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和智慧火花的学科。我们评价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看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看过程、方法的指导,更要看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那么,教师应如何注重语文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呢?下面我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点燃情感的火花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还有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往往使学习的主体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教学过程需要情感,丰富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教师应用他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力求每堂课都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记得高一新生刚进门,第一堂起始课,我只给他们读了一篇题为《小巷深处》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位瞎眼英姨抱回被遗弃的“我”的故事。小时候,“我”在瞎眼养母温暖的怀抱中长大。而“我”却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想摆脱瞎眼养母的“阴影”。高中三年不回家,也不让养母来看,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身世。最后当“我”了解养母每个月为了送营养品、土特产、生活费都央人把她送上汽车又摸到老乡家的真情时,“我”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刺痛。我的朗读已经感染了学生,他们说自己的灵魂也受到了强烈的刺痛,深切地感受到了天下可怜的父母心。我就告诉学生,我们千万别忘了中国的“儿不嫌丑母”这句古语,千万别忘了生你养你的故乡,千万别荒废了这高中三年的黄金时间。这些似乎与语文课无关,但这是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起点。起点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使他们懂得自己肩上的责任。
二、教材——搭建情感的桥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其中蕴涵着人类的美好感情,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最好方式,特别是利用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情感世界。
如在《祝福》一文中,分析到“祥林嫂”那临死时的眼睛,那饱含灾难性的无助的悲伤眼神时,我就将所有的对悲惨女性流下的眼泪汇成几句脱口而出:“她本也是孩子的母亲,她多么需要温暖呀!竹篮是空空的,衣衫是薄薄的,祥林嫂要饭到你家门前时,亲爱的同学,你会给她披上一件棉衣吗?你会端上一杯热乎乎的开水递给她吗?你会亲自去搀扶她一把吗?”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讲到柔石母亲的眷眷的心时,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也激起了我们对敌人的切齿痛恨。于是课堂上就说:“人性之美莫过于母性,母亲是我们温和的晴空。儿时,母亲就是夏天的扇子,梦醒时分,母亲的微笑就像春风吹拂,长大了,母亲却是风筝的线,儿子飞向哪里,母亲牵挂在哪里。”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拨动学生的心灵,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课堂——奏响情感的共鸣曲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与反馈,智慧与思想接触与交换的地方,也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地方。因此让课堂45分钟真正实现它的意义,创设适合的情境,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师生共同感受到生命的成长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块学生增长智慧的主阵地。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距离感。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对新课导语的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形式新颖,语言凝练的导语。形式可以是一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名言、警句;一首小诗,一句歌词或是一道选择题,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情感共鸣为佳。实践证明,好的导语能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妙用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实物演示、饱含感情的教学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演体会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
3.延伸拓展,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课文教学适当拓展一些课文之外的内容,从情感层面讲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得到迁移。这样学生就能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就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世界的沟通与共鸣。
★作者单位:浙江兰溪市第五中学。
一、教师——点燃情感的火花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还有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往往使学习的主体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教学过程需要情感,丰富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教师应用他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力求每堂课都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记得高一新生刚进门,第一堂起始课,我只给他们读了一篇题为《小巷深处》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位瞎眼英姨抱回被遗弃的“我”的故事。小时候,“我”在瞎眼养母温暖的怀抱中长大。而“我”却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想摆脱瞎眼养母的“阴影”。高中三年不回家,也不让养母来看,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身世。最后当“我”了解养母每个月为了送营养品、土特产、生活费都央人把她送上汽车又摸到老乡家的真情时,“我”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刺痛。我的朗读已经感染了学生,他们说自己的灵魂也受到了强烈的刺痛,深切地感受到了天下可怜的父母心。我就告诉学生,我们千万别忘了中国的“儿不嫌丑母”这句古语,千万别忘了生你养你的故乡,千万别荒废了这高中三年的黄金时间。这些似乎与语文课无关,但这是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起点。起点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使他们懂得自己肩上的责任。
二、教材——搭建情感的桥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其中蕴涵着人类的美好感情,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最好方式,特别是利用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情感世界。
如在《祝福》一文中,分析到“祥林嫂”那临死时的眼睛,那饱含灾难性的无助的悲伤眼神时,我就将所有的对悲惨女性流下的眼泪汇成几句脱口而出:“她本也是孩子的母亲,她多么需要温暖呀!竹篮是空空的,衣衫是薄薄的,祥林嫂要饭到你家门前时,亲爱的同学,你会给她披上一件棉衣吗?你会端上一杯热乎乎的开水递给她吗?你会亲自去搀扶她一把吗?”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讲到柔石母亲的眷眷的心时,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也激起了我们对敌人的切齿痛恨。于是课堂上就说:“人性之美莫过于母性,母亲是我们温和的晴空。儿时,母亲就是夏天的扇子,梦醒时分,母亲的微笑就像春风吹拂,长大了,母亲却是风筝的线,儿子飞向哪里,母亲牵挂在哪里。”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拨动学生的心灵,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课堂——奏响情感的共鸣曲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与反馈,智慧与思想接触与交换的地方,也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地方。因此让课堂45分钟真正实现它的意义,创设适合的情境,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师生共同感受到生命的成长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块学生增长智慧的主阵地。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距离感。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对新课导语的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形式新颖,语言凝练的导语。形式可以是一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名言、警句;一首小诗,一句歌词或是一道选择题,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情感共鸣为佳。实践证明,好的导语能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妙用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实物演示、饱含感情的教学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演体会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
3.延伸拓展,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课文教学适当拓展一些课文之外的内容,从情感层面讲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得到迁移。这样学生就能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就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世界的沟通与共鸣。
★作者单位:浙江兰溪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