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仅要有清晰的认识,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下功夫,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应该是我们每位任课教师的目标。
一、明确目标方向,让“教”变得扎实轻松。
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小学教学中的位置是重要的,也是特殊的。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在农村学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大都是由语数老师兼任的。与语文或是数学学科对比之下,该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相对较弱,这就制约了教学时对于学科特点的把握、对于教材重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学生,努力克服诸多“不专业”,尝试着让教变得扎实、变得轻松。
1.把握知识重点。
怎样让自己轻松地准确地把握教材、教得扎实呢?首先,我会根据全册教材内容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寻找到每一课教学的重点。只有把握了重点,教学时才不会被“面面俱到”所累,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落实目标。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2课《从世界看中国》,本课共分“中国在哪里”、“哇,这里太美了”、“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三个板块,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不同角度去了解中国:一是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可以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概况;二是从中国内部了解区域差异,了解自然环境的丰富多样;三是从中国看周边邻国,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祖国。教学中,只要把握了这三个“角度”,就自然呈现了教学的侧重点,选择正确的角度切入教学就不在时难事了。
再如第5课《地球在“发低烧”》,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涉及到地理、气候、能源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知识重点是要求学生知道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意识到地球继续变暖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继而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引导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好地反思他们不当的生活行为。把握了重点,教学思路也更明晰了。
2.突出情感教育。
怎样让教学深入人心、体现出较为高效的育人效果呢?我们在教学中就一定要关注到情意目标的教学,突出情感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前,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内容,设定相应的贴切的情意目标,教学中加以有效实施。
再如《从世界看中国》这一课,教学中需要重视熏陶与培养的就是爱国主义情感。透过这一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并能进一步树立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信心。教学中要将“我爱祖国”的观念贯穿始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线,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开发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关注祖国未来等。
我在教学第6课《天有不测风云》时,也突出了情感教育。因为每位学生都对“5.12”汶川地震以及今年的玉树地震相当了解。虽然就教材内容看,学生有可能对自然灾害的发生缺乏亲身的体验,但通过各种渠道,对其他地方发生的自然灾害的了解应该还是比较深切的。所以我在教学这一课,就借助了图片、新闻等,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带去的巨大痛苦,学生的爱心、同情心也在学习中被激发。教学最后,我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应当主动向灾区人民施以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了解各种救助、捐款等活动,学生对“天灾无情人有情”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与此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民族的团结互助精神得以锤炼、升华,全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也更强更高了。教学这一课时,就地取材,虽有脱离文本之嫌,但超越文本所能给予学生的启示,也是一种大胆而有效的尝试。
3.注重知行转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理,更应当导行,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就必不可缺了。
比如第6课《天有不测风云》,教学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的第二步,也就是在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上,着重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能力。为了更好的指导行为,我还根据当地实际,选择了最可能遇见的几种自然灾害,比如台风、洪水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以备防患于未然。这有助于学生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积极地开展自护与互助,将灾害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4课《网络连接你我他》也是必须注重实际指导的教学。网络是热门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接触较多的可能为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内容,对其他一些方面的内容缺乏关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关注到了多方面的网络现象与状态,这不仅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看清了网络的全貌、认识到了网络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我也让学生知道网络是柄“双刃剑”,引导学生理解家长不放心自己上网的心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学会自我保护,在思想上筑起“防火墙”,重视网络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沉迷于网络,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避免掉进网络陷进等。
教学中,把握知识重点、突出情感教育、关注知行转化,这让学习更趋生活化,教师的教自然也就变得轻松了。
二、倡导自主探究,让“学”更加有趣有效。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1.丰富学习渠道。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应当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第3课《我们互通有无》的教学重点是促进学生对中外贸易交流的关注。然而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经济活动关注的程度不高,兴趣也不大。因此课前准备就需要做得更加充分一些,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调查等方式,了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学生可以上网查询了解,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积累资料,也可以直接询问家长。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包括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包括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引导学生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根据他们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自主学习。学生在探究摸索中同样能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并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益处多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拓展学习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我们还可以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也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的学习渠道,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作为一名不专业的兼课任教者,只要努力探寻,一定不难找到有效教学的方法,这条“捷径”能让我们教得轻松,更让学生学有进步。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仅要有清晰的认识,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下功夫,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应该是我们每位任课教师的目标。
一、明确目标方向,让“教”变得扎实轻松。
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小学教学中的位置是重要的,也是特殊的。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在农村学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大都是由语数老师兼任的。与语文或是数学学科对比之下,该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相对较弱,这就制约了教学时对于学科特点的把握、对于教材重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学生,努力克服诸多“不专业”,尝试着让教变得扎实、变得轻松。
1.把握知识重点。
怎样让自己轻松地准确地把握教材、教得扎实呢?首先,我会根据全册教材内容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寻找到每一课教学的重点。只有把握了重点,教学时才不会被“面面俱到”所累,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落实目标。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2课《从世界看中国》,本课共分“中国在哪里”、“哇,这里太美了”、“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三个板块,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不同角度去了解中国:一是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可以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概况;二是从中国内部了解区域差异,了解自然环境的丰富多样;三是从中国看周边邻国,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祖国。教学中,只要把握了这三个“角度”,就自然呈现了教学的侧重点,选择正确的角度切入教学就不在时难事了。
再如第5课《地球在“发低烧”》,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涉及到地理、气候、能源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知识重点是要求学生知道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意识到地球继续变暖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继而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引导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好地反思他们不当的生活行为。把握了重点,教学思路也更明晰了。
2.突出情感教育。
怎样让教学深入人心、体现出较为高效的育人效果呢?我们在教学中就一定要关注到情意目标的教学,突出情感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前,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内容,设定相应的贴切的情意目标,教学中加以有效实施。
再如《从世界看中国》这一课,教学中需要重视熏陶与培养的就是爱国主义情感。透过这一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并能进一步树立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信心。教学中要将“我爱祖国”的观念贯穿始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线,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开发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关注祖国未来等。
我在教学第6课《天有不测风云》时,也突出了情感教育。因为每位学生都对“5.12”汶川地震以及今年的玉树地震相当了解。虽然就教材内容看,学生有可能对自然灾害的发生缺乏亲身的体验,但通过各种渠道,对其他地方发生的自然灾害的了解应该还是比较深切的。所以我在教学这一课,就借助了图片、新闻等,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带去的巨大痛苦,学生的爱心、同情心也在学习中被激发。教学最后,我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应当主动向灾区人民施以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了解各种救助、捐款等活动,学生对“天灾无情人有情”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与此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民族的团结互助精神得以锤炼、升华,全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也更强更高了。教学这一课时,就地取材,虽有脱离文本之嫌,但超越文本所能给予学生的启示,也是一种大胆而有效的尝试。
3.注重知行转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理,更应当导行,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就必不可缺了。
比如第6课《天有不测风云》,教学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的第二步,也就是在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上,着重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能力。为了更好的指导行为,我还根据当地实际,选择了最可能遇见的几种自然灾害,比如台风、洪水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以备防患于未然。这有助于学生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积极地开展自护与互助,将灾害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4课《网络连接你我他》也是必须注重实际指导的教学。网络是热门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接触较多的可能为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内容,对其他一些方面的内容缺乏关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关注到了多方面的网络现象与状态,这不仅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看清了网络的全貌、认识到了网络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我也让学生知道网络是柄“双刃剑”,引导学生理解家长不放心自己上网的心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学会自我保护,在思想上筑起“防火墙”,重视网络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沉迷于网络,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避免掉进网络陷进等。
教学中,把握知识重点、突出情感教育、关注知行转化,这让学习更趋生活化,教师的教自然也就变得轻松了。
二、倡导自主探究,让“学”更加有趣有效。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1.丰富学习渠道。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应当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第3课《我们互通有无》的教学重点是促进学生对中外贸易交流的关注。然而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经济活动关注的程度不高,兴趣也不大。因此课前准备就需要做得更加充分一些,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调查等方式,了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学生可以上网查询了解,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积累资料,也可以直接询问家长。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包括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包括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引导学生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根据他们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自主学习。学生在探究摸索中同样能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并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益处多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拓展学习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我们还可以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也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的学习渠道,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作为一名不专业的兼课任教者,只要努力探寻,一定不难找到有效教学的方法,这条“捷径”能让我们教得轻松,更让学生学有进步。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