,对交流电的阻碍效果很微弱;电容容抗过小,对交流电的导通效果不明显;交流电频率不可调,无法做详细的实验探究。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经实验便全部突显出来,在实验时不可将就了事,应当踏踏实实做好详细的探究工作,这样才能对相关理论有更全面的把握。
结论
电感与电容的知识在高中阶段要求并不高,但打牢基础依然是有必要的,除了掌握必备的解题技巧,还需借助实验来获得更直观、更具体的认识。本文对典型例题与探究性实验做了有效的讨论,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提供了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斌.“电阻、电容、电感对直流和交流电路的影响”实验的改进[J].中学物理,2014,32(19):61.
[2] 唐安平.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比较[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01):30-31.
[3] 何勇軍.例谈含电感与电容类电路问题的解题策略[J].中学物理,2012,30(0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