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鸡种、周龄以及饲养方式对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海兰褐、京白939、苏禽青壳蛋鸡、如皋黄鸡等4个鸡种为试验对象,研究39周龄不同鸡种和不同饲养方式下鸡蛋矿物元素含量,比较海兰褐壳蛋鸡产蛋初期(21周龄)、中期(39周龄)和后期(66周龄)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鸡蛋硒含量最低为京白939,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P<0.05);京白939和海兰褐磷含量高于苏禽青壳和如皋黄鸡,差异显著(P<0.05)。不同产蛋阶段鸡蛋锌含量中、后期明显高于初期;硒含量初期明显高于中、后期;钙、磷含量后期最低。除了笼养方式下锰含量极显著高于平养、钙和磷含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低于平养,其他指标2种饲养方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关键词蛋鸡;矿物元素;周龄;饲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S83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174-02
鸡蛋富含钾、钠、镁、铁、钙、磷等矿物元素,鸡蛋矿物元素含量不仅影响商品鸡蛋的食用价值,而且对种蛋孵化性能以及雏禽健康和生长发育均存在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鸡种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1]。鸡蛋营养丰富,价格低廉,是家家户户常备的食品之一,因此测定鸡蛋中微量元素含量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笔者选择海兰褐、京白939、苏禽青壳蛋鸡、如皋黄鸡等4个鸡种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鸡种、不同产蛋阶段以及不同饲养方式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旨在为正确认识鸡蛋营养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蛋鸡养殖者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对照选择海兰褐、京白939、苏禽青壳蛋鸡、如皋黄鸡等4个鸡种为试验对象,留取种蛋,同批孵化,由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鸡群体的构建。随机选择海兰褐、京白939、苏禽青壳蛋鸡、如皋黄鸡等4个鸡种商品代种蛋各600枚,同批孵化,每个品种选择300只母雏在相同环境下育雏育成。16周龄留取苏禽青壳蛋鸡240只,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笼养和舍内平养方式,每组120只,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其中笼养密度为每笼2只,舍内平养方式为密度8~9只/m2。其他3个鸡种各留取180只,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所有试验组饲喂相同饲料,统一饲养管理至开产。
1.2.2不同鸡种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随机选取产蛋中期(39周龄)同一天收集的4个鸡种鸡蛋各30枚(每个重复10枚),取蛋内容物匀浆后测定铜、铁、锰、锌、镁、磷、钙、硒等矿物元素含量,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
1.2.3不同产蛋阶段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分别在产蛋初期(21周龄)、中期(39周龄)和后期(66周龄)随机选取同一天收集的海兰褐壳蛋鸡鸡蛋30枚(每个重复10枚),比较不同产蛋阶段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具体测定指标同“1.2.2”。
1.2.4不同饲养方式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 随机选取产蛋中期(39周龄)笼养与平养方式下同一天收集的苏禽青壳蛋鸡鸡蛋各30枚(每重复10枚),比较不同饲养方式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具体测定指标同“1.2.2”。
1.3测定项目与方法钙、镁、铁、锌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法测定,仪器测定条件见表1;铜、锰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炉法测定,仪器测定条件见表2;硒含量使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磷含量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钙含量采用《GB/T5009.92-2003》[2]的方法进行测定;镁、铁和锰含量采用《GB/T5009.90-2003》[3]的方法进行测定;铜含量采用《GB/T5009.13-2003》[4]的方法进行测定;锌含量采用《GB/T5009.14 -2003》[5]的方法进行测定;硒含量采用《GB/T5009.93- 2003》[6]的方法进行测定;磷含量采用《GB/T 5009.87-2003》[7]的方法进行测定。
2.1不同鸡种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由表3可知,京白939鸡蛋硒含量最低,为0.35 mg/kg,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P<0.05),而苏禽青壳最高(0.42 mg/kg);京白939和海兰褐鸡蛋磷含量高于苏禽青壳和如皋黄鸡,差异显著(P<0.05);各品种之间铜、铁、锌、锰、钙、镁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表2原子吸收石墨炉法仪器的工作条件
2.3不同饲养方式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由表5可知,在笼养方式下,鸡蛋锰含量要极显著高于平养(P<001);钙、磷含量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低于平养;其他指标不同饲养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鸡蛋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矿物元素钙、磷、镁、铁、铜、锰、锌、硒等都是生命发育和维持所必需的矿物元素[8-9]。田向学等[1]试验发现鸡蛋中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存在品种间差异,其中海兰褐商品代蛋鸡鸡蛋铁、锌、硒含量与其他3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该试验结果表明,鸡蛋硒含量最低为京白939,最高为苏禽青壳,差异显著(P<005);磷含量京白939和海兰褐高于苏禽青壳和如皋黄鸡,差异显著(P<0.05),说明不同蛋鸡品种对硒元素和磷元素沉积能力不同,在育种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该试验中铜、铁、锌、锰、钙、镁含量各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矿物元素在多数情况下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品种鸡蛋矿物元素含量基本相当。鸡蛋作为胚胎发育的内环境,其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必须满足胚胎发育的要求,矿物元素作为其所需营养物质的一部分,必须满足这一条件,而同一种类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基本相同,该试验结果可以部分佐证这一观点。
目前,传统饲养方式生产的放养鸡蛋由于品质优、味道好等特点重新受到市场青睐,在欧洲许多国家蛋鸡散养模式显著扩大。研究表明,放养鸡蛋的蛋黄颜色、蛋白粘稠度以及口味等方面明显优于笼养鸡蛋[10-11]。不少养殖户通过高 务输出收入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后续经济来源,因此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对退耕农户家庭收入影响较大。据统计,目前黑龙江省有21.3万农户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受益,平均每户每年得到国家现金补助928元。
2.2为退耕农户营建了绿色银行,预期经济收益可观退耕还林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林权归退耕农户所有的政策,这相当于给退耕农户建立了一个不断增值的绿色银行。按平均每公顷活立木蓄积达75 m3,出材率按70%进行测算,黑龙江省目前已成林的86.3万hm2退耕还林地可出材1.36亿m3,每立方米木材平均售价按600元计算,直接经济效益为815.5亿元。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周晓峰教授等编著的《黑龙江省森林效益的计量、评价及补偿》一文中的测算评价结果,即在黑龙江省森林总效益中,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公益)效益的比值为1∶5.83,则退耕还林的间接效益(即生态和社会效益总和)达到4 754.37亿元[1]。
2.3拓展了就业渠道,增加退耕农户其他收入来源退耕还林的实施,还使农民能够腾出劳力去从事林下多种经营或经商、劳务输出等其他行业,拓展了就业渠道,大幅度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退耕农户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山多、林多、湿地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绿色生态产业。有的围绕绿色山副土特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山野菜、食用菌等绿色食品;有的依托林区林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林蛙、奶牛、黄牛、家禽、蜂等养殖业和野生动物驯养业,多渠道增加收入,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3社会效益
3.1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使广大农民改变了长期传统的耕种习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正在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第二、三产业发展转变,有效地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并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森林旅游、林副产品开发创造条件,为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促进退耕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为了解决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通过组织举办各种上岗培训班,帮助广大退耕农民进城务工,或者筹措资金,引进项目,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帮扶退耕农民搞运输或经商创业,发展壮大产业经济,吸纳大量劳动力,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运输业、服务业以及商业等二、三产业转移,进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据统计,201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1.4万人,比退耕前(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8.6万人多转移2.8万人,增加幅度为32.6%。
3.3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公民素质退耕还林的实施,不仅净化空气和水质,改善了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了生态文明理念,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文明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而且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拉长了产业链,推动了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因此,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工程,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 周晓峰,蒋敏元.黑龙江省森林效益的计量、评价及补偿[J].林业科学,1999(3):97-102.
关键词蛋鸡;矿物元素;周龄;饲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S83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174-02
鸡蛋富含钾、钠、镁、铁、钙、磷等矿物元素,鸡蛋矿物元素含量不仅影响商品鸡蛋的食用价值,而且对种蛋孵化性能以及雏禽健康和生长发育均存在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鸡种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1]。鸡蛋营养丰富,价格低廉,是家家户户常备的食品之一,因此测定鸡蛋中微量元素含量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笔者选择海兰褐、京白939、苏禽青壳蛋鸡、如皋黄鸡等4个鸡种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鸡种、不同产蛋阶段以及不同饲养方式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旨在为正确认识鸡蛋营养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蛋鸡养殖者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对照选择海兰褐、京白939、苏禽青壳蛋鸡、如皋黄鸡等4个鸡种为试验对象,留取种蛋,同批孵化,由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鸡群体的构建。随机选择海兰褐、京白939、苏禽青壳蛋鸡、如皋黄鸡等4个鸡种商品代种蛋各600枚,同批孵化,每个品种选择300只母雏在相同环境下育雏育成。16周龄留取苏禽青壳蛋鸡240只,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笼养和舍内平养方式,每组120只,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其中笼养密度为每笼2只,舍内平养方式为密度8~9只/m2。其他3个鸡种各留取180只,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所有试验组饲喂相同饲料,统一饲养管理至开产。
1.2.2不同鸡种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随机选取产蛋中期(39周龄)同一天收集的4个鸡种鸡蛋各30枚(每个重复10枚),取蛋内容物匀浆后测定铜、铁、锰、锌、镁、磷、钙、硒等矿物元素含量,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
1.2.3不同产蛋阶段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分别在产蛋初期(21周龄)、中期(39周龄)和后期(66周龄)随机选取同一天收集的海兰褐壳蛋鸡鸡蛋30枚(每个重复10枚),比较不同产蛋阶段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具体测定指标同“1.2.2”。
1.2.4不同饲养方式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 随机选取产蛋中期(39周龄)笼养与平养方式下同一天收集的苏禽青壳蛋鸡鸡蛋各30枚(每重复10枚),比较不同饲养方式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具体测定指标同“1.2.2”。
1.3测定项目与方法钙、镁、铁、锌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法测定,仪器测定条件见表1;铜、锰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炉法测定,仪器测定条件见表2;硒含量使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磷含量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钙含量采用《GB/T5009.92-2003》[2]的方法进行测定;镁、铁和锰含量采用《GB/T5009.90-2003》[3]的方法进行测定;铜含量采用《GB/T5009.13-2003》[4]的方法进行测定;锌含量采用《GB/T5009.14 -2003》[5]的方法进行测定;硒含量采用《GB/T5009.93- 2003》[6]的方法进行测定;磷含量采用《GB/T 5009.87-2003》[7]的方法进行测定。
2.1不同鸡种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由表3可知,京白939鸡蛋硒含量最低,为0.35 mg/kg,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P<0.05),而苏禽青壳最高(0.42 mg/kg);京白939和海兰褐鸡蛋磷含量高于苏禽青壳和如皋黄鸡,差异显著(P<0.05);各品种之间铜、铁、锌、锰、钙、镁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表2原子吸收石墨炉法仪器的工作条件
2.3不同饲养方式之间鸡蛋矿物元素含量的比较由表5可知,在笼养方式下,鸡蛋锰含量要极显著高于平养(P<001);钙、磷含量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低于平养;其他指标不同饲养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鸡蛋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矿物元素钙、磷、镁、铁、铜、锰、锌、硒等都是生命发育和维持所必需的矿物元素[8-9]。田向学等[1]试验发现鸡蛋中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存在品种间差异,其中海兰褐商品代蛋鸡鸡蛋铁、锌、硒含量与其他3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该试验结果表明,鸡蛋硒含量最低为京白939,最高为苏禽青壳,差异显著(P<005);磷含量京白939和海兰褐高于苏禽青壳和如皋黄鸡,差异显著(P<0.05),说明不同蛋鸡品种对硒元素和磷元素沉积能力不同,在育种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该试验中铜、铁、锌、锰、钙、镁含量各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矿物元素在多数情况下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品种鸡蛋矿物元素含量基本相当。鸡蛋作为胚胎发育的内环境,其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必须满足胚胎发育的要求,矿物元素作为其所需营养物质的一部分,必须满足这一条件,而同一种类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基本相同,该试验结果可以部分佐证这一观点。
目前,传统饲养方式生产的放养鸡蛋由于品质优、味道好等特点重新受到市场青睐,在欧洲许多国家蛋鸡散养模式显著扩大。研究表明,放养鸡蛋的蛋黄颜色、蛋白粘稠度以及口味等方面明显优于笼养鸡蛋[10-11]。不少养殖户通过高 务输出收入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后续经济来源,因此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对退耕农户家庭收入影响较大。据统计,目前黑龙江省有21.3万农户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受益,平均每户每年得到国家现金补助928元。
2.2为退耕农户营建了绿色银行,预期经济收益可观退耕还林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林权归退耕农户所有的政策,这相当于给退耕农户建立了一个不断增值的绿色银行。按平均每公顷活立木蓄积达75 m3,出材率按70%进行测算,黑龙江省目前已成林的86.3万hm2退耕还林地可出材1.36亿m3,每立方米木材平均售价按600元计算,直接经济效益为815.5亿元。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周晓峰教授等编著的《黑龙江省森林效益的计量、评价及补偿》一文中的测算评价结果,即在黑龙江省森林总效益中,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公益)效益的比值为1∶5.83,则退耕还林的间接效益(即生态和社会效益总和)达到4 754.37亿元[1]。
2.3拓展了就业渠道,增加退耕农户其他收入来源退耕还林的实施,还使农民能够腾出劳力去从事林下多种经营或经商、劳务输出等其他行业,拓展了就业渠道,大幅度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退耕农户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山多、林多、湿地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绿色生态产业。有的围绕绿色山副土特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山野菜、食用菌等绿色食品;有的依托林区林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林蛙、奶牛、黄牛、家禽、蜂等养殖业和野生动物驯养业,多渠道增加收入,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3社会效益
3.1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使广大农民改变了长期传统的耕种习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正在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第二、三产业发展转变,有效地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并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森林旅游、林副产品开发创造条件,为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促进退耕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为了解决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通过组织举办各种上岗培训班,帮助广大退耕农民进城务工,或者筹措资金,引进项目,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帮扶退耕农民搞运输或经商创业,发展壮大产业经济,吸纳大量劳动力,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运输业、服务业以及商业等二、三产业转移,进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据统计,201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11.4万人,比退耕前(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8.6万人多转移2.8万人,增加幅度为32.6%。
3.3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公民素质退耕还林的实施,不仅净化空气和水质,改善了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了生态文明理念,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文明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而且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拉长了产业链,推动了后续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因此,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工程,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 周晓峰,蒋敏元.黑龙江省森林效益的计量、评价及补偿[J].林业科学,1999(3):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