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 2012, capital markets in Hong Kong and the Chinese mainland had a dismal year, with substantially reduced IPO number and amounts. 2013 Greater China capital markets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trends: at Hong Kong capital market the total amount of IPO financing should be higher than that of 2012. But with the tighter regulatory controls, there might not be many new issuances.
2012年香港和大陆资本市场度过了惨淡的一年,IPO数量和金额均大幅减少。根据德勤2012年底发布的资料,2012年香港有62只新股上市,共计募资898亿港元,这是自2009年以来最差的表现,和2011年90家新上市企业和2714亿港元募资额相比分别下降31%和67%。至于A股IPO市场数量与金额亦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2012年共计154只新股上市,较前一年度282只新股下跌45%,募集资金1034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度2825亿元人民币下跌63%。
香港还不是最糟糕的,中国大陆企业在美国上市全面停摆,一整年只有唯品会和欢聚时代两家中概股在美上市成功,融资总额1.53亿美元,比起前一年跌幅高达90%。
香港在2012年上半年全球IPO总额排名全球第六名,甚至落后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交易所,直到年底中国人民保险以33亿美元超大规模IPO发行成功后,才排到全球第四名,位列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东京交易所之后。
香港IPO排名大幅下滑的原因有几个:第一是超大型IPO项目减少。过去几年,每年香港都有好几家中国大型国企上市,2012年却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勉强撑场面;第二是外国企业来港上市热潮不再。2011年有欧美大型精品品牌来港上市,如普拉达(Prada)、新秀丽(Samsonite)等,前十大IPO中好几家是外国公司。但2012年缺乏这类项目,甚至由于香港集资能力较弱,有意来港上市的外国公司,纷纷搁置计划或转赴其它市场,例如高档珠宝商格拉夫钻石(Graff Diamonds)原计划募集10亿美元,后因市况不佳而取消。另外著名的曼联足球队,弃港投新,最后再转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第三是大部分IPO表现欠佳。2011年许多香港IPO上市项目均以发行价格区间下限定价,而且屡屡跌破发行价,零售投资人信心薄弱,追捧新股发行的热潮不再,这些都对后续发行的IPO有实质的不利影响。
由于A股市场疲弱不振,中国证监会2012年第四季起即暂缓新股发行,其结果是IPO累积的案件不断增加,至今已有830件,相当于三四年的发行量,而且每个月还以10~20件的速度不断增加中。有鉴于此,证监会宣布自2013年起取消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的“四五六”硬指标,即净资产规模须逾四亿元人民币,融资规模不低于五千万美元,年净利润不低于六千万元人民币。这个政策是否有助于内地企业赴境外上市,仍有待观察。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以往内地企业大多以“红筹模式”实现在港上市,即把境内资产以换股形式转移至境外注册公司,但是未来可能必须用“H股模式”,还是脱离不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查;第二是过去香港股市已经成为集资额1亿美元以上中大型股IPO的专属舞台,小型IPO即使价格非常低廉,也难获投资人青睐,因此预期内地中小型企业大规模赴香港上市的机率不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重大政策是香港和中国大陆证券监管机构最近不约而同地加强承销商(保荐人)的责任。香港证监会于2012年12月宣布保荐人机构须就招股书内的不实陈述(包括重大遗漏)负上民事及刑事法律责任。在现行法律下,一旦控罪,保荐人机构将面临最高70万港元罚款及监禁三年。2012年福建台商洪良国际的上市账目不实事件更加深香港监管单位的治理决心,洪良保荐人牌照资格不但被吊销,并且被罚4200万港元,乃香港证监会有史以来最重的处罚。
香港收紧IPO审查尺度预期将对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中国证监会计划让更多中小企业前往香港上市之际。内地中小企业一般财务相对较不规范,洪良国际违规事件和证监会的新规定对保荐人将产生重大警惕,对于项目审查更为谨慎,因此今年不可能新增太多中小型上市项目。
中国证监会于2012年年底也公告IPO专项检查特别规定,要求IPO中介机构自我检查,并由大陆证监会负责抽查,检查保荐机构(辅导券商)及会计师事务所尽责履职情况。IPO中介机构若未履行职责,一经发现并查获证实,将依法予以严惩。
一般人士认为,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因为无法宣告暂停新股IPO,于是借财务“打假”来迫使800多家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中止IPO,避免稀释市场资金,我们并不同意这种看法。郭主席上任以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均是针对市场问题所做的根本性改革,绝非依据市场短期走势而随兴起舞。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向是把更多决策权交还给投资者,交还给市场,政府做得越少越好,投资人必须自己负盈亏责任,信息披露就是关键,而且要靠中介机构特别是保荐人来配合推动,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大陆承销制度正在逐渐和欧美惯例接轨中。
根据报道,中国证监会为了纾解A股上市压力,最近还有思考其它方案,包括鼓励企业到地方股权交易平台挂牌,发行企业债,以及海外上市等,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有效的做法。地方股权交易,交易所缺乏流动性,缺乏零售投资人基础,而且规模过小,不成气候。企业债会增加企业的增资成本,而且对投资人而言回报没有特别的吸引力。至于海外上市就更难了,中国企业传统偏好的两个资本市场——美国和新加坡由于企业财务造假问题,已经被当地投资人全面封杀;香港只适合大型股,而且监管法规趋严,亦不利于中小企业上市,剩下的只有台湾市场。台湾两年前推动外国企业上市,即F(Foreign)股,至今已有50家,其中包括中国大陆背景企业,如果企业负责人有外国公民身份,即可视为外国企业,至今已有五家中国大陆企业以此方式成功在台上市。2012年年底,台湾证券主管机关甚至提出“T股”的构想,即允许在中国大陆内地注册的陆资或台资企业未来在台湾上市,类似H股在香港上市的模式,甚至计划配合台湾最近积极争取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脚步,开放T股以人民币作为上市募资币种。这个想法非常创新,唯牵涉层面较广,中国证监会尚未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我们认为2013年大中华资本市场应有以下几大趋势:第一,香港资本市场IPO集资总额会较2012年高,但在监管法规趋严的情况下,不一定会有很多的新发行项目;第二,大陆A股市场转好,IPO应该会逐步升温;第三,台湾资本市场主管机关若能有新突破,IPO数目和规模将会大幅成长;第四,大中华资本市场彼此之间融合的步伐将会加快,企业两地双挂牌的情形会增加;第五,人民币国际化是重要趋势,香港在离岸人民币业务上略有领先,但台湾若能将T股和离岸人民币业务结合,有可能创造离岸人民币IPO的新格局。
2012年香港和大陆资本市场度过了惨淡的一年,IPO数量和金额均大幅减少。根据德勤2012年底发布的资料,2012年香港有62只新股上市,共计募资898亿港元,这是自2009年以来最差的表现,和2011年90家新上市企业和2714亿港元募资额相比分别下降31%和67%。至于A股IPO市场数量与金额亦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2012年共计154只新股上市,较前一年度282只新股下跌45%,募集资金1034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度2825亿元人民币下跌63%。
香港还不是最糟糕的,中国大陆企业在美国上市全面停摆,一整年只有唯品会和欢聚时代两家中概股在美上市成功,融资总额1.53亿美元,比起前一年跌幅高达90%。
香港在2012年上半年全球IPO总额排名全球第六名,甚至落后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交易所,直到年底中国人民保险以33亿美元超大规模IPO发行成功后,才排到全球第四名,位列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东京交易所之后。
香港IPO排名大幅下滑的原因有几个:第一是超大型IPO项目减少。过去几年,每年香港都有好几家中国大型国企上市,2012年却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勉强撑场面;第二是外国企业来港上市热潮不再。2011年有欧美大型精品品牌来港上市,如普拉达(Prada)、新秀丽(Samsonite)等,前十大IPO中好几家是外国公司。但2012年缺乏这类项目,甚至由于香港集资能力较弱,有意来港上市的外国公司,纷纷搁置计划或转赴其它市场,例如高档珠宝商格拉夫钻石(Graff Diamonds)原计划募集10亿美元,后因市况不佳而取消。另外著名的曼联足球队,弃港投新,最后再转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第三是大部分IPO表现欠佳。2011年许多香港IPO上市项目均以发行价格区间下限定价,而且屡屡跌破发行价,零售投资人信心薄弱,追捧新股发行的热潮不再,这些都对后续发行的IPO有实质的不利影响。
由于A股市场疲弱不振,中国证监会2012年第四季起即暂缓新股发行,其结果是IPO累积的案件不断增加,至今已有830件,相当于三四年的发行量,而且每个月还以10~20件的速度不断增加中。有鉴于此,证监会宣布自2013年起取消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的“四五六”硬指标,即净资产规模须逾四亿元人民币,融资规模不低于五千万美元,年净利润不低于六千万元人民币。这个政策是否有助于内地企业赴境外上市,仍有待观察。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以往内地企业大多以“红筹模式”实现在港上市,即把境内资产以换股形式转移至境外注册公司,但是未来可能必须用“H股模式”,还是脱离不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查;第二是过去香港股市已经成为集资额1亿美元以上中大型股IPO的专属舞台,小型IPO即使价格非常低廉,也难获投资人青睐,因此预期内地中小型企业大规模赴香港上市的机率不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重大政策是香港和中国大陆证券监管机构最近不约而同地加强承销商(保荐人)的责任。香港证监会于2012年12月宣布保荐人机构须就招股书内的不实陈述(包括重大遗漏)负上民事及刑事法律责任。在现行法律下,一旦控罪,保荐人机构将面临最高70万港元罚款及监禁三年。2012年福建台商洪良国际的上市账目不实事件更加深香港监管单位的治理决心,洪良保荐人牌照资格不但被吊销,并且被罚4200万港元,乃香港证监会有史以来最重的处罚。
香港收紧IPO审查尺度预期将对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中国证监会计划让更多中小企业前往香港上市之际。内地中小企业一般财务相对较不规范,洪良国际违规事件和证监会的新规定对保荐人将产生重大警惕,对于项目审查更为谨慎,因此今年不可能新增太多中小型上市项目。
中国证监会于2012年年底也公告IPO专项检查特别规定,要求IPO中介机构自我检查,并由大陆证监会负责抽查,检查保荐机构(辅导券商)及会计师事务所尽责履职情况。IPO中介机构若未履行职责,一经发现并查获证实,将依法予以严惩。
一般人士认为,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因为无法宣告暂停新股IPO,于是借财务“打假”来迫使800多家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中止IPO,避免稀释市场资金,我们并不同意这种看法。郭主席上任以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均是针对市场问题所做的根本性改革,绝非依据市场短期走势而随兴起舞。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向是把更多决策权交还给投资者,交还给市场,政府做得越少越好,投资人必须自己负盈亏责任,信息披露就是关键,而且要靠中介机构特别是保荐人来配合推动,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大陆承销制度正在逐渐和欧美惯例接轨中。
根据报道,中国证监会为了纾解A股上市压力,最近还有思考其它方案,包括鼓励企业到地方股权交易平台挂牌,发行企业债,以及海外上市等,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有效的做法。地方股权交易,交易所缺乏流动性,缺乏零售投资人基础,而且规模过小,不成气候。企业债会增加企业的增资成本,而且对投资人而言回报没有特别的吸引力。至于海外上市就更难了,中国企业传统偏好的两个资本市场——美国和新加坡由于企业财务造假问题,已经被当地投资人全面封杀;香港只适合大型股,而且监管法规趋严,亦不利于中小企业上市,剩下的只有台湾市场。台湾两年前推动外国企业上市,即F(Foreign)股,至今已有50家,其中包括中国大陆背景企业,如果企业负责人有外国公民身份,即可视为外国企业,至今已有五家中国大陆企业以此方式成功在台上市。2012年年底,台湾证券主管机关甚至提出“T股”的构想,即允许在中国大陆内地注册的陆资或台资企业未来在台湾上市,类似H股在香港上市的模式,甚至计划配合台湾最近积极争取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脚步,开放T股以人民币作为上市募资币种。这个想法非常创新,唯牵涉层面较广,中国证监会尚未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我们认为2013年大中华资本市场应有以下几大趋势:第一,香港资本市场IPO集资总额会较2012年高,但在监管法规趋严的情况下,不一定会有很多的新发行项目;第二,大陆A股市场转好,IPO应该会逐步升温;第三,台湾资本市场主管机关若能有新突破,IPO数目和规模将会大幅成长;第四,大中华资本市场彼此之间融合的步伐将会加快,企业两地双挂牌的情形会增加;第五,人民币国际化是重要趋势,香港在离岸人民币业务上略有领先,但台湾若能将T股和离岸人民币业务结合,有可能创造离岸人民币IPO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