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主要看学生是否善于“说”。学生的“说”,不仅是课堂“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等的重要手段。
一、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说
初中生虽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但由于教师评价的不当,中学生自尊心的日益增强等使不少学生对答错问题存在恐惧心理,唯恐回答不慎,便招来教师的责骂和同学的讥笑。在这种心态下,学生不敢大胆发言,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确定正确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观点,不要对同学回答的不同见解嘲笑和讽刺。有了平等的对待,有了民主的氛围,学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害怕。
其次,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除了及时肯定学生的可取之处外,还可把学生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使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积累知识,让学生有话说
没有一块砖一块砖的堆砌,就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点点滴滴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学生独特的想象和创新。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有话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1、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用心体会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会用心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一颗小草的萌芽,一朵鲜花的盛开,一树红叶的飘落,一片雪花的飞舞,都会让他无比喜悦,产生许多的遐想;父母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句问候,都会让他体会到无限的爱意,指导学生观察这一切、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2、博览群书,学会摘录,稍加点评
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学科,支持学生多读好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养成做摘录的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文章等摘抄下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文章。定期检查他们的摘录,稍作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三、导而有法,让学生善于说
学生敢说了,有话说了,又容易乱说,漫无边际地说。这时,教师的导就起关键作用。正确的导,巧妙的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维训练。
1、导而有向
要做到导而有向,就需要教师认真去钻研教材,围绕文章的主题巧妙地设计问题: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基础性的练习到开放性、探索性练习,层层展开,不要让学生感到突然,不知所云。特别在让学生质疑时,更要让学生明确是针对什么内容来质疑,不要什么问题都提。
2、导要有时
教师的导不能太多,多了学生不易记,也容易养成依赖的心理。只有等学生处于对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时给于的指导,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同时,可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3、导要有度
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常会遇到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除了适时给予点拨外,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将问题的答案全盘托出,要重在方法的指导。如初一学生刚学赏析好诗佳句时,常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可引导他们从修辞、写作方法、表达的情感、阐明的道理、突出的特点等方面去分析,而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评价。
(作者单位:341400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
一、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说
初中生虽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但由于教师评价的不当,中学生自尊心的日益增强等使不少学生对答错问题存在恐惧心理,唯恐回答不慎,便招来教师的责骂和同学的讥笑。在这种心态下,学生不敢大胆发言,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确定正确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观点,不要对同学回答的不同见解嘲笑和讽刺。有了平等的对待,有了民主的氛围,学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害怕。
其次,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除了及时肯定学生的可取之处外,还可把学生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使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积累知识,让学生有话说
没有一块砖一块砖的堆砌,就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点点滴滴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学生独特的想象和创新。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有话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1、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用心体会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会用心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一颗小草的萌芽,一朵鲜花的盛开,一树红叶的飘落,一片雪花的飞舞,都会让他无比喜悦,产生许多的遐想;父母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句问候,都会让他体会到无限的爱意,指导学生观察这一切、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2、博览群书,学会摘录,稍加点评
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学科,支持学生多读好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养成做摘录的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文章等摘抄下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文章。定期检查他们的摘录,稍作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三、导而有法,让学生善于说
学生敢说了,有话说了,又容易乱说,漫无边际地说。这时,教师的导就起关键作用。正确的导,巧妙的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维训练。
1、导而有向
要做到导而有向,就需要教师认真去钻研教材,围绕文章的主题巧妙地设计问题: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基础性的练习到开放性、探索性练习,层层展开,不要让学生感到突然,不知所云。特别在让学生质疑时,更要让学生明确是针对什么内容来质疑,不要什么问题都提。
2、导要有时
教师的导不能太多,多了学生不易记,也容易养成依赖的心理。只有等学生处于对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时给于的指导,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同时,可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3、导要有度
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常会遇到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除了适时给予点拨外,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将问题的答案全盘托出,要重在方法的指导。如初一学生刚学赏析好诗佳句时,常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可引导他们从修辞、写作方法、表达的情感、阐明的道理、突出的特点等方面去分析,而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评价。
(作者单位:341400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