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从唤起身份开始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j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话题在商界渐热,然而人们为何捐赠?一个往往被人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身份:我是谁?我怎样看待自己?唤起他们的哪种身份,决定了他们是否捐赠、捐赠多少。
  
  在美国,捐赠产业价值高达3500亿美元。然而,如何鼓励人们来捐献时间和金钱,是大多数慈善机构和慈善事业面临的最重大挑战。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捐赠产业正日渐式微。
  捐赠对于人们的生活可以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例如,捐献时间的志愿者和捐献金钱的人都往往感到更加幸福和快乐。反过来,那些感觉幸福和快乐的人,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从事志愿工作,或捐献更多金钱。因此,捐赠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那么,除了内疚、同情心、移情作用以及幸福等心理因素之外,还有什么驱动着人们去捐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让我们思考怎样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赠队伍中。
  答案之一是,捐献行为中的身份角色。我们借用了欧瑟曼(Oyserman)的理论,将个人身份定义为“与某一社会团体或关系的成员没有任何关联的特点、特征和目标”,将社会身份定义为“与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可能是某个社会角色或某一社会团体成员相关的特点、特征和目标”。欧瑟曼认为,身份导向型动机着重关注的是与身份相符合的行动和认知过程。他认为:第一,身份是高度可塑的,对所处情境非常敏感。第二,身份判断会影响到人们采取什么行为。第三,身份帮助人们了解世界。
  
  不同身份下的捐赠
  
  人们认为自己是捐赠者,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或情境下。欧瑟曼认为,某些身份可能更易受情境左右;而某些情境往往更能够唤起人们的捐赠者身份。研究人员向178名参与者问及其捐助慈善机构的原因。住所有的回答中,提及最多的三种原因都涉及到身份。其中有家庭身份,例如“我母亲患有乳腺癌,这深深影响了我的性格、成长以及信仰”;也有社会身份,例如“我是某个社区服务俱乐部的成员”;还有个人身份,例如“我一直以来都捐助那家慈善机构,甚至在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低下的时候也是如此”。因此,一个人是否会捐赠以及捐赠多少,可能受其在被请求捐赠时所处情境的影响。例如,如果在某项与癌症相关的活动中被请求捐款或提供志愿服务,当请求由家庭成员提出或者在家中提出,也就是被请求者的家庭身份占据上风时,表示同意的几率就会大为增加。
  那么,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提供捐赠,会对其此后的身份产生影响呢?如果一个人的消极情绪促成其捐赠,例如为了减少内疚感而进行捐助,那他的自我身份可能并不会受到根本性的影响。相反,如果一个人因积极情绪而促成其捐献,例如因为幸福感而捐赠,其今后的身份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往往更大。
  
  唤起不同身份
  
  人们的社会身份会对其捐献数额产生影响。例如消费者在向某个公共电台捐款时,如果他们被告知,前一位与其是同一社会身份的捐款者捐了大笔钱,他们往往就会捐出更多的钱。这就表明,提及人们的社会身份会对其捐献的数额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在什么情境下,个人身份会比其社会身份具有更为强烈的行动倾向呢?
  在注重独立自我的文化背景下,个人身份在捐献预测上可能比社会身份更有效;在注重相互依存的文化背景下,情况就截然相反,即社会身份在捐献预测上可能比个人身份更有效。
  此外,行动倾向还会受到请求类型的影响。有学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捐献请求:时间捐献请求和金钱捐献请求。研究结果显示,当人们被首先请求捐献时间(例如“你有多大的兴趣来为HopeLab——一家旨在帮助青少年对抗慢性疾病的非营利性组织——无偿工作?”)而非金钱(例如“你对为HopeLab捐款有多大的兴趣?”)时,他们往往会捐出更多的金钱给慈善事业或慈善机构。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原因在于:被首先请求时间,能唤起更情感化的思维模式;而被首先请求金钱,唤起的是更功利化的思维模式。当捐赠者首先请求捐献时间时,他某些类型的身份可能就会被唤醒,例如富有同情心、利他的、慷慨大方等,随后人们就会采取与这些身份相符合的行动,例如捐献更多。相反,如果捐赠者被首先请求捐献金钱,他被唤醒的,可能就是一组类型截然不同的身份,例如交易性、以自我为中心、讲究效率等,因此随后他也会采取与这些身份相符合的行动,例如捐献更少。
  
  当捐赠中加入社会背景
  
  身份有助于人们了解世界,但它究竟是怎样帮助人们了解世界的?很可能取决于所唤起的身份类型。例如,请求捐献的是时间而非金钱,往往让捐赠者的个人身份凸显。
  那么,如果凸显的是他们的社会身份,请求会呈现什么效果?为了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艾克等人在研究中复制了前文中的实验范式,但在其中针对时间和金钱的请求问题上增加了措辞:“加入其他人”,以唤起参与者的社会身份。具体来说就是询问参与者:“你有多大的兴趣加入其他人,一起为HopeLab无偿工作?”以及“你对加入其他人一起为HopeLab捐款有多大的兴趣?”
  当询问中加入了社会背景——“其他人”时,就自然凸显了被询问者的社会身份,从而让他们对自己与其他捐献者的关系加以更多关注。结果发现,当参与者被首先请求捐献金钱时,往往捐出了更多的钱;其次被请求捐献时间时,却捐出了较少的时间。
  这种情况可以用“过程准备”来解释,即“过程的转变”可能会分散人们受时间捐献请求而唤起的、对慈善事业的感情投入,导致他们捐献更少的时间。此外,过程的转变可能会让参与者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关注,变得更愿意捐款。因为他们更容易认同自己归属于捐款者团体,而非捐献时间的志愿者团体。
其他文献
包容经济的本质是提倡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然而,由于制度设计者仍然延续了用行政意志干预经济、实施价格调控的强势,因此,丧失利益的企业只好“被包容”。    眼下,“中国式价格平抑”又粉墨登场了。今天查粮油,明天查蔬菜。一时间,似乎有效控制了价格上涨,保障了民众利益,但因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却“误中副车”,典型表现是殃及了企业——面对冗长的供应链,相关部门无法逐一核定每个环节的价格,终端控制成为了管制
期刊
两份有关“十佳创新者”的排名却得出了不同结论。为何人们无法对哪些企业真正有创见达成共识?也许,我们需要对创新者重新进行定义。    如果要编纂一张世界最具创新力企业的名单,你会把哪些企业置于前列呢?如果你挑选谷歌、苹果或亚马逊,或许没人会感到惊讶,但如果是沃尔玛、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又或者是中国的数据设备制造商华为呢?你或许会感到惊讶,但事实上,它们全都是美国《快公司》(Fast Company
期刊
相对于今天的“关键词”搜索,人们还希望获得更精准、更直接的搜索答案,这就是微软目前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的“语义搜索”领域。站在产业链的最高端,这才是微软该做的事。    前不久,微软做了一件动静不小的事,它决定把Live Space给关了。在社交类网站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此举显得分外“另类”。人们不禁要问:“它究竟想干什么?”    尴尬的Space    回顾微软的互联网战略,不免有“起了大早,却赶
期刊
王健林向南京市政府捐赠10亿元重建大报恩寺,很像是带着商业和政府公关目的的“政治献金”。在中国式政商关系中,以慈善面貌出现的“政治献金”实现了从私人关系到组织关系的跨越,是值得提倡的积极之举。   2010年11月,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向金陵大报恩寺重建工程捐赠10亿元人民币,成为迄今为止中华慈善史上最大数额的单笔个人捐赠。    可以接受的商业目的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中国
期刊
随着荣氏家族第二代成员进入管理层,核心继承人与非家族核心成员对企业控制权的矛盾日渐显现。这种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问题,至今仍是中国民营创业者的隐忧。    上海滩青帮大佬杜月笙有言: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情面、场面。然事有例外,同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就有那么两位兄弟、一个家族、数十个朋友,动用了人面,铺开了情面,开创了大场面。更巧的是,他们正是做“面”起家的棉纱大王、面粉巨子,这便是荣宗敬和荣德
期刊
实用主义的微创新为360公司汇聚了海量用户。通过增值服务和对用户群体的开发,为公司建立多重结构的盈利模式创造了可能。    这是一家永远离不开口水的公司。它诞生不到五年,几乎和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发生过冲突。  这是一家“谦卑”的公司。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从臭名昭著的流氓软件、钓鱼网站到排名第一的收费杀毒软件,都倒在它的盾牌下。  这是一家“谦卑”的公司,你对软件有要求的时候,高管会在电话里老老实
期刊
常有这种现象:有人时常在DVD上观看垃圾功夫片和偶像剧,但前几天就租来的高品质纪录片却拖到后来才看:有人可能会在网上预订今晚就送到的高热量冰激凌(“想要”的食物),同时选择过几天才会到货的西兰花(“该要”的食物)。研究者让154名参与者对17种食品进行分类,不出所料,那些“想要”的食品包括高卡路里的巧克力及各种糖果;“该要”的食品包括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和海产品。  有学者研究过网上购物模式,他们
期刊
现有搜索引擎过于宏大、僵硬、冷漠,代表了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不掺杂任何感情的答疑方式注定无法实现真正的解惑,只有活生生的人,才可能领会人脑中的隐秘需求,作出堪称精准的回答。  除了在少数国家,谷歌基本上做到了无往不利。那简约的页面,精妙的运算法则,酷炫至极的产品,还有一句“不作恶”的口号,都深深地成就了它——谷歌是企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两位创始人的出身背景(谢尔盖出生在前苏
期刊
冲突太少会让公司昏昏欲睡,太多又会引发持续的摩擦和争斗。CEO如何才能把冲突、分歧和异议转变成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强有力的工具呢?    CEO常常是在一种高压的环境下工作。这种高压环境由两类矛盾或冲突构成。一是高管团队与生俱来的矛盾:这些发愤图强的英才们在一起工作的同时,又对业绩、权力和身份展开争夺。二是业绩矛盾:这由三对非常重要却完全相反的目标引发的张力造成——盈利和成长、短期利润和长期收益、组
期刊
为什么“拍脑袋”决策风险更大?为什么百事可乐口味占优,人们却更青睐可口可乐?在富士康“连环跳”的背后,是什么神经机制在起作用?这一切皆因人脑中无比复杂的“按钮”。神经管理学正是掌控按钮的密钥。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到处都是“按钮”的迷宫。任何来自外界的刺激都会触碰到一些按钮,引发一个或一系列反应和行为,控制着我们行为的所有方面。  在管理中,一些营销活动已经找到了存在于消费者大脑中的神奇“购买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