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而有味,浑然天成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angs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的汪曾祺,从小受诗书字画熏陶,其作品有百年历史,有五味三餐,循着中国人的记忆,深植现实的烟火尘埃,唤醒一代人沉睡的灵魂。他的散文独树一帜,颇具古典文学遗风,淡而有味,浑然天成,畅谈食事住行,引领美文潮流,把人间描绘得如同风俗画,涵盖世间百态,传承着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元素。
  《人间知味》是汪曾祺的一部散文集,以生动自然的笔触,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从四方美食谈到生活,一蔬一菜,盈溢乡愁;一草一木,尽是文化。无论春华秋实,鱼虫鸟兽,还是闹市见闻,乡间怀旧,都流动着中国古典韵律和民族特色。他的笔下,噙着中国菜的香,赏着山川江湖的美,在熟悉的乡土中,让人在岁月里随遇而安,在生活中自得其乐。
  《人间知味》包括了食之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给人心的体验。读这部散文集,可读到不同侧面的汪曾祺。无论是美食,还是一草一木,都深入人心,极具现场感。生活在他的笔下清淡而有滋味,接地气,生活化,烟火盈荡。通过书中的文字,我们看到一个活脱脱随性恬淡的老人,一个明明白白的老人,很闲适地活着,吃吃东西,养花种草,看书绘画,逛逛古迹,还有什么样的生活比这样的闲散更為美妙?
  他对吃的描绘精妙细微。比如他描绘山西人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又如他写广东人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嘢!”再如他描写贵州人吃腥: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折耳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但那女演员吃得忘乎所以。还有吃苦、吃辣、吃臭的,口味之杂,不一而足。
  在汪曾祺看来,中国人在吃这一事情上都颇为精致讲究,就连日常用的食盐也要分个三六九等,什么“桃花盐”“水晶盐”都要讲究个“吴盐胜雪”。他呢,偏不去钻研那些玉盘珍馐,偏要用妙笔盛上一盘盘家常小菜,满满道的是烟火气息,却让你读得是有滋有味,恨不得边读边撸起袖子下厨,按照书上的单子炒上两盘。他的语言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别有一种韵味。
  他的美文便是人们生活的日历。从人们的口味出发,娓娓道出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以贴近人心的亲切笔调,把人从沉郁贫乏的时光中解放出来,发现日常生活的有趣。例如,萝卜、豆腐、鱼肉……都成了让人兴奋的美味,美好生活的音符,入口还能入心,稍着闲笔,就令人不禁想要像他一样,淡然感慨:“活着真好呀!”在《萝卜》一文中,单单一个萝卜,却能写出一个蔚为壮观的大场面。北京的心里美、张家口的白萝卜,江南的萝卜炖汤、四川的萝卜炖牛肉、高邮的腌萝卜干、小酱萝卜、泡萝卜,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四秋萝卜……足以撑起一个盛大的萝卜宴。《葵·薤》一文中他说:“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而“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兼容并包之德,见仁见智之心,跃然纸上。
  有人评价说,他的文字是最有中国味道的文字,将中国人的记忆和心灵,与文化传统相连。让经历世俗波澜的人们,品尝种种人生滋味之后,在最平常的一饭一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沈从文认为他:“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金庸说他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张兆和则称:“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其他文献
对爱美的“小姐姐”们来说,夏天必须做足防晒功课。然而,6月26日,郑州东开往安阳东的高铁上,一位女乘客在列車卫生间使用香味扑鼻的防晒喷雾时,产生大量“烟雾颗粒”,触发烟感探头报警系统后,列车急停延误3分钟,后续列车也陆续受影响晚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时髦女士喷点香味扑鼻的防晒喷雾,以使自己更具魅力,属情理之中,无可非议。但“真理多走一步就变成谬误”,倘若喷太多太浓,香气逼人,就可能适得其反,
期刊
俄罗斯世界杯,世界各地的球迷为了看球,表现得够疯狂的。  耄耋的我,球瘾也不弱。所有比赛一场都没拉下,且都是通宵达旦地看。老伴警告我:“你就不怕劳累过度兴奋过头,引发心梗脑梗吗?”我无言以对,可我心里想的是,老命诚可贵,看球价更高。  问天下,瘾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瘾,《汉语大詞典》释义:嗜好,癖好。我体会,当某种嗜好或癖好到了不能自已的时候,就是“上瘾”了。瘾,会自我强化,使得“瘾头”越来
期刊
作为一部官方正史,纯粹的文人在《资治通鉴》一书中是被忽略的。像李白这样的号称“诗仙”的大诗人,虽然是后世家喻户晓的人物,这部历史巨著对他也是只字未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能够有两篇文章被《资治通鉴》摘录,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柳宗元虽然官当得不算大,但因为参与过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所以在《资治通鉴》中也有亮相的机会。《资治通鉴》特别提及“宗元善为文”,并录下《梓人传
期刊
有二则报道曾分别刊登于《新华每日电讯》和《解放日报》上,似值得引起一议。一则是,据新华社杭州消息,2014年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会上,有一位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钱都埋在地底下,老百姓看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呢!”另一则报道说,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上帝粒子”发现者之一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在访问华东师大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忽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只为发展
期刊
鲁迅从中国人的精神病灶中剥离出一个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使人们有种对镜自视的感觉,仿佛一下子看到了自己。其实,精神胜利法不是到了鲁迅的时代才横空出世,其历史和渊源要早得多。  中国乃文物旧邦,纸上记载之翔实与地下出土之丰厚,互为印证古老文明的源远流长,即王国维所说的“二重证据法”。明证史实,有文字史料,有考古发现,却独独少了地上之文物,岂不怪哉?对此,历史学家是有苦衷的。  历朝开国皇帝登基后,第一
期刊
每到中秋时节,一轮明月从东方夜幕冉冉升起,唐诗宋词中咏月的佳句便自然吟出。伴随“明月几时有”的追问,多少哲思和想像就会涌向心头,古人启迪着今人,今人思念著古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诗人的月光之问而尤为深远,不同时代的追问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触及了当代人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着以祭月或赏月为载体的月亮文化,中秋节亦可称之为月亮节。中国古文化称日为太阳,称月为太阴。月亮由升而落,复又落而升起;由缺而
期刊
2018俄罗斯足球世界杯上,由著名球员梅西领衔的阿根廷队,被只有33万人口的冰岛队1比1逼平,爆出冷门。于是,網上传出“冰岛队没职业球员,教练是牙医,守门员是导演,队里有厨子、工人……”  后来,专业人士澄清了事实———冰岛队都是签职业合同的职业球员。其中,34岁的门将哈尔多松,多年前确实主业是导演,副业是踢球,但现在的身份就是职业球员。  在欧洲一些国家,的确有兼职球员,“西乙B联赛”中的洛尔卡
期刊
“盖棺论定”,指人一生功过是非,要等盖上棺材盖才能结论。然而,人一生的是非功过,真能“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历史上,有人能,有人不能,有人不用。况且,论定尺度在民心,未必要等到“盖棺”。  一般而言,国人笃信“死去元知万事空”,对来世和天堂并不当真,在意的是“赢得生前身后名”。也正是在“生前”和“身后”的态度上,见证人的“伟大”与“渺小”。可以说,对“生前”的选择,涉及的是“价值观”,选择什么
期刊
参加过许多场面盛大的婚礼,有一个程序总是千篇一律,概莫能外。主持人问:无论将来是贫穷或者富贵,发达或者困窘,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会不离不弃,始終如一的爱着他(她)吗?回答也是千篇一律:我会!———会与不会,那是必须拭目以待的。  但前几天参加一个婚礼,进行到这个程序,主持人问这个问题时,男主人公的回答,让我吓了一跳,也让全场嘉宾为之愕然。他没有立即给出回答,稍作思考,然后说:这是我们俩共同的理想
期刊
《无端欢喜》系诗人、作家余秀华的首部散文集,它的出版,标志着余秀华的文艺创作开始迈向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学高地。  全书由四十多篇意味隽永的散文构成。有对世事的书写,有对婚姻的反思,有对事业的展望,同时说道着生活的无奈,感慨着命运的多舛。在饱蘸着对苦难人生独特的理解中,在冷峻、俏皮的文字外表之下,也彰显了作家思想上的机敏和成熟。虽然艰辛的生活给余秀华带来了诸多不幸,但她并没有过多沉湎于往事的追怀中,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