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编写的两个特点是:情境导入和问题驱动.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紧密贴近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能回归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然而,问题提出不一定非得从实际问题开始,实例分析不一定要从具体事例出发. 对于学生来说,熟知的数学知识也可以设计成问题起点,具体的数学事实也可以设计成问题情境.
笔者去年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按照教材的顺序,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探索并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时的一些课堂片断.
师:(事先在黑板上画出边长为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铺满黑板上边长为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吗?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铺一铺.
生:(动手操作后)让一生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不难看出,他们没发现什么,再来引导试试 .
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个?
生甲:横着铺2个,竖着铺3个.
生乙:不对,是横着铺2排,竖着铺3列.
师:一共铺了多少个?
生甲:5个.
生乙:6个.
师:铺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个?
生:横着铺2个,竖着铺4个.
师:能铺满吗?
生:不能.
师: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这时教室里又是一片默然,眼看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只好自己再引导.
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铺满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吗?能铺满边长是18厘米的正方形吗?能铺满边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终于有学生慢慢地举起了小手)都能.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们都是2和3的倍数.
师:2和3的公倍数还有哪些呢?
生: 36,42,48,54,60,…
师:它们的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铺满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片刻之后,终有一生回答了)因为8除以3除不尽,所以不能铺满.
师小结: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满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横着铺就无法铺满.
概念是揭示了,可花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情境设计是失败的,未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内容还未教完,下课的铃声响了,心里感到非常郁闷,回到办公室和其他老师一交流,大家也都有同感. 反思前面的教学过程,在操作中,学生出现的几处冷场,都是教师想让学生从操作中发现、归纳、总结时遇到了障碍,是引导不够,还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有问题?对照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我茅塞顿开,想方设法让学生发现的规律,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例2,远比引例容易,何必花这么大的工夫引入?
经过思考,在今年的教学中,笔者对去年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调整,将例2调整到前面进行教学,力求使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使新知识的起点更适合学生探究. 笔者摘录部分课堂片断如下:
师:6的倍数有哪些?
生:6,12,18,24,30,36,42,48,54…
师:9的倍数有哪些?
生:9,18,27,36,45,54,63,72,81…
师:你能圈出他们的公倍数吗?
生: 18,36…
师:其中最小公倍数是几?
生: 18.
师:谁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什么叫公倍数?
生甲:两个数都有的倍数.
生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师:(总结公倍数的概念)
师:那么它们的公倍数有多少个呢?
生: ……
这种方法揭示公倍数的概念自然而然,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也非常热烈. 这样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同时也不为操作所累. 动手操作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学生缺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只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并非学习方法的全部.
有了这样的铺垫,例2(课本例1)的讲授就水到渠成了. 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吗?
生:(拿出学具袋中的纸片动手操作)可以……
师:你们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生1: 6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生2: 6是2和3的公倍数.
生3: 横着可铺两行,竖着可铺三列.
师:很好. 完全正确. 那么铺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呢?
生1: 8是2的倍数,可以正好铺满.
生2:8不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生3: 竖着可铺四列,横着不能,因为8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行.
……
笔者以为这样的处理自然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同样的情境,在课始、课中或课尾等不同阶段进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课尾进行亦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新知,拓展思维,亦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 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境教学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但情境的设计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情境内容应简单明了. 我们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更不能虚拟“游离于教学之外”的情境,我们应追求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呼唤一个“求本质”的教学情境.
然而,问题提出不一定非得从实际问题开始,实例分析不一定要从具体事例出发. 对于学生来说,熟知的数学知识也可以设计成问题起点,具体的数学事实也可以设计成问题情境.
笔者去年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按照教材的顺序,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探索并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时的一些课堂片断.
师:(事先在黑板上画出边长为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铺满黑板上边长为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吗?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铺一铺.
生:(动手操作后)让一生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不难看出,他们没发现什么,再来引导试试 .
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个?
生甲:横着铺2个,竖着铺3个.
生乙:不对,是横着铺2排,竖着铺3列.
师:一共铺了多少个?
生甲:5个.
生乙:6个.
师:铺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个?
生:横着铺2个,竖着铺4个.
师:能铺满吗?
生:不能.
师: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这时教室里又是一片默然,眼看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只好自己再引导.
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铺满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吗?能铺满边长是18厘米的正方形吗?能铺满边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终于有学生慢慢地举起了小手)都能.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们都是2和3的倍数.
师:2和3的公倍数还有哪些呢?
生: 36,42,48,54,60,…
师:它们的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铺满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片刻之后,终有一生回答了)因为8除以3除不尽,所以不能铺满.
师小结: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满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横着铺就无法铺满.
概念是揭示了,可花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情境设计是失败的,未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内容还未教完,下课的铃声响了,心里感到非常郁闷,回到办公室和其他老师一交流,大家也都有同感. 反思前面的教学过程,在操作中,学生出现的几处冷场,都是教师想让学生从操作中发现、归纳、总结时遇到了障碍,是引导不够,还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有问题?对照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我茅塞顿开,想方设法让学生发现的规律,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例2,远比引例容易,何必花这么大的工夫引入?
经过思考,在今年的教学中,笔者对去年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调整,将例2调整到前面进行教学,力求使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使新知识的起点更适合学生探究. 笔者摘录部分课堂片断如下:
师:6的倍数有哪些?
生:6,12,18,24,30,36,42,48,54…
师:9的倍数有哪些?
生:9,18,27,36,45,54,63,72,81…
师:你能圈出他们的公倍数吗?
生: 18,36…
师:其中最小公倍数是几?
生: 18.
师:谁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什么叫公倍数?
生甲:两个数都有的倍数.
生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师:(总结公倍数的概念)
师:那么它们的公倍数有多少个呢?
生: ……
这种方法揭示公倍数的概念自然而然,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也非常热烈. 这样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同时也不为操作所累. 动手操作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学生缺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只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并非学习方法的全部.
有了这样的铺垫,例2(课本例1)的讲授就水到渠成了. 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吗?
生:(拿出学具袋中的纸片动手操作)可以……
师:你们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生1: 6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生2: 6是2和3的公倍数.
生3: 横着可铺两行,竖着可铺三列.
师:很好. 完全正确. 那么铺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呢?
生1: 8是2的倍数,可以正好铺满.
生2:8不是2和3的公倍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生3: 竖着可铺四列,横着不能,因为8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行.
……
笔者以为这样的处理自然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同样的情境,在课始、课中或课尾等不同阶段进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课尾进行亦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新知,拓展思维,亦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 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境教学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但情境的设计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情境内容应简单明了. 我们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更不能虚拟“游离于教学之外”的情境,我们应追求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呼唤一个“求本质”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