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情感的弹性和刚性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1984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有弹性的又是有刚性的,合理利用学科资源,充分发挥情感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学好化学。在这一过程中也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化学;情感;作用;培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4-0019-03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B
  doi:10319/j.issn.1008-0546.2010.04.008
  
  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被古今中外教育实践充分肯定的。有人认为,教学中的情感成分试卷无法考核又占用知识教学时间,主张要尽量压缩。这就是说情感是有弹性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但是教学中情感的需要和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一定会涉及认知、意志、价值观等,因而,它也是刚性的。怎么对待情感要素因人而异,差别巨大。
  
  一、情感是现代课堂的重要元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由情感而产生的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是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一般说来,能满足需要或符合人的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教学中不可能避免情感的干涉作用。
  1.情感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润滑剂
  心理学基础知识告诉我们: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情感在心理过程中占其一。但在实践中我们对认知过程、意志过程的重视是远远大于情感过程的。有些课枯燥乏味、大量灌输把学生当作无情无感的容器,事倍功半。
  教学不能只重视认知过程。任何意志行动总包含着认知、情感成分,而认知、情感过程也包含着意志成分。知、情、意是统一难分的心理活动,轻视哪个因素都影响教学质量。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丰富性、效能性等品质可以推动或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抓住情感这个环节,可以调控认知和意志环节,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学好化学。
  有的学生不喜欢化学,把化学与污染环境紧密联系,把污染罪责归究于化学工业和化学品。其实这只是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略举几例即可改变看法:如合成材料解决了大量金属、木材、棉花、橡胶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及占地问题;合成药物解决了千百万人健康长寿问题;化肥、农药解决了农作物大量增产和因病死亡问题。没有化学工业或化学品,人类资源将会极度匮乏。而污染的解决还是要靠化学科学发展来解决。这样学生就会重新认识化学,对化学科学产生敬意,积极学习化学。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尝试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情感共鸣的讲授、讨论、实验等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充满自信、积极思考、热情互动情绪下学习,师生双方获得最佳的配合态,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2.情感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情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伴随着理智作用的、持续稳定的、系统化了的高级情感。“高级”是需要的一种分级,高级不等于高尚,但可以修养成高尚。
  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快乐是初级情感,满足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则是高级情感。高级情感一般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具有较高理智性,与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世界观等紧密相连,因而培养的渠道很多,教育的可能性很大。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品德,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这样有利于学习责任感的增强,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再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关系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的两大部分。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它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起来的,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个性中稳定下来的情感特点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因而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也可以培养高级情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内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利用好学科资源会使化学和化学教师显得厚重,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也有较大情感厚度。
  
  二、化学教学中情感的自然生成
  
  情感是有弹性的,又是有刚性的,不自然的增大它是“走题”和“花哨”,人为取消它既不可能,更是“硬伤”。应该让情感顺其自然地生成,教师自然点拨、利用。
  1.知识学习和情感生成是必然的
  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展开而产生和变化的,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也是教学的主要工作,知情并进天经地义。
  (1)教学内容应有良好的品质和形象
  过难或过易、枯燥或花哨的知识都会影响对知识学习的情绪。难点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控制分寸、分散学习、反复呈现。容易的要点明关键处、易错处,增加新鲜感,加快速度、增加容量。枯燥的要具体化、生动化,挖掘内在逻辑美、方法美等。花哨的要抓住要点,稍及其余。总之要使内容难易适当、看(学)起来平易近人。
  如:学习较抽象的离子键、共价键,可由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漂亮现象开始,引发学生快乐的情感,然后从化学反应本质开始讨论成键原因是什么、成键粒子是什么、成键本质是什么、成键元素是什么等问题。而用电子式表示也按原子、离子、化合物的顺序。知识内在的逻辑一步步吸引学生积极探索,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考问方式。收效甚丰、乐在其中。
  (2)教学的组织形式和评价应该是情感化的
  满足学生的需要才产生热情。艺术化“起、承、转、合”,抛出他们关注的问题并处理好,学生必有兴趣。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自我潜能。大胆讨论、发表看法,张扬个性、激发豪情。以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思考热情。教师用“暗含的期待”、恰当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信感,激发学习热情,积极思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会唤醒情感
  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进而制约着教育过程的顺利程度。新课标提出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将对学科执着的精神、热忱和感受“传染”给学生,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年龄特征决定其往往情感支配理智。教师进课堂要精神充足,教学过程展现的知识应该是有生命力、鲜活的。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教师教学应是知识和情感同时输出,教师输出爱才有爱的回报,输出情感才有情感的共鸣。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求与学生“情感共鸣”。切忌,不要硬安和滥用情感。
  (4)学习效果和情感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成绩好是自我实现、被人承认的情感需要,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才会乐学。成绩优秀生要长久保持其学习热情,教育者要帮助他们建立坚强的挫折抵抗墙,正确对待失败。成绩落后生要关怀鼓励,不断提高其基础知识水平,发挥特长优势,有过人处则有自信有学习热情。
  2.生活中有大量生成情感的素材
  联系实际,以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是化学价值的直接体现。学以致用,人会有自我评价的满足感。生活中许多化学问题不仅是学生就是普通人也回避不了,抓住它就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激发起求知的热情。举例如下:
  晚上下班回家发现煤气泄露怎么办?
  食物中使用添加剂好吗?
  豪华装修好吗?怎样预防装修污染?
   “废品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对吗?
  镀锌铁皮为何耐用?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都是坏东西?
  为什么铁桶可以装浓硫酸而不能装稀硫酸?
  有人说自己能使水变油,行吗?
  限排二氧化碳能做到吗?
  以上问题是化学问题,也是科学素养问题、社会问题。从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激发学习热情、讨论热情最好。审视一个现代人的智慧水平、见识、社会责任感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做基础。
  3.活动中能产生真实深刻的情感
  在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是最适合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的特点。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参观企业等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化学实验必须动手、动脑、动情。这里的情是同学合作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情、对科学家的敬佩情。实验的感性滋润,实验成功的惊喜、实验失败的懊恼等也是情感体验。如:钠的性质实验,钠在烧杯中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钠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发出嘶嘶声,不断游动,水变红等现象,每一个现象对应钠的一个性质,可喜、可思、可感叹。有的同学钠块放多了燃烧,甚至溅出,可怕、可警醒。严肃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规律,在活动中感受到,记住了。
  研究性学习本是新课改的题中之意,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第一线,学习怎么找课题,怎么研究,体验科研和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以多种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在环境保护教学中,可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与工业“三废”的关系。在我国部分城市出现酸雨,可组织学生实地测定当地雨水的pH值,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亲眼目睹化学在解决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看似可以随便压缩,但是你“无情”学生也会“无情”,从而造成教学效果差,教育效果也差。教学过程中强化情感作用是我们备课内容之一。可以利用的情感“资源”在理论上无限量地存在于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之中,而不单单来自于教学内容本身,即使是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包含情感因素,也可以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促进教学的效果。
其他文献
分析了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物质制备”教学的现状,介绍了我校在加强“物质制备”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及具体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效果。
摘要:问题探究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师生围绕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就我校在这一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对“问题设计的策略”这部分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及实践中的思考进行了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7-0014-03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7.005    问题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1998年和2008年这十年间两次“物质的量”的教学引入案例的不同剖析了作为教师个人前后教育思想、理念的差异,反映了新教材、新课程的改革,对一线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行为的转变等等。  关键词:学生主体;全面发展;学习方式;教学行为;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6-0014-02中图分
所谓医德,即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调节医务人员和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和医疗卫生单位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标准和规范的总和。它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体系
期刊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9-0005-05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9.0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论、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课堂新模式应运而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必须结合实际,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立足
摘要:21 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我们中学化学教师应该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  生观,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并从备课、上课、实验和第二课堂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从而达到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创造性品质;要求与体会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4-0017-02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B  
1.研制出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通过和上海市电力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容量为650Ah的钠硫储能单体电池.使中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
随着教科研活动中对集体备课要求的日益提高,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的使用与研究已经变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设计好教案学案,如何在教案中更好的设计学生的活动,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避免将学案变成知识点的罗列等等问题非常值得探讨的。笔者结合这几年课改以后的一些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教学案一体化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做一些简单
每当我漫步清风拂面的南湖之畔,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与愉快的市民擦肩而过的时候,每当我步入琳琅满目的商场,在安定的社会秩序中与幸福的市民共享祖国的富饶与繁荣的时候,我便会产
摘要: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发挥情感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和心得。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实例;教学运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8-0013-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