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度与适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rlxg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事物如果缺失了“度”的把握,往往会走到与预期相反的一面。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词句细读,亦然。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词句教学虽走上了细读层面,但也步八了一种值得商榷的境地——“失度”与“适度”。对此,本文试以常态课例作辩证式的阐释与探索。
  
  一、词句内涵的挖掘要合理把握“深与浅”的关系
  
  解读文本的首要任务在于对词句“意义”的开掘,既要“见其表”,又要“见其里”,由“知言”到“会意”。在挖掘、涵泳、整合词句“表里”的文本解读中,有时只可意会无需言传,如蜻蜓点水般点到即可;有时当步步深入,由表及里,细细玩味、慢慢咀嚼,切不可浅尝辄止。简单地说,文本解读过程中词句内涵的挖掘要合理把握“深与浅”的关系,切忌当深处不深、该浅处不浅。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是一篇景、文、情兼美的佳作,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难得文本。研读描写“尽享晚饭之乐”的第五自然段,笔者围绕“天高地阔”的细读展开文本解读:
  1、悄悄地靠近“天高地阔”。
  课件呈现整段文句,指名学生读文后——
  师:乡下人家吃晚饭时,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陆续说):放松的、自在的、悠闲的、舒适的、无拘无束的、惬意的
  师:乡下人家吃晚饭时心情那样和谐,那般自然,作者在文中用一个词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能找出来吗?
  生:天高地阔。
  2、慢慢地走进“天高地阔”。
  师:乡下人家吃晚饭是一种天高地阔的享受,此时此刻,他们吃晚饭不用担心什么?
  生自由读文后纷纷回答道:吃饭时间的长短、人的多少、菜的多少、场地的选择、鸡鸭的干扰……
  3、静静地享受“天高地阔”。
  师:是啊!乡下人家吃晚饭是一种天高地阔的享受,他们仅仅在天高地阔地享受吃晚饭吗?他们还在天高地阔地享受些什么?
  生(陆续说):享受天边红霞的美丽、向晚微风的清凉、归巢鸟儿的快乐、谈笑风生的轻松、门前的花香、小河的流水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朦胧夜色中独有的美……
  师:欣赏着自然、和谐的景色,这真是天高地阔的享受,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和理解读读课文。
  教学中紧紧围绕细读“天高地阔”的意义内涵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靠近”“走进”和“享受”这三个环节中细读着“天高地阔”意义的“表”与“里”,不断深入感受乡下人家享用晚餐时独有的自然、和谐。同时,从细读“天高地阔”这道门走进了文本,走进作者对乡下风景的情有独钟之中。如此,语文味在词语细读中静静地流淌。而其他词句都在辅助细读“天高地阔”的内涵,强化“天高地阔”意义的解读,不需深挖细嚼,只需有意识的“蜻蜓点水”。反之,细读“天高地阔”时如果围绕“乡下人家吃晚饭时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等类似空洞的问题细读文本,“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极易浅尝辄止。“沉入词语”走进文本就成了一纸空谈。
  
  二、词句外延的扩展要恰当把握“宽与窄”的关系
  
  读者解读文本,“要通过语言(词句)进入文本,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和视野融合”。很显然,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必须带着“和语文外延相等的生活”内容走进文本、走进作者,通过词句的外延适度扩展,使文本“真义”不断显现,产生文本“意义”“新的现在”,即学生带着各自扩展的外延让文本常读常新。
  《小摄影师》一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高尔基尊重、呵护、喜爱小男孩之情以及他平易近人的不平凡形象。然而,引领学生细读词句走进文本时,就要适度把握词句外延扩展“宽与窄”的关系。如“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这句话可这样教学:
  1、先看“吩咐”一词的细读。
  师:平时有很多人关心你,生活中谁吩咐过你?
  生(陆续说):爷爷吩咐过我,奶奶吩咐过我,爸爸吩咐过我,妈妈吩咐过我,老师吩咐过我……
  师:吩咐我们的人或长辈,或恩师,吩咐时语重心长,要求严格。文中的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按他的要求坐下,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被感动了,感到高尔基很呵护、喜爱、尊重小男孩,是个平易近人的名人。
  2、再品“摆弄”一词的细读。
  师: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当他按要求坐下后,小男孩看了看,可能会继续吩咐,您头抬高点(生:您头低点),您头偏左点(生:您头偏右点),还可能会怎样吩咐?(生:报纸拿高点,报纸拿低点;身子坐正点,靠左点,靠右点;脚放平点,高点,低点……)
  师:如果小男孩边吩咐边走过去帮着,这些动作叫什么?这段话中哪个词表示这个意思’
  生:摆弄。
  师:小男孩没有摆弄高尔基的身子,他摆弄了很久很久,在摆弄什么呢?您仿佛看到小男孩在摆弄什么?
  生(陆续说):调焦距,调光圈,调快门,取景……
  师: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我们关注“吩咐”“摆弄”“很久很久”“微笑”这四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读读这段话。
  不少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吩咐”一词时,往往会问“平时有很多人关心你,生活中谁吩咐过你”,还会进一步扩展追问“关心你的人说了些什么”。学生则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在“吩咐”一词外延的扩展中再现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等长辈以及老师的各种有关学习、安全等内容的五花八门的吩咐。课堂上呈现的表象虽然热热闹闹,但是言说内容与文本相去甚远。更可怕的是,言说的内容会削弱和冲淡文本的解读,背离文本解读的本意。其实,此处细读“吩咐”的“真义”,只要学生理解到高尔基主动地把小男孩视为大人一样尊重、呵护,且听从他的吩咐即可,而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吩咐”外延的细读则显得画蛇添足。在细读“摆弄”一词时,虽然文本没有要求拓宽“吩咐”的外延来细读“摆弄”的“真义”,但是笔者有意拓宽“吩咐”外延的细读,引领学生想象小男孩吩咐高尔基的坐姿和看姿。此举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吩咐”的语义,还引出了下一环节“摆弄”的细读,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文本的解读,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
  
  三、词句内在的联结要善于把握“点与面”的关系
  
  “语言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词语的确切意义都仅仅是与其他词语相互依存的结果”。这明晰地告诉我们,文本的解读应关注词句的内在联结。“然而,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的解读,但是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王崧舟语)钱理群也指出,“因为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的,并且常读常新,所以不 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客观地说,解读文本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读者抓住词句内在联结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把握“点与面”的关系,做到适度而不失度。
  《母鸡》一文中,伟大的母爱充溢全文,可以说“满文尽是母爱在”。教学时须抓住词句内在的联结,巧妙把握词句细读“点与面”的关系。教学“母鸡的伟大表现打动了作者”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展开词句细读过程的:
  师:读读课文第4~9自然段,母鸡的哪些表现打动了你?(生自由读文,画找相关文句)
  师:再读课文,老舍爷爷是大作家,字字句句都写出了母鸡感人至深的爱,你注意到了哪些词语?(生画找相关词语)
  师:老师注意到“啄”字,老舍爷爷用了三次,读读句子想想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处“啄”指母鸡找东西给鸡雏吃,第二处“啄”指母鸡教鸡雏吃食的本领,第三处“啄”指母鸡游戏时忍痛给鸡雏带来快乐。
  师:我们先来细读第一处写“啄一啄”的句子,母鸡在“啄一啄”的时候会想到什么?还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读出来?
  生:从“儿女、鸡雏”两个词,我猜母鸡想这东西会不会太硬,儿女们能不能消化。
  生:从“一点儿、紧叫、马上”看出鸡妈妈告诉儿女们,快来吃吧!妈妈再去找更多好吃的……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鸡妈妈?
  生:它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一点儿可吃的东西让给儿女,这是多么慈爱的妈妈。
  生:鸡妈妈一心想着儿女的温饱,这是多么负责、多么慈爱的妈妈。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通过词句细读开展文本解读,亦然。老舍笔下的《母鸡》,是对母爱盛赞的经典范例。倘若细读词句面面俱到、平均使力,文本解读则会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就难以达成。笔者教学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围绕文本三次出现的重点词语“啄”的细读,牵一发而动全句、动全段,甚至动全文,巧妙把握词句细读“点与面”的关系,学生就能主动、深入地走进伟大的母爱之中,走入老舍那诗意的内心世界。
  
  四、词句细读的速度要巧妙把握“急与缓”的关系
  
  教材是为学生准备的,教学过程是为学生服务的。换言之,与其说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不如说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引领学生细读词句时要做到“视书如水,全身心地投入,却不能过急过快,须‘润’‘溉’适中”,即引领学生进行词句细读要把握“急与缓”的关系。
  如教学《长城》第二自然段,教师大都围绕“长城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看出长城高大坚固”这两个问题展开词句教学。学生很难沉入词语体验“长城”多姿多彩的言语生命的“存在”。
  此段文本笔者也多次执教,在指导学生细读词句时立求“言”与“境”的结合,做到“表与里”的反复出入,“虚心涵泳,切忌体察”,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出的要“慢慢走,欣赏啊!”
  师:你知道中原古人为何造长城吗?
  师:自由读读课文,想想长城这一防御工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高大坚固、适于通行、有利于打击敌人保护自己、设计巧妙……
  师: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长城巧妙的设计?
  生:我从“三百多米”感受到了。如果两个城台之间的距离再远些,敌人攻击时将士们相互间来不及支援,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两个城台之间的距离近些,将浪费大量的造城材料,守护的将士也要大大增加。“三百多米”近一些太近,远一些太远,这个距离恰到好处。
  生:我从“两米多高”感受到长城巧妙的设计。这样高的垛子既能保护自己便于自由行走,又不浪费造城材料。“两米多高”也是高一米太多,低一米太少。
  生:我从“成排的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感受到长城巧妙的设计。通过瞭望口和射口既能观察敌人的动向,了解敌情,又能保护自己,还能狠狠地射击敌人。(学生还抓住“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等词句潜心会文,感受长城的巧妙设计,体认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带着敬佩古人智慧的感受读读课文。
  词句细读就是展现学习语言的过程,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获得感悟。让学生了解到长城主要起“防御工事”的作用,为学生利用词句细读领悟长城设计的巧妙创设了必要的语境,为学生感悟看似朴素词句的“不尽之意”提供了有利的情感铺垫。如此,学生慢慢地走进文本,渐渐地和文本、作者进行着对话和视野融合。学生在触碰语言后不是急匆匆而过,而是全身心地浸润其中,缓缓地享受着“言与意”的多次来回转换。
  
  五、词句后继的提升要适时把握“品与用”的关系
  
  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品与读”,更要开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的语言运用实践活动。综观小学语文课本,或声情并茂,或意蕴深远,或催人奋进,或景文兼美,大多都是范文力作,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沃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支撑。因此,词句细读教学的后继提升不仅应重视“语言品读”,更要致力于“语用的训练”,使这两者相得益彰。简单地说,词句后继的提升要适时把握“品与用”的关系。
  1、在理解词句时积累词句。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类课文内容比较抽象,请看其中一个句子的教学:
  师:从哪些文句中感受到伽利略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实验,困难重重阻力很大?
  学生快速读全文后,出示句子——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师:从“胆大妄为”这个词语中你读懂大家错误地认为伽利略是怎样的人?
  生:伽利略是胆大包天的人。
  生:伽利略是痴心妄想的人。
  生:伽利略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生:伽利略是想一步登天的人。
  师:大家错误地认为伽利略“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于干什么?
  生:伽利略“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生:伽利略“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于拿鸡蛋碰石头。
  生:伽利略“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于挑战全人类……
  在教学中,笔者有意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他们用“胆大包天、有眼不识泰山和不知天高地厚”等语言解读“大家误以为伽利略是胆大妄为的人”,引导他们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拿鸡蛋碰石头”等语言解读“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让学生带着语言积淀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不仅进行了语言训练,而且丰满了文本的解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2、在理解词句时随文练笔。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清楚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看似极朴素的句子,却精妙而准确地描述了鸟的多,洋溢着作者对鸟的挚爱。笔者引领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用“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一,又错过了一,看清楚了一,一”的句式随文练笔。学生在练写“云的变化快,千岛湖鱼多和足球比赛传球快”等内容的同时,感受到鸟的多和作者对鸟的厚爱,使“品与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强化了对文本的解读。
  概而言之,把握阅读课词句细读教学中五对关系要做到适度而不失度,应以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的特点和教学活动的规律来审视和规划,以此来展开学生解读文本的学习过程和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和作者、文本的对话和视野融合中发展“语文综合素养”。
其他文献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当前,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训练中,默读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淡化”。语文教学中默读“屡屡缺席”的失衡现象亟待匡正。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被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自身独特的价值,夯实默读基础,提升默读技巧,抓准默读时机,以提高默读的有效性。    一、失衡:透视全国一等奖课例,分析当前语文教学“默读缺失”现状    前不久看到第六届青年教
“为学日增,为道日减”。随着学识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境界的提高,教学的自主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张化万老师曾说过:“教学过程中你的自主行为跟你的实力是成正比的。”确实张老师本人就是如此,他是一位学识高深、人格高尚的学者,他更是一位简单朴素、可亲可近的老师。他的习作指导课也是如此,用最简洁的线条牵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成。  虽然张老师已经离开教学一线,但课堂始终是他最
语文课是工具课,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交流课。如何让美文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就要善于营造一种美文学习的氛围。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它不仅能展现文本固有的美,而且能发现、领悟、创造美。美文美教,根据文本的内容、特征和学生状况,精心创设一种能为学生感受、理解的特定的场景和氛围,然后引领学生融境、悟境,甚至再进一步创境,努力实现阅读教学中课堂之境、文本之
摘 要:体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本文结合笔者17年教学经验,13年的教研员阅历,剖析了体育教师成长过程中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广博观摩众家之课,初步形成赏课的能力;第二阶段要亲临课堂模拟上名师的课,力求神情合一;第三阶段要精心研磨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文章重点对这三个阶段的实践体验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性策略。  关键词:教师成长;体育教学;
人教版课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头,总有一段话能突出该单元的中心内容,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该单元的专题、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这段话就是单元导语。这是一块重要的教学资源,作用之大显而易见,但在实际教学中,忽视单元导语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语”还需“导”。必须充分挖掘单元导语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好材料、好向导、好老师、好平台。  为此,笔者将立足教学实际,浅谈小学语文教
《桂花雨》的作者琦君用清新的语言、优美的笔调描写了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课文所描述的得“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从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才能感受到。教学时只有潜心会文,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文本,才能真正体会作者那份悠悠的童年乐、浓浓的思乡情。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自学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教材安排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读领悟,受到心灵的震撼,懂得诚实守信比财富更重要,更珍贵。  那么怎样来组织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达成这一目标呢?我仔细解析揣摩文章后,发现有一条主线可循,那就是父亲因汽车得而复失的情感变化:本该高兴—不高兴—高兴,且有一些看似矛盾之处,于是教学思路初成:紧扣主线,突出重点,巧设矛盾,引发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熟读精
摘 要:为了提高微课教学设计的规范性,使微课便捷高效地服务于学习者,笔者运用五星教学设计原理为理论支撑,选取小学五年级一个自然班44名学生,进行“车轮跳绳”微课教学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五星教学围绕问题解决出发,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融会贯通掌握,可以有效增进学习者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并为优质微课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与引领。  关键词:五星教学;微课;教学设计;车轮跳
伴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和教学思考的日趋理性,“教材至上”和“教材无用”两种极端的教材观正在逐渐消失,数学教师普遍树立了“教材是基本课程资源”的现代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更显示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内容依托情境呈现,材料伴随问题呈现,信息立足活动呈现。应该说,新教材的编写体例给数学教学理想空间的最终造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行为支点。然而,教材编写无论多么完备、多么优秀,它依然只是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0天;模拟冬奥会;冰上展示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4-0004-01  为全面提升北京冬奥会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项目,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兴趣,提高青少年冰雪运动技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烘托活动氛围,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0天的重要历史时刻,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冬奥组委、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