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h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学地理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中学阶段开始培養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借助问卷调查,分析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87-03
  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概述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定义
  生态文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一种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辩证统一性的生态世界观,是人类认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的基本思想和态度,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它具有整体化、绿色化、协调化、法治化等特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整体化的特点,即要加固生态系统的薄弱环节,提高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建成一个稳定且能够持续平衡的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绿色化的特点,即绿色生态文明观。绿色化发展追求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平衡五大目标,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略方针。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协调化的特点,指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上的协调。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只有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法治化的特点,明确在法律框架下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定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规则和底线,并建成能够通过支持、监督和执法等形式维护法律权威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对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和惩戒。
  (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丰富含义的概念,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它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导,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推动我国绿色环保工程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2.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关系密切,当前我国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无法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进行发展,人与自然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观,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中学地理教师应背负起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责任。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结合实际数据,分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践行程度,此外还有学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地区差异性,据此探讨通过中学地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途径与方法。
  (二)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为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现状,笔者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民族中学、江苏省泗阳桃州中学、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等学校的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由18道题组成的调查问卷,问题形式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最后有一道开放题。问卷主要涉及填写问卷的学生的学段年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了解程度、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在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情况和在学校里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等相关问题。这份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共分三个维度,分别是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态度和生态文明行为。其中涉及生态文明知识的题量是 4道,即从第1题到第 4题;而涉及生态文明态度的题量是8道,包括7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简答题;其余是涉及生态文明行为的题目。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途径进行问卷发放,发放至7个群共248人,微信填写人数107人,QQ填写人数141人,共回收248份问卷,有效问卷数占发放问卷总数的100%。采用Excel、SPSSAU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回收问卷中的信息进行录入和统计。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教师在教学生态文明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并且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力有待提高。
  1.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
  虽然现阶段不少中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一些了解,但是由于知识来源渠道有限等原因,对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掌握还有所欠缺。如图1所示:在回答“你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什么”时,有大约1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38.19%的学生表示自己听说过但不理解。另外,在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有45.63%的学生回答错误,有14.8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仅有39.48%的学生回答正确。通过对相关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情况令人担忧。   2.教师教学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不够多元化
  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地理教学内容大多数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關,全球变暖、人口容量等问题一直是地理课程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觉得教师教学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不够多元化。例如,对于“地理课上教师讲授生态文明知识的方式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有63.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新颖,6.4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和陈旧。对于“你一般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生态文明知识(多选)”这一问题,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是通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更多的学生表示是通过网络媒体。
  3.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力有待提高
  家庭、学校是学生的日常活动场所,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也主要发生在这些场所中。然而,如图2,在回答“学校多久组织一次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课程活动”时,有30.42%的学生表示一个月一次,有37.54%的学生表示一个学期一次,还有32.04%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有此类课程。这说明在很多学校,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课程设置不足。在回答“你会不会积极参加保护生态的活动”时,大约72.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参加。在回答“如果初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哪种方式最有效”时,有62.8%的学生认为组织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和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最有效。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此外,有92.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责任关心环境问题,有70%的学生表示面对生态环境正在被人类活动破坏的问题感到担忧。但只有31%的学生表示自己每次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带购物袋,只有36.9%的学生表示自己看到浪费水资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会立即制止,只有40.6%的学生表示自己会用专门的器具处理废旧电池。只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想法,而没有实际行动是远远不够的。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相关的教学内容
  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生态文明教育息息相关,然而,初中和高中地理教材中并没有“生态文明观”的概念,这是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认知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相关问题链,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二)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养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1.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重视传授知识、实现认知目标,还应当重视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追求认知目标与非认知目标的共同实现。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重视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多边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积极性,这对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供更富有表现力的技术支撑。地理教师要考虑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
  教师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之外,也要加强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建设,例如在校园内学生经常能看到的地方(如教室、食堂、楼道的墙壁等),利用板报、标语或是宣传栏,充分营造校园生态文明文化氛围,并通过广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生态环境现状,再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奠定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
  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仅仅靠理论知识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首先,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纪念日的由来和意义,提升学生对保护生态文明的认知,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
  其次,学校可以举办以国内外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题的各类竞赛,如作文、朗诵、板报、演讲、摄影等方面的竞赛。各类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普及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让学生了解相关热点新闻,并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夏令营、社会实践等活动,做好严密的高度可行的准备计划和实施计划,带领学生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亲身感受,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集体力量的强大,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文明意识。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其他观念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涵[J].党政干部参考,2018(3):52.
  [2]  伍春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意义[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10):14-17.
  [3]  林爽,邓福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有效途径[J]. 高教学刊,2019(7):163-165.
  [4]  韩梅.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  李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策略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6]  方丽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决策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实现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基于杜威教育思想和相关教育理论,考虑到低收入地区在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以及学生家庭收入普遍较低承担不起研学旅行和实践基地学习的较高费用的实际情况,低收入地区中学可开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低收入地区;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
有关“隐圆”的问题是近年考试中常考的内容,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所谓“隐圆”通常体现的是“四点共圆”的问题.在解决若干点相对位置的问题中找出隐含条件,发现“隐圆”,有助于打开思路、找到破题点.
文章以2018—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地理试题(必做题)为研究对象,利用综合难度模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三套试题在背景材料、认知水平及推理水平方面难度有较大差异,而在设问方式和知识含量方面难度相当,并基于此对我国高考地理试题命制和教师教学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因式分解;立方和;多项式[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9-0012-02[ 參 考 文 献 ][1] 李尚志.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 黄桂坚)
[摘 要]有效教学理论表明:基于学生经验,方能精准施教。在物理学习开始前对一定数量的初一学生进行基于网络问卷的经验前测,分析初中生物理学习的经验起点,掌握学生经验的诸多特点,可为一线物理教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为教师选择原型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优化探究,提供有效参考和调查依据。[关键词]学生经验;经验前测;问卷分析;初中物理[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
[摘 要]文章结合例题,分析圆中的多解问题,以幫助学生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解题的多解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圆;多解;初中数学;对称性[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9-0031-02圆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图形,其中圆中的多解问题,是学生最容易忽略与出错的地方,
文章以《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学生的疑惑,借助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适度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科核心素养.
以开放性试题为切入点对高考历史试题趋势进行研究已经成为部分教师重要的课题研究内容.开放性试题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与否、历史思维灵活与否、分析问题角度多元化与否的最好载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文章围绕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对解题技巧进行了探究,以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诊断反馈、巩固深化新知、思维训练等功能.文章以新编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历史”习题为研究对象,对4版教材的习题数量、类型、呈现方式、特征、难易程度进行量化研究.研究发现,中图版教材习题开放性及难度水平较低,湘教版教材习题设置注重梯度性和拓展性,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习题在深度和开放性水平上需进一步提高.
[摘 要]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新课改背景,提出“精导法”。“精”就是精讲,“导”就是思维导图,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是“精导法”。精讲就是对梳理出的教材重点、难点、考点部分加以解释、分析。思维导图是将各层级的主题有序地表达出来,将各个支点相连形成一个好的记忆链。  [关键词]精讲;思维导图;课堂;高效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