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众所周知,课堂始于导语。因此,导语设计得好与坏,自然会关系到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应该说恰到好处的导语,会在上课伊始自然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稳步向高潮发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导语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设计好导语呢?本人不妨在此赘述一、二,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我以为设计语文课导语不必拘于形式,完全可以根据讲授者的风格和讲授的内容而定,以期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
  
  一、导游式导语
  
  即以介绍某地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为切入口,引出所教篇目。例如讲授《天山景物记》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到过天山的吗?它位于我国的哪一省份?”“如果不知道,同学们就随着我的介绍和我一起到新疆‘走’一趟吧。”教师可简单地介绍出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问:“在这样的纬度、气候下,天山会有什么样的绮丽景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天山景物记》一文来解答这一问题。学生自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天山景物的长卷”被学生兴致勃勃地打开了。可想而知,教师的教学效果定是事半功倍的。
  
  二、设疑式导语
  
  即从剖析文章的题目下手,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好奇心去学习新课。例如教授《奇妙的电子计算机》一文,教师可带领同学先了解文章题目的结构。明确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偏的部分是“奇妙”,正的部分是大家都熟悉的“电子计算机”。这样问题就产生了,教师启发:“电子计算机怎么奇妙了,它奇妙在什么地方?”于是,学生被教师自然而然地引领到一堂新课的学习中。
  
  三、谜语式导语
  
  即利用诗谜、名人警句、对联等作导语。例如教授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可先出示一副挽联,让同学猜出是掉念哪位文学家的:“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等同学们回答出是鲁迅后,教师接下来可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教师板书课题,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导入了新课。
  
  四、直观式导语
  
  即以识图、识物为导语。例如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教师可拿出“荔枝”实物,采取师生互动的方法。由教师带领着学生认识荔枝的各个部位。教师问:“荔枝产在哪里呢,什么时间成熟?”直接导入新课。这是一种从视觉、触觉再到视觉的教学方法。
  
  五、温故式导语
  
  即以回忆、复习与本堂课有关的知识为导语。例如教授《雨中登泰山》这篇游记,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回忆什么是游记以及它的分类入手,思考曾经学习过哪些游记体的文章,与它的分类对号入座,来引出《雨中登泰山》这个题目。真可谓“温故而知新”。
  
  六、情感式导语
  
  即以讲述课文中情节片段为导语,使同学们的感情得到升华。例如教授《包身工》一文,教师可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芦柴棒’吗?解放前在上海的一家日本纱厂里,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一在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重伤风而躺在“床”上,被打杂的看见了,打杂的一手抓住她的头发,狠命的将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跟上去就是一脚,……打杂的脚被踢痛了,于是他非常恼火,顺手夺过一盆抹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刮着寒风,芦盯棒遭到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地跳起来……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姐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包身工’!听着、听着,同学们脸上带上了愤怒,教室里静极了。此时教师再开始授课应是最佳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引用式、对照式、并举式、欣赏式、连贯式导语等等,举不胜举。
  总之,导语的设计不一而足,不应拘于格式,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可牵强,应力求本着开发学生兴趣、揭示文章主旨、扩大知识面而设计。忌玄虚、冗长,更忌死板。
  (作者单位:063300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审美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所谓模糊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 响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模糊、不确定的教学艺术手法激发 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思,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优秀的模糊教学艺术都存在下列四个特点:     1、心领神会   美感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南山的景色感到迷离恍惚,欲
期刊
放眼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为此,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
期刊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它占据着师生最主要的时间和智力。课堂教学是学生籍以探索和实现自我建构的精神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效率。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率最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教与学的整体层次与水平。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而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满堂灌,课下又给学生布置做不完的作业,其结果是使学生“望学生畏”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化,教师们纷纷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吸纳新的课程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使自己的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走入了“新课程理念”的误区。    误区之一:多媒体运用越多越好  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以
期刊
情商是一种无法象智商那样可用一整套题目量化的素质和潜能,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人格魅力、精神火花和道德力量,包括人的宏观视野、思维、感情、意志与情怀等“情商指数”。美国心理学家把这种比智商更为重要的、决定事业成功的个性特征称之为“情商”。近几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的“情商”与人的成长关系。有的学者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因素只起20%的作用,80%靠情商。这一研究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也是符合实
期刊
【摘要】在“两课”教学中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联系现实问题既能增大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有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创造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计划地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两课”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学习    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德育课)是培养当代大
期刊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与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功利色彩的工具性得到了彰显——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通过长期的字、词、句、段、章的积淀,并以此作为学习其它知识的工具。当然,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凸显,在当今时代仍有其积极意义。然而,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及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还没有从根本上到位,受到了不应有的弱化待遇,这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意的疏忽,由此造成了学生综合素
期刊
为提高学生素质,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获取新的知识。因此,让学生学会质疑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需要改变过去过于严肃的课堂秩序,消除学生的压抑心理,创造一个教师亲和度高、学生参与度强且具有较大自由度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使学生形成积
期刊
作文教学,头绪甚多。但总的来讲,不外乎选材和语言这两大难关。  俗话说:“生活处处有语文。”现实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可谓比比皆是,但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最适合并体现特色的,也更是一门学问,可见,能否突破选材关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选材呢?  理论上有以下几种:多侧面拓展、多中心开发、逆向反思、同中求异、异中求变等,在诸多方法中,如何同中求异、人无我有更是选材的重中之重。  学生在习作时,思
期刊
近几年来,在给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所谓话题作文,就是按照命题者所给的话题进行写作,这里的“话题”指的是谈话的中心,它不像命题作文那样,给你提供一个中心意思,你的行文就要紧扣题目展开;也不像供材料作文,主题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大体是固定的。话题作文与话题相关,它提供的是一个写作范围,并且打破了文本的限制,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命题,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