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改革,这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领悟不深。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制约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次,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
  有人曾为诗歌教学编了个“顺空溜”:“百花园中一枝秀,古代诗词创辉煌。察物体情入境品,知人论世设身想。淘尽黄沙有真金,翻出新意跃金光。须知此事要躬行,三十六法诵为上”。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充分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达到正其韵、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一、诵读
  《课程标准》目标提出了“朗读”、 “默读”、 “略读”、“浏览”、“诵读”等阅读的样式,而诵读则是专对古代诗词的一种阅读方法,强调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运用之。诵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诵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让学生初次诵读,要分层次:(1)读正字音和停顿;(2)读准节奏和语调;(3)读出感情和韵味。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
  二、译读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意义,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他们也就认为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我花在此的时间是相当少的,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
  改变体裁的方式有两种:(1)译诗,要求学生把古诗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译诗是把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注意押韵,有诗的韵味。例如,余映潮在讲《游山西村》时,是这样以诗译诗的:不要笑腊月农家的一杯浑酒,丰年准备了鸡和猪把客人挽留,山重水复前面好像没有路,柳阴过后花色明艳山西村就在前头,社日将近,吹箫击鼓,村民来往行走,简朴的衣装说明这里古风依然存留,今后若能伴着月光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将你的门儿轻叩。(2)用散文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对原诗进行再创造,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改变体裁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诗歌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三、品诗
  在教学中,品诗环节是学习诗歌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环节,我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1、赏景
  “诗言志”,诗歌抒发情感强烈的一种文学样式。但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亲情、友情、爱情,乃至于离愁别恨、喜怒哀乐等都并非直言明白而抒的,而是借助于春夏秋冬风云雨雪等景物描写而传情达意,“诗贵含蓄” ,这是我国诗人传统的写作技法。诗人诗词中借用景物传情达意的“景”与“情”之间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在赏析诗歌的时候,可以先从景物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的特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用景物渲染气氛,为抒情作铺垫还是融情入景的。
  2、悟情
  “知人论事”最初是由孟子提出的,指要理解和分析作品,必须了解作者所处时代和生平思想,以及具体文章的写作背景。古诗词大都去今甚远,其学习和欣赏更应该坚持这个原则。譬如,在教学曹操《观沧海》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雄浑气象所蕴涵诗人的博大胸襟,就要首先使学生明确曹操是三国时代魏的统治者,他胸有大志,一心一统天下。这首诗是他在关渡之战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后,又东征乌桓时的登临之作,充分表现出其“慷慨激昂”的英雄形象。
  3、品言
  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评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教读《次北固山下》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抓住“生”和“入”分析作者写景的妙处,学生能充分体会语言的妙处。
  四、背诗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诗词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充满诗意的语言凝结着诗人的情思与智慧,体现着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观察方式、感受方式、评判标准以及价值追求,体现着作者自己的思想、个性。它能够满足新课标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之所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去积累、背诵诗歌,并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也要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这样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能量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掘。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今天,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手段应是广泛而有效的阅读,而不是做题训练。因此,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下面我对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谈几点基本认知,以就教于广大语文同仁:  一、阅读的课堂样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期刊
打造“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就要格外重视课外阅读。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才能健步如飞。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对于课外阅读,学生要么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由于语文教材的审美性、艺术性,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处理,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内容。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
期刊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
期刊
教学是一门的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体会颇深,在此与大家共勉。  一、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一定意义上,在同学们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
期刊
作文教学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学生面对作文却常常无话可写,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是语文教学的瓶颈。那么怎样才能突破这个瓶颈呢?我认为最佳的方法是“引”和“激”。  一、引进生活,抒发真情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而现在的学生在不良的社会浮华的影响和升学的压力下,忙得焦头烂额,没有精力和耐心去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大自然的风霜雪月、花鸟
期刊
我做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最让我感到难教的就是作文 。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绞尽脑汁,大半天动不了笔。造成学生作文“难产”的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和不会感悟生活。我针对这种情况,提倡真切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要求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感悟,也就是说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思考、领悟其中的意义。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
期刊
笔者认为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应着眼于激发情趣、民主创新和以人为本。  一、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精心导入。一个好的导入过程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丑小鸭》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上课伊始,我先出示课题问:大家读了课文题目有什么疑问?学生们会疑窦重生:丑小鸭是谁?为什么叫它丑小鸭?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它又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猜测,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朗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就是要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发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思维并未直接参与作用下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人们把握语言的主要方式。语感是左右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