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国际化写作的初现分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山淡影》与《浮世画家》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两部早期作品,其小说背景都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使用独特的叙述手法讲述了战后一些日本人的生存状况。对于这两部作品,人们多以精神创伤的角度为切入点,并结合石黑一雄的个人经历来研究分析他的作品。这两部作品不仅仅如有些研究者所表述的反映“表现历史的创伤”,作为石黑一雄的早期作品,它们也显示出作家对个人写作風格的一种探索。正如石黑一雄所说:“我意识到那是寄托我童年时代的唯一地方,而我再也不能返回那个特别的日本……它是回忆、思索和想象的混合体,随着时间它渐渐流逝。我感觉我必须在它完全消失之前把它写下来。”
  对于石黑一雄来说,个人身份对他早期的小说创作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尽管石黑一雄一直反对外界将他归结为离散作家或者移民作家,强调自己更多地关注国际性问题,否认自己的归属问题,但是就其早期的这两部作品而言,其中不乏对日本族裔的关注和呈现日本文化的影子。所以,《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既有作家个人身份的一种烙印,又表现出作家渴望摆脱身份限制、追逐一种更加宏远的叙述风格。细读文本,人们可以发现,石黑一雄的早期作品《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都受到作家移民身份的影响,映射出其个人身份。本文旨在探讨石黑一雄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如何不局限于自己的身份特征,实现自己追求的国际化写作。
  一、叙述上的文化空间多元性
  石黑一雄的作品《远山淡影》描写的是一位日本女性悦子移民英国生活的故事。作者通过以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把悦子与景子母女化成佐知子和万里子母女,描述了她们的艰苦生活。叙事空间出现了三个地方:悦子现在的居住地英国、悦子曾经的故乡战后被美军占领的长崎和佐知子向往的美国。值得注意的是,悦子个人悲伤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是女儿景子的自杀,虽然石黑一雄在作品中没有直接描写景子的死因,但是人们从悦子的回忆中和景子在英国的生活状态就可以推测出来。
  景子对自己的移民身份是难以适应的。景子在移民英国后,家庭生活状况很少被人注意,这个移民后重新组建的家庭有悦子和一位英国丈夫,以及悦子和英国丈夫所生的女儿妮基。小说中不止一次暗示景子和这个家庭难以融合,景子的身份十分尴尬。同样,和景子具有相同移民身份的悦子,她虽然带着景子移民到英国,但是在融入新生活方面也存在问题,悦子和公公(悦子英国丈夫的父亲)难以相容。移民身份让悦子和景子在融入新生活方面都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种障碍体现了东西方异质文化的差异和移民族裔在突破文化差异上的艰难。石黑一雄的作品《远山淡影》就表现了这种多元的文化空间上,个人身份难以实现跨越,移民在新的国家难以找到文化归属感。
  另一部亦与日本相关的小说《浮世画家》,描写一个老画家回顾、审视自己一生,涉及战前与战后的日本、极端民族化、军国主义思想等问题。作品集中展现了以小野增二、节子和仙子、一郎为代表的祖孙三代人。小野增二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经历了动荡年代的画家,也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日本艺术家形象,崇尚武士道精神。与典型的受战前和战时日本思想文化影响的小野增二不同的是作品多次出现并被着重刻画的一郎,一郎可以说是战后深刻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这个生机勃勃的孩童形象体现了新一代日本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这部作品主要通过主人公小野增二的回忆来展现二战前后日本民族对于战争的态度,小野增二和其身边的一群普通民众在战后如何开启新生活,这种叙述空间正是石黑一雄个人身份在其早期创作中的一种呈现。
  通过这两部作品不难看出,早期石黑一雄对战后日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十分关切的,在《浮世画家》的扉页,石黑一雄写道“献给我的父母”,这也是和其个人身份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石黑一雄是一位移民作家,如研究者所说,他是亚裔作家中少数不以移民背景或文化差异作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者,但是其作品叙述还是存在明显的文化空间多元性。
  二、客观中立的记忆式书写
  英国批评家布莱德·布雷认为,石黑一雄的小说大多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但是表现方式都是十分含蓄和间接的,石黑一雄擅长以特定时刻为背景,并以普通人为视角来叙述作品。《远山淡影》中的大部分回忆发生在战后的长崎,《浮世画家》叙述的时间设定在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日本,二者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历史,但这些重大事件带来的阴影和创痛是通过主人公的叙述侧面表现出来的。而这些普通人的个人创伤,恰好折射了其民族的创伤历史。石黑一雄的小说在社会变革中表现出集体与个人记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他更加关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对个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历史时期本身,这种回忆式和个人化的关注,非常中立地表达了石黑一雄对待重大历史事件的态度。
  在《远山淡影》中,石黑一雄十分冷静,跳脱出大的历史语境,关注悦子作为一个普通女人如何在战后寻求自己新的生活希望。而在《浮世画家》中,石黑一雄又通过小野增二展现战后日本民族对待二战历史态度的转变,人物角色的塑造并没有自己主观的批评或谴责。所以,石黑一雄对待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并非探讨其价值或站在某一政治立场予以评价,相反的是,更加客观地关注其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在对待重大历史事件时,石黑一雄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以那些亲身经历过重要历史事件的人的经历、感受作为挖掘的蓝本,以个人的记忆这一独特视角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却没有表达自身对历史的一家之言。相反,作家更加超前地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与立场上,跳脱个人身份的限制,更具人文关怀地表现对个人生命的尊重。
  这种借助个人回忆塑造故事的手法原本应该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但是在石黑一雄的作品中,这种书写方式表现出一种含蓄和间接的效果。这种含蓄和间接恰好是石黑一雄个人身份独特之处的强烈体现。他五岁离开日本前往英国,这种来自日本却不属于日本的身份刚好使他能够跳脱出历史的语境,保持一种清晰、独立的旁观者视角,并且客观稳定地展现在早期的作品之中。
  三、彰显国际化的主题
  石黑一雄具有独特的个人身份,其早期作品不仅关注战后日本民族的命运,还关注整个人类命运。有记者曾向他提问:“您的若干部小说结尾具有淡淡的救赎色彩,尽管其中的人物还极度脆弱和伤感。您选择这样结束你的故事有什么原因吗?”石黑一雄回答道:“人生短暂,若一步走错则可能全盘皆输:这一认识是令人辛酸的。然而,那些犯下的错误可以让后代有所收获,这一点至少能让人从中感到安慰。这是那样一种辛酸,那样一种情感,受挫却依然寻找理由让自己感受某种乐观因素,这就是我小说的结尾一贯的基调。作为作家,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在真正的绝境中挖掘希望的能力既非常悲怆又相当崇高。我是说,人们在困境中寻求勇气是何等的令人惊奇。”
  石黑一雄的两部早期作品表现出对战后日本重建的希盼,描写这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艰难生存下来的普通人竭力重建自我、从创伤中走出。这两部作品中的人在悔恨、内疚的心理重压下竭力寻求尊严,体现出极大的勇气。这种历史事件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或人物对世界的感受才是他国际化创作的重点,石黑一雄总是在最后给予作品中的人和读者希望。他通过人物的情感剧变来试图表现人物在生存绝境中的不懈努力,这种理想主义的书写是超越种族和国家界限的,使得所有读者都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作家能够表现出一种超越某一民族身份限制的主题思想,使其作品带给所有人以归属、认同、共鸣。虽然这两部作品的取材、叙述空间都和其身份相关,但是这种客观中立的记忆式书写和主题情感的普遍性折射出一种人文主义的理性关怀,已开始体现出作家作品的国际性。
  笔者认为,《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通过文本叙述表现出文化空间的多元性并采用客观中立的记忆式书写方式,折射出石黑一雄早年创作的个人身份特征,同时也开始显露石黑一雄国际化写作的个人追求。
  (中国传媒大学)
其他文献
惯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对个体生存困境进行表现的现实主义电影,在当前的中国却不被制片人看好。想在票房市场分一杯羹,现实主义电影显得颇为吃力,往往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而在去年,一部《我不是药神》却在票房市场中突围成功,口碑一边倒,豆瓣则给出了9.0的高分,年度票房约为31亿,成为少有的“较好也叫座”的佳作。本文将从叙事因素的类型化方面对该影片的市场优势予以分析。  类型混搭往往能够产生令人惊
期刊
元代中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便是其中一位。贯云石,畏兀儿(今维吾尔族)人,自幼接受汉文化,能诗文、通音律、善书法,自成一家,尤以散曲最为著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汉文化接受情况,意在从文化层面追溯西域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  贯云石,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又名小云石海涯,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家、散曲作家。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的他,是元朝开国大将阿里海涯之孙
期刊
在灿如星海的民族传统曲目中,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举世公认的二胡名曲,甚至可以作为我国二胡乐器的代表作。在这首曲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音乐的挚爱,悠长曲折的音符好似涓涓细流一样沁人心脾。它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流派是我国江南风情的集中体现,这种风格的音乐娓娓道来,十分适合抒发个人情感,整个曲子中的五段演奏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生命和命运,让人听后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一、阿炳与《二泉映
期刊
《逍遥游》飘逸潇洒,作为《庄子》的开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说是庄子美学和哲学的纲领。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战国时期和当今社会的思想肯定有所出入。但是,庄子那种超然脱物的境界和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也有同样的地方。逍遥、自由以及小大之辨的精粹,人们仍需发展,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得更彻底,不要走弯路。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其核心思想是道。在美学方面,庄子认为最大的美存在于自然界,任何人工的美
期刊
作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无疑为宋代二程之后发扬洛学传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对闵学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时对佛学的精粹之处进行了吸收,又对佛学不合理之处做出了批判,还探讨了儒学和佛学有哪些一致性,用以发展儒学。杨时是坚定的儒学继承者和发展者。  杨时作为程颐、程颢二兄弟洛学文化的嫡系继承者,对于理学在北宋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杨时也是佛理研究的大家,但杨时之所以学习佛
期刊
《声入人心》作为一档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它用新的视角使高雅音乐映入大众眼帘,并为大众青睐,它的突破与成功对高雅艺术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节目中经典与流行的融合、美声与通俗的碰撞,这一崭新的审美体验和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形式使得高雅音乐更趋大众化,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人们对高雅音乐的新认知。  湖南卫视制作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于2018年11月正式播出,节目共12期,廖昌永、尚雯婕
期刊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认为,“人类对红色的偏爱,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张扬和追求”。红色既象征生命的能量、蓬勃和骚动,也象征血的悲壮、伤痛和死亡,但不管是活力还是血腥,都会让人激动、振奋。在中国,红是流行色,是中国人最崇尚的颜色,寓意平安、丰收、尊贵、和谐、浪漫、热烈、浓厚、团圆和发达等,被雅称为“中国红”。  “中国红”是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本文以色彩对比为切入点,以性别理论为工具,对主打“中国红”
期刊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技巧,它常常表现于叙事过程中,是作者刻意铺设的对未来可能或者将要出现的事情的暗示和对读者的提示,它常常表现为很随意,却蕴含着十分重要的信息。将这种写作手法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常常能够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纵观外国的一些文学大师,大都是应用这一写作技巧的高手。研究分析他们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伏笔手法应用于文学作品创作的作用  美国短
期刊
以《“新伤痕时代”及其文化应对》为宣言,杨庆祥郑重为这个时代赋予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名字——“新伤痕时代”。“新伤痕时代”直指改革开放后急速发展的这四十年,这四十年中国经历了前途迷惘的困顿、断尾求生式的改革、贫富两极的资源分配和被正当化的不平衡。与之前不同的是,“新伤痕时代”下的人们生活在汩汩流血的伤痕中却不自知,相对于以往具体的、有形的、刻骨的伤痕——如战争或暴力带来的伤痛和死亡而言,这种新时代下的
期刊
青年导演毕赣近几年声名大噪,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诗意气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电影的叙事和表达的边界,让更多青年导演懂得了电影该如何去表现和表达,也更进一步让观众在其作品中领略不同的电影魅力。本文试图从毕赣电影作品的文本关系、影像时空和音乐等方面探讨毕赣电影美学的建构。  在提及当代青年导演之时,毕赣是无法忽略的一位。他目前有两部作品问世,分别为《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其作品无论是文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