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这样的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就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实践的切身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人格的提高,体悟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并从中达到人性的升华。那么,怎样才能进行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觉得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年前,我校就对学生进行“乐善自省”教育。每天最后一节课下课前五分钟,学生静坐教室,对照广播内容,进行自我反省。这一学年来,我校还制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登记表》(共22条),我充分利用学校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天学生行为与要求逐项相对照,并且填写好,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
二、养成教育要以榜样作引导从点滴抓起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想象几乎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用文明语,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记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位学生忘记带笔,他就举手向我示意。我了解情况后,就把自己的笔递给了他,还跟他说下次要记着带。下课后,他上来把笔还给了我,没想到他还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老师!”我听了,愣了一下,突然觉得心里很温暖。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每当我走进教室,发现地面有垃圾时,我总是赶紧捡起,丢进垃圾桶;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整齐……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垃圾,会有学生会捡起。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和保持良好习惯,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养成教育要表扬鼓励,激励学生的行为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立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形成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本学期,我班继续开展竞赛活动,每位学生平时在学习、纪律、劳动、习惯等方面表现好的就能得到老师的红旗。这样,学生竞争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四、养成教育要注重体验, 防微杜渐
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對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不要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养成教育要注意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父母是孩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和家长配合起来,共同教育好孩子。每当学生出现了什么特殊的情况,我就及时打电话与家长取得联系。如开学初,我班的覃瑞国、李忠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还爱说谎。我就及时打电话与他们的家长进行联系,说明情况,让家长严格监督,配合老师做好工作。经过联系沟通以后,他俩在家长的管教下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再偷懒说谎,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由“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养成教育要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年前,我校就对学生进行“乐善自省”教育。每天最后一节课下课前五分钟,学生静坐教室,对照广播内容,进行自我反省。这一学年来,我校还制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登记表》(共22条),我充分利用学校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天学生行为与要求逐项相对照,并且填写好,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
二、养成教育要以榜样作引导从点滴抓起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想象几乎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用文明语,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记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位学生忘记带笔,他就举手向我示意。我了解情况后,就把自己的笔递给了他,还跟他说下次要记着带。下课后,他上来把笔还给了我,没想到他还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老师!”我听了,愣了一下,突然觉得心里很温暖。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每当我走进教室,发现地面有垃圾时,我总是赶紧捡起,丢进垃圾桶;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整齐……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垃圾,会有学生会捡起。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和保持良好习惯,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养成教育要表扬鼓励,激励学生的行为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立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形成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本学期,我班继续开展竞赛活动,每位学生平时在学习、纪律、劳动、习惯等方面表现好的就能得到老师的红旗。这样,学生竞争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四、养成教育要注重体验, 防微杜渐
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對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不要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养成教育要注意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父母是孩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和家长配合起来,共同教育好孩子。每当学生出现了什么特殊的情况,我就及时打电话与家长取得联系。如开学初,我班的覃瑞国、李忠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还爱说谎。我就及时打电话与他们的家长进行联系,说明情况,让家长严格监督,配合老师做好工作。经过联系沟通以后,他俩在家长的管教下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再偷懒说谎,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由“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