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7-02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体现,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学习交流的桥梁。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妙口生花,构建和谐的课堂,不仅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课堂的语言包括教学语言、提问语言、评价语言等,下面我就语文课堂语言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规范、形象、有趣、富有激励性。规范是最起码的要求,富有激励性主要是在评价语言上,这里先谈谈教学语言的形象、有趣。
著名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要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就格外的形象和精彩。
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这一课,文章很长,也比较枯燥。其中有这样一段:
“将娩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讲到这时,老师突然问:“为什么生男与生女的奖励不一样?”生答“重男轻女”。老师接着问:“奖励的区别在哪?”生答“一狗一猪”,问“为什么如此不同?”生答“狗比猪好”“狗肉比猪肉好吃”“吃狗肉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见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于是老师高呼:“同学们,努力学习吧,为了考上名牌大学,为了每天都有狗肉吃而努力奋斗!”。
二、课堂提问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而并不是将知识直接送给学生。有时,进行语文复习时,书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则能够很容易找到,而由此引申出来的深意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时就会答非所问。老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打开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尝示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对于提问,教师课前就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弄清问题实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针对重点难点这几个大的方面,着重地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如在教授《祝福》一文,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小说写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文中却以“祝福”为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听后自然会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从开篇的提问中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看后可以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祝福”而展开的,故事情节集中,结构紧密,使主题思想更加的集中,并且能够了解到作者以“祝福”为题的用意。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教师必须记住的一条原则是:所提的问题必须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评价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激励性评价是目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评价语言,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方式。《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有了兴趣与自信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让课堂变得有生机。教师的评价甚至会在学生心中引起波澜,短则影响一节课的情趣,长则影响一生,这就更显得教师用激励性评价语言的必要性。
当然,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对中学生而言,绝不是说一味地鼓励,而是要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帮助学生不断地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磨练自身意志,培养自身修养,完善自己,完善其主体人格。不同于小学生,对中学生的激励评价需要讲究技巧方法。
课堂上教师进行口头评价,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而有侧重,既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既要关注知识性目标,又要关注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课前把这篇课文的相关材料发给学生,学生自我备课,课堂自我学习,自我讨论发言,记得课上一个学生深思后发问:“‘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中诗人为什么写鸡和狗,而不写牛和马呢?”这一发问,看似细微的小问题,其实它直通题旨,揭示了隐者的文化内蕴,因而引起了全体学生和老师的注意。生、生与师、生之间展开了热烈的对话,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认为写“鸡鸣、狗吠”更能体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写“牛鸣、马嘶”则表现出一种农家的紧张、繁忙,与陶诗的主题、基调不符。
总之,要把教师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向导。学生在语文课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语文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语文教师妙口生花,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启发性,建构起有活力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而快乐着。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体现,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学习交流的桥梁。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妙口生花,构建和谐的课堂,不仅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课堂的语言包括教学语言、提问语言、评价语言等,下面我就语文课堂语言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规范、形象、有趣、富有激励性。规范是最起码的要求,富有激励性主要是在评价语言上,这里先谈谈教学语言的形象、有趣。
著名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要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就格外的形象和精彩。
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这一课,文章很长,也比较枯燥。其中有这样一段:
“将娩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讲到这时,老师突然问:“为什么生男与生女的奖励不一样?”生答“重男轻女”。老师接着问:“奖励的区别在哪?”生答“一狗一猪”,问“为什么如此不同?”生答“狗比猪好”“狗肉比猪肉好吃”“吃狗肉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见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于是老师高呼:“同学们,努力学习吧,为了考上名牌大学,为了每天都有狗肉吃而努力奋斗!”。
二、课堂提问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而并不是将知识直接送给学生。有时,进行语文复习时,书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则能够很容易找到,而由此引申出来的深意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时就会答非所问。老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打开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尝示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对于提问,教师课前就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弄清问题实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针对重点难点这几个大的方面,着重地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如在教授《祝福》一文,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小说写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文中却以“祝福”为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听后自然会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从开篇的提问中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看后可以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祝福”而展开的,故事情节集中,结构紧密,使主题思想更加的集中,并且能够了解到作者以“祝福”为题的用意。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教师必须记住的一条原则是:所提的问题必须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评价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激励性评价是目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评价语言,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方式。《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有了兴趣与自信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让课堂变得有生机。教师的评价甚至会在学生心中引起波澜,短则影响一节课的情趣,长则影响一生,这就更显得教师用激励性评价语言的必要性。
当然,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对中学生而言,绝不是说一味地鼓励,而是要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帮助学生不断地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磨练自身意志,培养自身修养,完善自己,完善其主体人格。不同于小学生,对中学生的激励评价需要讲究技巧方法。
课堂上教师进行口头评价,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而有侧重,既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既要关注知识性目标,又要关注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课前把这篇课文的相关材料发给学生,学生自我备课,课堂自我学习,自我讨论发言,记得课上一个学生深思后发问:“‘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中诗人为什么写鸡和狗,而不写牛和马呢?”这一发问,看似细微的小问题,其实它直通题旨,揭示了隐者的文化内蕴,因而引起了全体学生和老师的注意。生、生与师、生之间展开了热烈的对话,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认为写“鸡鸣、狗吠”更能体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写“牛鸣、马嘶”则表现出一种农家的紧张、繁忙,与陶诗的主题、基调不符。
总之,要把教师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向导。学生在语文课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语文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语文教师妙口生花,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启发性,建构起有活力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而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