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与英语教学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语言.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提出了在学英语时如何加强文化的学习以及文化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源于文化,并且与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作树,把文化比作森林,如果只顾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那等于见树不见林,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外语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有文化内含的某些词语、宗教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对文化知识内容的导入作一定的取舍。
  1.英汉之间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长期不断地使用中词汇的意义会发生变化,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产生特定的联想意义,这部分意义是词的附加或隐含的意义,也可称为文化内涵。 在不同的语言中词的内涵也会有不同。 然而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双语词典中却少有反映,能查阅到的只是词的概念意义。虽然英汉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这是双语词典的编纂基础,但“对应”并不等于对等,即表达的理性概念相同,往往因文化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进行词语文化内涵的研究,对我们使用词汇是很有必要的。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对词汇的解释不能只停留在词面的意义,应充分注意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也应充分注意自已的文化。字面上的意思对应,文化内涵却不同或相反。在英语中,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在“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例如说一个人像dragon,这并不是一句好话。因此在使用时需十分注意。注意这种文化差异,才能理解“亚洲四小龙”的英译为“four tigers”在英语中猫头鹰的形象与在汉语中的形象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在汉族广大地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由于它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厉,因此人们把它的叫声与死人相联系,说猫头鹰叫孝。在英语中owl表示智慧的鸟,成语as wise as an owl是一例。如果说某人owlish往往是形容他聪明,严肃。由于在希腊雅典有大量的猫头鹰,因此,它成了雅典的标志。如果说to send owls to Athens,意思是多此一举。
  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避免“望文生义”,既要弄清词汇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字面意义,又要掌握附加在词汇之上的文化信息,不然会闹出笑话,甚至产生人们常说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英语中的adult 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一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译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国家,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样一个委婉词更应运而生。当中国人向外商推销国产“白象牌”电池时,在广告中大肆宣扬“white elephant”的性能,却不知white elephant在西方背景下有笨拙或没有用的东西的涵义。当中国人看到Red Brick时,也许不会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是“二流大学”,“非名牌大学”了解英国文化的人都知道,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用古色古香的石块建筑,而牛津、剑桥以外的地方大学,多为红砖砌成,所以Red Brick便成为“二流大学”“非名牌大学”的代名词。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岁三友的松常用来象征人的品格高洁正直坚贞而与它们相对应的英语pine,bamboo,plum,blossom只是一些普通的植物名称,并不能使英美人引起类似的联想,也没有上面所说的内涵意义。
  颜色词除了表示具体实际的色彩外,还会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在英国,white往往表示“纯真,崇高,吉祥或幸福之意”。A white day 译为“吉日”或“喜庆的日子”比“白色的日子”更能体现该词的文化内涵意义。同样,把“喜庆的日子”翻译成英语也只是用一个颜色词来代换To be green-eyed 译成“眼红或嫉妒”。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但这样译不如不开心的星期一意思明了。“不开心的星期一”意思明了。英语的Blue Room不能译成“蓝色房间”它的文化内涵是指总统在白宫会见至亲至友的房间,应译成“内客厅”习惯译“蓝厅”。又如英国到处有tea-shop这可不是卖茶叶的茶叶商店,而是供应茶点、牛奶、咖啡和简单晚餐的地方应译为“小吃店”。由此可见,词汇文化内涵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情况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效果。在英语学习中,有意地注意词汇字面的文化内涵对于克服理解障碍是很有帮助的.
  2.中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不同
  “尊老爱幼,为人谦逊”一直是我们遵循的古训。可是外国人可不理这一套。因为在西方人的心目中“老”是一个不好的字眼,意味着衰老了,不能被社会所用。如果你碰到一位外国老人,你考虑到尊老爱幼给他让座,而他很可能会面带怒色对你说:“Don’t worry about me, I don’t think I’m old.”我们知道,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长幼观念家族观念要比西方社会强,这也体现在语言上。如“sister”一词,英语里不分姐妹,都是用“sister”表示,而汉语里长幼观念十分分明,大一点的叫“姐姐”,年龄小一点的叫“妹妹”如果用英语来明确表示,姐姐译作“elder sister”妹妹译作“younger sister”。“brother”在英语中既表示哥哥,弟弟,也表示表哥,表弟,堂哥,堂弟。舅舅,叔叔和姨父都用“uncle”来称呼。同样,“aunt”指婶婶,舅母或姑姑。可见,英汉两种语言在称谓上的差异,在很在程度上是由于汉语文化中长幼观念深、家族观念比英语民族强等文化因素决定的。
  3.英汉之间喻体形象的代换
  英汉语言中含有大量以动物为比喻形象的短语.例如: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等。这些短语以鲜明生动的动物形象贴切地说明了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在英汉民族心目中这些动物也对应着相同的形象。但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运用比喻的习惯不同,有时比喻中的同一个形象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在理解时不能千篇一律照搬原文的比喻形象。例如:在英语民族心目中兔子是胆小如鼠,而在汉语民族心目中是敏捷机警的形象。
  4.英汉民族间社交往来的差异
  在称呼语上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Miss(未婚)或Mrs(已婚)。在汉语中,习惯加上某些特定的头衔,如“王主任”、“林書纪”、“张经理”、“胡老师”等称呼。而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医生、教士、博士、法官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某些称呼在汉语文化中被认为是热情得体的,而在英语文化中却是唐突无礼的。反之亦然。在英美国家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不愿接受“Grandma”(老奶奶)的尊称。因为人们都忌讳“老”。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地回答:哪里,哪里。当这种赞美受到拒绝时,英美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判断错误。因此,在教学当中,应教会学生在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二、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
  
  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教学,培养学生对所学英语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是当今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归纳对比中西文化差异
  教学法家拉多和瑞费恩强调外语教学中要作不同的文化对比。由此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在外语教学中是多么重要。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差异。如文化的不同也表现在隐私权(privacy)上的差异。一般来讲,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强调个人隐私,如英美人被问及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体重等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时,他们很生气,认为他们的隐私权被侵犯。根据英美人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而中国人为表示关心与友好,要询问对方的一些隐私状况。
  2.结合教材,适时导入
  目前中学没有专门开设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但教材中涉及到大量的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和内容,与提高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相关。教师要结合教材,适时地渗透文化教学。
  例如“A Freedom Fighter”这一篇课文讲述了美国黑人争取自由的历史。教师对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这两位领袖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行介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并在班上进行交流,让学生领会到为争取自由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
  3.重视业余学习,把课内外的学习相结合
  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要从文学作品,英语剧本中了解英美文化,还要从电影、电视、连环漫画、报刊杂志等中学习英美文化知识,了解语言文化。
  因此,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同时要学习那种语言的民族文化。有时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一些误解比语法错误更令人难堪,更容易形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不能被孤立开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得以保存下来。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心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中中西文化背景知识来拓宽视野,提高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瑞清《 英语学科研究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P471 P472
  [2]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P456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P9 P175
  [4]吕瑞昌《 汉英翻譯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5]《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P1499 P1624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福建莆田)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目标。笔者在多年的地理课堂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做法,请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教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和资源,只有熟练驾御地理教材,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探究地理教材的科学性  学习的过程,重在探究和发现
期刊
[摘要]“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大众化阶段既是高等教育的必经阶段,也是连接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过渡阶段,研究该阶段对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主要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私有化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模式。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国有化模式。本文从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大众
期刊
教学设计:王久英 教学评析:段洪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约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引进质数、合数两个概念。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分解质因数和秋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意义,初步掌握判断
期刊
[摘要]中专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厌学现象已相当普遍,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研究,逐步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厌学现状的教学策略。即深入学生实际,找准厌学的原因。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存在思想症结,求知欲望不强;不良行为干扰,学习秩序混乱;惰性严重,贪图安逸享乐;针对上述状况,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优化教学方法上。即注重基础差异,
期刊
[摘要]处于十几岁的青少年,不仅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也学会了模仿和参与。这个时候,他们进入了叛逆期,开始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逆反情绪,让家长和老师总会感觉到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无奈之情。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如何让大人与孩子的心紧紧相贴……  [关键词]叛逆 反抗 心理    新学期开始了,学生们陆陆续续返回了校园,他们从一种放松的状态又跨入了学习的紧张气氛中,重新回到了校园里,不仅要进入学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成为教学的一大热点,小组合作学习在推进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作用。而许多老师只盲目追求课堂热闹气氛,流于形式,存在误导和偏差,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低。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必须进一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通过平时课堂教学观察发
期刊
[摘要]学生流失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农村职校,学生流失现象更加严重。本文分析了农村中职校学生流失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职校 学生流失 原因 对策    在当前中国职教大发展的形势下,却出现了职校生特别是农村职校生流失相当严重的尴尬局面。是何原因造成的呢,如何加强对策,确保学生招得来,留得住?则成了职业教育工作者时常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中职校流失
期刊
[摘要]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即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学校德育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感染力,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本文分析了“三生教育”在德育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并对推进学校德育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三生教育 学校德育    一、“三生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作
期刊
[摘要]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和地图关系密切。地图可以说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各种地理知识大多都要地图来说明。学生读懂了地图,掌握了地图,就会获得正确的地理概念、原理,获得科学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和读图能力,这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  [摘要]重视地图学习 分清地图类型 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用图能力    地图是以图例、符号等记录和专递地理信息
期刊
[摘要]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全过程、全身心地参与,既要互动——师生双向的交流,又要感动——身临其境的体验;既要知人论世——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又要涵咏咀嚼——品味揣摩后的顿悟和灵感。从而知识更丰富,技巧更熟练,情感受熏陶,精神受洗礼。   [关键词]诗歌教学 《蜀相》 知人论世 涵咏咀嚼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蜀相》是中职《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二首诗歌,第六单元是全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