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摄影节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jo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外,有名目的“摄影节”的历史已经很长,有影响的“摄影节”也很多;可在咱中国,以往除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各地举办了几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之外,还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有影响的“摄影节”。进入新世纪后,这种状况开始出现了变化。2001年8月18日、9月20日、10月18日,3个各具特色的摄影节分别在山东东营、山西平遥、福建莆田举办,因此,2001年也就成了中国摄影史上大规模举办摄影节次数最多的一年。实际上,在中国摄影界和摄影人中,2001年谈得最多的恐怕就数这几个“摄影节”了。有不少朋友在来信中围绕“摄影节”的有关问题谈了许多有趣的意见,在这一期“闲聊”中我们一起来聊聊。
  李明先生发来电子邮件,谈了他对“摄影节”的一些看法,李先生认为:
  “摄影节”是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小小一个法国据说固定地点、固定周期、固定时间的“摄影节”就有27个。
  “摄影节”何止“是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同时还是一种图片资源交易与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媒介和场所。而且,不同的“摄影节”其功能和目的还远不止这些。
  法国的摄影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比我们发达,市场化程度比我们高,或许这也正是“小小一个法国”让我们不能小视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国无大小,小国家照样可以做出大文化。
  2001年中国举办了3个规模较大的“摄影节”,标志着中国摄影开始与国际接轨。
  如今“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了一种话语时尚。不知道外国比如法国、美国的媒体或者政府是否在提倡“与国际接轨”,说实在的,我们今天倒应该认认真真地考虑并努力让外国人与我们与中国接轨,这才真正是我们应该想和应该做的最有意思的事情。
  从媒体上看到你至少参加了其中的两个“摄影节”,你的感觉怎样?
  2001年,我的确参加或者参与了分别在东营和莆田举办的两个“摄影节”,我以为我是不便于对此加以评价的。如果让我来做评价,肯定很难“中立”;因为我参与了,所以无论我做何评价,人家都可以质疑我的立场和态度。这也正好说明要对这样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做出评价,最好的办法应该还是由独立的调查咨询机构来进行。不过我可以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感觉。
  东营的“一品国际摄影节”将作为第一个由个人出资并强调“民间立场、学术品位”的“摄影节”而载入史册;“平遥国际摄影节”不仅引起了国际间的广泛注意,而且在“摄影节”期间有深圳的摄影师杨延康签约国际著名的VU图片社;北京摄影师晋永权的照片被国外博物馆收藏,此外其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国外摄影媒体、机构和摄影师参加者最多,由此拉开了图片市场化运作的序幕;莆田的“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与以往的四届相比,更加强调了摄影展览的多样性、摄影讲座的学术性,尤其是引入了由外国摄影师所作的商业摄影与图片市场、个人研制的感光材料摄影、报道摄影等相关学术讲座,使人们很容易看出本届“摄影艺术节”的主办者在职业化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还有一点应该说说:2001年中国能办成三个“摄影节”,很难得,还应该多办,还应该办得更好,争取早日让外国摄影想着来与中国接轨。
  你看了《摄影之友》2002年第1期上刊登的那篇《为2001年中国“摄影节”打分》的文章和评分表吗?
  受你的提醒,我找来这篇文章看了。
  从各种媒体对这几次“摄影节”的报道和一些参加过“摄影节”的朋友反馈的信息来看,我觉得有些项目的打分显得不够公平,打分者的立场不够中立,你有什么看法?对这些“摄影节”你有什么评价?你觉得我们应该去参加这些“摄影节”吗?
  对于别人关于这些“摄影节”的看法或者“打分”结果我没什么看法。别人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看法去评价去“打分”。在前面我已经谈了我对这些“摄影节”的感觉,尽管“感觉”当中难免带有“评价”的因素,毕竟只是感觉,进一步的“评价”留给别人做吧。而你完全可以认为“打分者的立场不够中立”,“打分不够公平”,毕竟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的时代。
  其实,“打分”也好,“公平”也罢,不就是一个裁判问题吗?这些年国内外的足球比赛我们看得多了,球场内外出现的或者被媒体揭露出来的什么收红包、假比赛、踢假球、吹黑哨的事咱也没少见,真要做到“公平”谈何容易?况且,只可能有相对的“公平”。
  至于是否应该参加“摄影节”,我想应该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值得去的不要放弃,去了就不要只是看热闹。不然,还不如留着钱、时间和精力去做些别的自己喜欢做的事呢。
  云南的刘先生、北京的袁先生先后就前面说的那份“评分表”中设立的指标询问过我的看法。
  这份“评分表”实际上是一份对“摄影节”进行评价“打分”的结果。就我所知,科学的评价“打分”活动,一般都应该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份评价方案,文章中没有刊登甚至也没有提到这两样“东西”,因此,有没有这两样“东西”也没法考证。如果没有,这样的评价“打分”就略显得草率、随意了。
  评价方案也需要具备导向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先不说导向性,单是这份表格中所列出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就不够系统(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5个),一些指标的划分和设立比较含混,或者可操作性比较差。比如“摄影节”应该有“娱乐性”吗?摄影师参加”摄影节”若是去玩,里面就有个导向性的问题了。“城市魅力”重要吗?国外不少“摄影节”的主办城市起初都不出名,是持续的“摄影节”使这些城市有了“魅力”,不会因为城市有魅力才使“摄影节”有“魅力”。“展出氛围”指什么?展出地点集中,参观方便;展出地点(段)繁华,参观的人多;还是展出地点原有的文化氛围浓厚,提升了展览的文化品位?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2001年世界著名的“三高”紫禁城演唱会,媒体上说为了这个演唱会,紫禁城里还伐掉了一些碍事的老树,这怎能不让人为这些地方的文物或者文化遗产捏一把汗?
  光全同志来信说:
  “闲聊”栏目很有意思,但是聊的面有点窄。都聊了三期了,怎么连2001年那么热闹的几个摄影节都没有涉及,是不是怕“引火烧身”?
  谢谢光全同志直言不讳!
  光全同志接着说:
  我看了2002年第1期《摄影之友》对2001年中国三大摄影节的打分,东营得43分;平遥得58分;莆田得47分。
  我也计算了一下:一共15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满分为5分,所有指标满分为75分,及格的分数为45分。
  平遥是遥遥领先了,可是平遥摄影节期间发生的几件事比较遗憾,也应该扣分:为了展出的需要,在一些属于文物保护重点的民居的门窗上钉了钉子、拉了绳子;还有可笑的是把王征有关回民生活的摄影展放在了一个道观里,您觉得这算是什么“展出氛围”?
  对光全先生来信中说的两件事,北京的罗先生也有同感。
  我觉得评分有先有后、有高有低并不奇怪,但是如果真是象二位同志所说的那样,“为了展出的需要,在一些属于文物保护重点的民居的门窗上钉了钉子、拉了绳子,”就应该对照有关文物保护法规检讨一下了。至于“把王征有关回民生活的摄影展放在了一个道观里,”如果确有其事我也并不觉得奇怪,不了解文化,一定会闹笑话。奇怪的是发生这样的事,打分的人怎么视而不见?难怪你要问“这算是什么‘展出氛围‘”了。
  此外,广东的宋先生、湖北的郭先生也谈了一些参加“摄影节”后的感受,比如开阔了眼界,比如增进了交流等,这都非常好,应该也是这些”摄影节”主办者希望达到的目的之一。不过,他们也对参加者——摄影师们自身比较低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批评,感到了担忧。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一次就不往下谈了。
  欢迎读者参与本栏目
  聊天信箱:E-mail:sheyingliaotian@sina.com
  或直接寄信到编辑部“闲话影艺”栏目收
其他文献
走进川西    ■徐广  带着对川西高原神秘的向往,正月初二便登上了西去的列车,第一次去感受梦境中的天国。  早就看到过一些反映藏族风情和西部风光的作品,可当我一踏上阿坝这块陌生的土地,还是被这里的神奇而深深地吸引。那蔚蓝辽阔的天空,云飞雾绕的雪峰,山顶飘动的经幡,风格奇特的藏居,成群结队的牦牛和那频频向我们挥手的藏民,最让我动情的还是这里的藏娃,他们善良、朴实、天真、好奇,我把拍摄的注意力多集中
期刊
2002年2月27日,《大众摄影》杂志与富士公司联合举办的2001年度《大众摄影》月赛年度金奖获得者摄影创作活动,经历了六天阿坝之行的拍摄后,回到四川都江堰市。在继续对焦这始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活的水利博物馆”后,九位影友自20:30开始座谈,从彬彬有礼的谦让,到当仁不让的倾吐,让人感受到一颗颗执着于摄影的心。凌晨近1: 00,大家仍意犹未尽。    ■林国瑞    男,1961年生,大学文化,现任
期刊
期刊
我在尼泊尔某个山里走了三十多天。在山川里享受大自然,日落前找茶屋(为旅客提供食宿的茶民居)。  每天的热土豆甜得非常温暖,幸运时还有咖喱饭。山里没有饭桌,与户主家人围着火炉边,一起烧茶,有时也烧一些粟粒,在漆黑的山野,燃烧树枝爆出来的火花,有如小小的烟花;红红的火焰照在正在哺乳的母亲的脸上,照在吸烟父亲的身上,让我深深体会到自然的温馨,自然光带来的光线远比那些昂贵的闪灯可贵。  我的摄影都以自然光
期刊
期刊
“photokina”中国招商  “photokina”是世界著名的影像展,每两年在德国科隆举行一次,主办者为科隆博览会有限责任公司和德国摄影工业协会,所以我们也称之为“科隆摄影博览会”。2000年科隆博览会上中国的海鸥、乐凯等知名厂商纷纷亮相,但是中国大陆的厂家在展会上所占据的总面积只有630平方米,不足展馆总面积的1/450。根据科隆博览会招商资料显示,2002年9月25日在科隆举办的世界影像
期刊
烟    关于烟囱的图像时而静穆时而朦胧,图片的美感不仅是在叙述烟囱的故事。我们已经麻木,烟囱和树木房屋一样成为生活中惯例的风景,人们享受着烟囱所带来了的浑浊,并不在意它是个破坏者,而且忘记了与烟囱相关的一些词汇——工业、污染、环境、蓝天、生命……  烟囱象是工业生产的代言人,高耸在上,肆无忌惮地排泄,尽管人们开始抱怨工业的弊端,但还是象吸毒一样无休止地追求着工业带来的富足。  之后,一片狼籍。
期刊
简敏健(Ken Kan):现为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执行委员会委员,自1988年起应邀参与多项香港及国际摄影视觉艺术展览.近期获得的奖项有:第三届全国广告摄影优秀作品展金奖;“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年奖2001”;日本1999EPSON COLOR Imaging CONTEST写真组奖项等.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网址:WWW.hkipp.com电话:(0852)25791983
期刊
德国著名人像摄影家博格哈特·舒曼特(Burghard Schmachtenberg),欧洲摄影协会理事(曾任德国摄影协会理事长),经营着自己的摄影公司(就是中国的影楼)和摄影学校。  同许多中国的摄影师一样,他也是子承父业,从小在开照相馆的父亲的影响下学习摄影,然后继承下父亲的基业,并把它发扬光大。  舒曼特的公司在经营上与中国的影楼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的营业照也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同样,根据顾
期刊
王劲松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1990年前后创作了一批油画作品:《大气功》、《大合唱》、《天安门前留个影》等,成为“新生代”和“后八九”的代表艺术家之一。1996年后他差不多放弃了油画创作,开始拍起照片。《标准家庭》组照在栗宪庭先生策划的“大众样板”艺术展上推出,是国内较早的“观念摄影”作品。  慕 辰:你是怎样从绘画转向摄影的?  王劲松:我1993年就拍了很多“三口之家”的“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