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园林绿化设计,需要立足于当地水资源的特点,采用有效的节水措施,设计者应该根据城市当地的水资源现状以及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节约利用水资源,使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设计更加合理。本文笔者从园林绿化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问题以及园林绿化设计中有效的节水措施两方面对园林绿化设计中的节水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
前言:
为了满足、园林绿化设计对水资源的要求,提高城市园林设计的质量,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環境,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园林绿化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 园林绿化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问题
当前,园林绿化设计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园林绿化设计中水景设计不合理、植物运用不合理、灌溉设计不合理和雨水利用不合理4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1水景设计不合理
水景设计不合理是园林绿化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在园林绿化设计中,人工水景一般都独立于城市天然水系,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维持,利用后多直接排于下水道,而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补充到城市水系。而且水景设计中水渠底部和两岸大多采用硬质铺装,致使水生植物难以生长,水质保持难度增加,为保持景观必须经常换水,水资源消耗大。
1.2植物运用不合理
植物运用不合理也是当前园林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运用不合理,加大了城市园林的用水量。在实际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为了追求景观的造型和外部的美观,一味的使用奇花异草,加大了园林绿化设计的投入,喜湿类植被与耐旱型植物在外部形态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对这些植物景观进行养护和管理,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使用水量增加。具体说来,在园林绿化植物的设计中,很多设计者不搞研究调查,不顾当地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盲目模仿,不仅导致园林景观观赏效果降低,降低了绿地的生态效益,还加大了城市园林的用水量,这都是由于植物运用不合理造成的。
1.3灌溉设计不合理
灌溉设计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林绿化节水功能的发挥。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大多采用人工持水管进行灌溉的方式,鉴于资金原因,很少采用现代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乃至地下滴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在市区道路绿地的绝大部分路段,均为水车浇灌,浇灌时水分流失多达20%—30%,以上都是没有合理的发展和利用水资源的表现。
1.4雨水利用不合理
雨水利用不合理也是园林绿地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瓶颈。大多园林绿地在进行地形设计时,很少考虑到对天然水的利用,雨水降到地面,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排入下水道,白白损失了大量的雨水资源。加之有些园林设计对雨水利用的设计多直接排于下水道,使得天然水利用不合理,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是补充到城市水系,这样雨水资源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优化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势在必行。
2 园林绿化设计中有效的节水措施
为开展节水型园林绿化设计,针对上述园林绿化设计中出现的用水不合理问题,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规划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植物配置美学设计
植物配置美学设计是优化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关键。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合理的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是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植物规划设计时,我们应遵循3个原则:因地制宜,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大量运用耐旱植物,耐寒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优化园林植物配置,努力提倡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以达到植物配置美学设计的目的。
2.2合理配置植物,实现景观的优化组合
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也是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材料是园林绿化设计的主要材料,也是园林绿化设计的基础,因此可以从植物方面着手进行节水设计,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方式和配置方式。要选择恰当的乡土树种。乡土树种由于长期广泛的存在于当地的植被中,对当地的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符合当地生态系统的要求。园林绿化设计就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会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合适的地点选择合适的树种,乡土树种就是园林绿化设计最为理想的选择,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水资源,还为后期植被的养护和管理提供了便利。要合理优化配置树种。在园林的绿化设计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美感效果,需要涉及到多种树种,如乔木、灌木以及草本等,这就需要对这些树种进行合理的配置与组合。例如,从需水量方面分析,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远远小于草坪,并且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因此可以利用乔木和灌木进行绿化设计,实现复层群落结构,真正的起到节水的效果。
2.3加强对先进灌溉技术的应用,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科学进行灌溉设计也是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有力举措。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对植被进行优化组合,可以从根源上节约水资源,同时对灌溉技术进行改进,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不同的灌溉方式是影响园林绿化设计节水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了节约水资源,需要采用节水型灌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喷灌
喷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技术,在一定设备的作用下,使水在受到压力以后喷到空中,在园林绿化节水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不仅喷洒均匀,给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而且可以实现喷灌的自动化,有效地控制了喷量,避免了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该项节水技术在绿篱的灌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灌溉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了水资源。
2.3.2滴灌
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使水流成滴状进人土壤,并根据管网和灌水器的布设位置分为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最为显著的优势是实现了节水和节能,对园林绿化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高大乔灌木的灌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3.3地下滴灌
这是一种微灌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水技术,主要是借助埋毛管上的灌水器把水或水肥的混合液缓慢流出渗入到作物根区土壤中,再借助毛细管作用或重力作用将水分扩散到根系层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一种灌水方法。地下滴灌技术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较小,这样就有效地保持了作物根层的环境,时刻保持其通透疏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
2.4采用抗旱保水技术
主要是使用抗旱剂、保水剂,是一种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不溶于水,具有“保水、集水、节水”三大功能,它能够吸收大于自身体积十倍以至数百倍的水分,将其储存起来,然后随着周围环境的干燥而缓慢释放,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水分。
2.5注意对雨水的利用
雨水的利用也是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有效途径。在对园林绿地设计节水措施的过程中,由于园林绿地通常植被丰富,地面吸收能力强,地面径流小,应注意对雨水的利用,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园林设计在做地形设计时,可在坡度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作一些局部起伏,在雨水排除的过程中,就会汇集到地势较低的地方,这就为植物生长保存了部分可利用的雨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树木和植被的用水,达到节水的目的。
3 结语
总之,园林绿化设计中的节水措施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园林绿化节水设计的过程中,应深入研究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规划思路,立足于植物配置美学设计,合理选择植物种类、科学进行灌溉设计注意对雨水的利用,不断探索园林绿化设计中节水措施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开拓节水型园林绿化设计的发展,促进园林绿化设计达到节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铁山.浅谈节水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
[2]朱英连.节水型园林绿化灌溉设计的几点措施[J].中国建设信息,2009(16).
【关键词】 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
前言:
为了满足、园林绿化设计对水资源的要求,提高城市园林设计的质量,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環境,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园林绿化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 园林绿化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问题
当前,园林绿化设计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园林绿化设计中水景设计不合理、植物运用不合理、灌溉设计不合理和雨水利用不合理4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1水景设计不合理
水景设计不合理是园林绿化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在园林绿化设计中,人工水景一般都独立于城市天然水系,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维持,利用后多直接排于下水道,而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补充到城市水系。而且水景设计中水渠底部和两岸大多采用硬质铺装,致使水生植物难以生长,水质保持难度增加,为保持景观必须经常换水,水资源消耗大。
1.2植物运用不合理
植物运用不合理也是当前园林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运用不合理,加大了城市园林的用水量。在实际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为了追求景观的造型和外部的美观,一味的使用奇花异草,加大了园林绿化设计的投入,喜湿类植被与耐旱型植物在外部形态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对这些植物景观进行养护和管理,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使用水量增加。具体说来,在园林绿化植物的设计中,很多设计者不搞研究调查,不顾当地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盲目模仿,不仅导致园林景观观赏效果降低,降低了绿地的生态效益,还加大了城市园林的用水量,这都是由于植物运用不合理造成的。
1.3灌溉设计不合理
灌溉设计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林绿化节水功能的发挥。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大多采用人工持水管进行灌溉的方式,鉴于资金原因,很少采用现代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乃至地下滴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在市区道路绿地的绝大部分路段,均为水车浇灌,浇灌时水分流失多达20%—30%,以上都是没有合理的发展和利用水资源的表现。
1.4雨水利用不合理
雨水利用不合理也是园林绿地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瓶颈。大多园林绿地在进行地形设计时,很少考虑到对天然水的利用,雨水降到地面,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排入下水道,白白损失了大量的雨水资源。加之有些园林设计对雨水利用的设计多直接排于下水道,使得天然水利用不合理,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是补充到城市水系,这样雨水资源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优化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势在必行。
2 园林绿化设计中有效的节水措施
为开展节水型园林绿化设计,针对上述园林绿化设计中出现的用水不合理问题,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规划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植物配置美学设计
植物配置美学设计是优化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关键。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合理的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是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植物规划设计时,我们应遵循3个原则:因地制宜,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大量运用耐旱植物,耐寒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优化园林植物配置,努力提倡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以达到植物配置美学设计的目的。
2.2合理配置植物,实现景观的优化组合
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也是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材料是园林绿化设计的主要材料,也是园林绿化设计的基础,因此可以从植物方面着手进行节水设计,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方式和配置方式。要选择恰当的乡土树种。乡土树种由于长期广泛的存在于当地的植被中,对当地的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符合当地生态系统的要求。园林绿化设计就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会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合适的地点选择合适的树种,乡土树种就是园林绿化设计最为理想的选择,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水资源,还为后期植被的养护和管理提供了便利。要合理优化配置树种。在园林的绿化设计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美感效果,需要涉及到多种树种,如乔木、灌木以及草本等,这就需要对这些树种进行合理的配置与组合。例如,从需水量方面分析,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远远小于草坪,并且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因此可以利用乔木和灌木进行绿化设计,实现复层群落结构,真正的起到节水的效果。
2.3加强对先进灌溉技术的应用,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科学进行灌溉设计也是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有力举措。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对植被进行优化组合,可以从根源上节约水资源,同时对灌溉技术进行改进,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不同的灌溉方式是影响园林绿化设计节水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了节约水资源,需要采用节水型灌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喷灌
喷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技术,在一定设备的作用下,使水在受到压力以后喷到空中,在园林绿化节水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不仅喷洒均匀,给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而且可以实现喷灌的自动化,有效地控制了喷量,避免了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该项节水技术在绿篱的灌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灌溉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了水资源。
2.3.2滴灌
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使水流成滴状进人土壤,并根据管网和灌水器的布设位置分为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最为显著的优势是实现了节水和节能,对园林绿化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高大乔灌木的灌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3.3地下滴灌
这是一种微灌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水技术,主要是借助埋毛管上的灌水器把水或水肥的混合液缓慢流出渗入到作物根区土壤中,再借助毛细管作用或重力作用将水分扩散到根系层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一种灌水方法。地下滴灌技术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较小,这样就有效地保持了作物根层的环境,时刻保持其通透疏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
2.4采用抗旱保水技术
主要是使用抗旱剂、保水剂,是一种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不溶于水,具有“保水、集水、节水”三大功能,它能够吸收大于自身体积十倍以至数百倍的水分,将其储存起来,然后随着周围环境的干燥而缓慢释放,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水分。
2.5注意对雨水的利用
雨水的利用也是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有效途径。在对园林绿地设计节水措施的过程中,由于园林绿地通常植被丰富,地面吸收能力强,地面径流小,应注意对雨水的利用,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园林设计在做地形设计时,可在坡度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作一些局部起伏,在雨水排除的过程中,就会汇集到地势较低的地方,这就为植物生长保存了部分可利用的雨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树木和植被的用水,达到节水的目的。
3 结语
总之,园林绿化设计中的节水措施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园林绿化节水设计的过程中,应深入研究园林绿化设计节水措施的规划思路,立足于植物配置美学设计,合理选择植物种类、科学进行灌溉设计注意对雨水的利用,不断探索园林绿化设计中节水措施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开拓节水型园林绿化设计的发展,促进园林绿化设计达到节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铁山.浅谈节水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
[2]朱英连.节水型园林绿化灌溉设计的几点措施[J].中国建设信息,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