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岷:金融业须鼓励理性创新,关注风险控制
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
从中国人民银行来到银监会之后,廖岷的工作一直就很忙,这与他担任了众多职务不无干系: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银监会新闻发言人、银监会团委书记……但正是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他开始审视中国的一些金融问题。“有一次我到乡镇调研,发现农民群众连一些最基本的存贷款知识都不懂,这说明我们金融环境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廖岷认为,中国当前对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值得再度反思
鼓励理性创新,关注风险控制。创新具有两面性,它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银监会对待金融创新的态度是支持创新,但始终关注创新带来的风险,包括如何对待风险,如何规避风险,以及由谁来承担风险。通过制定创新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对创新产品的风险具有足够的认识,其或有成本的高低具有可以信赖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将这些信息进行了适当的披露,使潜在投资者了解潜在的风险,让市场纪律发挥作用。
应当重视原则导向监管理念的精神。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这意味着金融监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我们要牢记,金融监管的最终政策目的是支持和培育良好的市场纪律,应当积极创造市场纪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把监管的着力点放在培育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市场监督约束机制上,将风险监管与市场纪律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原则导向监管的运用还需要一些外部条件,如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环境。与规则导向监管理念不同,原则监管意味着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面对的不完全是清晰明确的法规条文,需要根据现实中的情形做出灵活审慎的职业判断,这对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原则导向监管对高素质人员的需求不仅针对监管者,还包括被监管者。
周道许: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机遇
全国青联委员。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
大学毕业之后,周道许曾先后在商业部综合计划司、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办公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财务会计部工作,这为他积累了足够多的金融理论财富。而在沂蒙革命老区的挂职锻炼则让他对基层的工作有了充分的认识。很多专家认为,周道许是一个有理论、也有实践的经济学家。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位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表示,“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走势和对我国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特别警惕全盘否定市场经济、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潮。”他并不因全球金融危机而过分悲观,在他看来,国民要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看到中国的机遇,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国今后三十年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周道许认为,未来金融改革应该关注五点。
第一,把握好金融改革发展方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本质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基础环境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金融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可以提高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而形成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在我国的金融改革发展中,必须把握好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理顺金融市场中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使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合理引导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现代金融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的过度衍生化,金融交易的链条不断延伸,风险容易在交易环节中放大和积累。如果监管不能及时跟上,有可能会酿成系统性风险,危及经济金融稳定。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采取稳妥、有序和渐进的方式,逐步放开金融创新领域,使金融创新与经济金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与金融机构的发育程度相适应,与监管机制的完善程度相适应。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协调,提高金融监管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第三,推动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努力在国际金融秩序调整中有所作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全球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日益提升。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高度关注当前国际经济关系变化和世界金融格局调整带来的深远影响。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制定和实施金融强国战略,促使国内金融机构苦练内功,提升我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抓住这次世界经济金融秩序调整的难得机遇,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积极推动国际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多边合作,促进形成对我国有利的国际金融秩序,拓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手段和渠道,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第四,建立系统的经济金融监测指标体系,为宏观调控提供有力支持。建立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判断金融危机的走势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科学、前瞻地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预测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变化,为我国制定对外政策赢得主动,有利于发现可能蕴藏的重要危险和重大机遇,做到趋利避害,为我国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第五,加强对重要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决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影响日益增强,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影响全球经济金融的重大问题,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陈雨露:现代农村金融应该支持“三农”建设
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2008年,陈雨露的金融团队获得了国家级“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的称号,这是全国唯一一个金融学方面的国家级团队。与此同时,他在金融领域的声望日渐提高,很多金融人士和财经媒体都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媒体在报道他时,大都以“金融学家”来称呼他。
由于小时候随父亲生活在农村,陈雨露对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有着特殊的关注。他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的不少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贷款难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改变,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内在动力和制约机制也没有建立。”在他看来,农村金融有其特殊性,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也需要因地制宜。
“客观地说,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确实不具备比较优势。”在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之后,陈雨露认为在农村发展金融不能完全仰仗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网点偏少,也没有足够人力资源来解决信息问题。而农村金融机构,无论从网点还是人力资源,都已经基本适应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环境,对贷款户也更为了解,信息获得相对充分。但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需要多个渠道,而非靠农村本身,商业银行也并非在农村金融方面毫无作为,商业银行可以直接支持农村地区龙头企业,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长期同业拆借力度,对‘三农’形成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制度最重要的任务是有效配置农村地区资金,兼顾公平与有效。首先,通过信贷渠道支持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商业银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户。其次,保险机构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险体制。再次,实现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对接,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最后,制定、落实相关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只要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并力争使这些政策实现与惠农政策对接。
建设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一方面是完善的金融机构,而另一方面是生产经营良好的农村企业和农户。两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但这不是单纯靠金融业可以完成的任务。在农村金融业内,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设计与农村经济相匹配的信贷产品,提供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