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又可以与德智体美四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需结合劳动教育的教育性、实践性、整合性、时代性的特征,转变观念,整合教育资源,带领学生探究劳动的本质,深层次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基本特征;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3-0050-03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教育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教育体系,就需对劳动教育的价值、特征以及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劳动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而工具的制造、使用源于人的劳动,携带工具是为了能够进行持续的劳动。因此,劳动不仅是人类进化历程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而且劳动推动了人的不断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身边出现了一些一味追求技术的精深尖,而看轻社会劳动、轻视基层劳动者的现象。基于此,学校需要引导学生逐渐改变对劳动的看法,需要让学生认同劳动、积极参加劳动,进而深层次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劳动可以促进學生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构成我国教育体系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虽各有侧重点,但对人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其中,“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因此,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有所区别,它不仅包含体力劳动,又包含脑力劳动,并结合实际动手操作,既可以健体,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劳动与知识学习不同,一般在劳动结束以后,学生就会收到相应的劳动成果,可使学生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得到及时满足,这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劳动,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其他劳动者的不易,并懂得在生活中要更加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劳动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尤其是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需要与他人的沟通、合作完成,而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这对学生体悟劳动的意义,感受生活之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劳动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性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属性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因此,学校在选择劳动教育的内容时,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动”上,还应该考虑“劳”的问题,即学生能否从劳动中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能否逐步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具备劳动精神,以及能否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劳动观等。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的核心还是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避免出现为了劳动而劳动的形式主义教育内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
学校教育要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就要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去。劳动教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日常劳动、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其中,日常劳动包括家务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个人日常事务处理(如整理学习用品)、学校和班级的日常劳动事务(如大扫除、栽种花树等);公益劳动包括参与社区服务、福利院清扫等社会机构的劳动等;生产劳动包括务农、务工,以及到企业的生产车间与服务性行业等社会生产机构进行的体验劳动。
(三)整合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属性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将学生的智育放在首位,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实际上这样的培养模式,是与素质教育要追求的终极目标相背离的。在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劳动教育应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而劳动教育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就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比如,教育机构、家长、教师和其他的社会劳动者等。只有在群策群力的过程中,在不断为学生制定劳动计划、提供劳动机会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劳动者。
(四)时代性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属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在不断加快,因此,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也应该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让学生参与、了解新型的生产方式,体验新科技带来的技术改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与之前不同,但是劳动者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比如吃苦耐劳、坚韧专注的“工匠”精神依然值得发扬光大,这既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也是劳动教育应该坚持的发展方向。
三、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结合实际,开发系统的课程体系
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开发系统的课程体系来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因环境、资源的差异,使得劳动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展开。因此,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地区性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比如,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依托工业设置相关课程,而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可以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关的课程体系等。
同时,构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学段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比如,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该侧重“个人”,即以学生的日常劳动为中心,向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逐年级辐射。劳动教育的方式以参与、观察、模仿、体验为主;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该侧重“他人”,即以服务意识为引导,以合作为主要的方式,使劳动成果能够为周围的人提供便利,如社区服务类的劳动等;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该侧重“群体”,即应以职业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条件和平台。学校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岗位亲自体验、亲手劳动,尤其是与基层劳动类相关的职业,如车间工人、环卫工人等;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该侧重“大众”,即在普通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核心,并在劳动过程中,不再单纯地模仿、重复或体验,而要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方法,以服务大众的理念创新生产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劳动者。 (二)回到起点,体验劳动本质
劳动教育的根本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意义、理解劳动者的不易,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爱劳动的能力。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回到起点。比如,学生要在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的过程中知道粮食的生长及生产的程序;要在生产车间中了解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是如何从流水线到达商店货架上的等等。同时,劳动教育还需要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与学生的反思领悟相融合,并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劳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渠道。
(三)转变观念,整合教育资源
长久以来,学生上课的时间长、做题的时间多,实践的机会少、动手的能力差。这样不合理的时间分配,造成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断层。而劳动教育是缩小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距离,平衡动脑与动手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间接受劳动教育。这就需要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教育资源。即教师要有带领、引导学生提高劳动的技能,家长要有积极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劳动的意识,社会尤其是政府、企业要有全力支持、协助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意識。
此外,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技术以外,还需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意识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如:语文教师可借助文本中对劳动者形象的描写,让学生加深对劳动者的认识。物理教师可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实践中,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的效率等。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关系紧密,教师既可帮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的这一“窗口”,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又可以鼓励学生加入“XXX(职业)之一日体验”的活动,从而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哲学起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马开剑,李振疆,刘志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载体[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 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4]刘中华,隋桂凤.“新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19,(10).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J].中小学德育,2019,(06).
[6]柳夕浪.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4).
[7]陈锋.劳动实践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2018,(31).
[8]傅添,姜啸.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J].中国德育,2017,(10).
关键词: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基本特征;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3-0050-03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教育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教育体系,就需对劳动教育的价值、特征以及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劳动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而工具的制造、使用源于人的劳动,携带工具是为了能够进行持续的劳动。因此,劳动不仅是人类进化历程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而且劳动推动了人的不断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身边出现了一些一味追求技术的精深尖,而看轻社会劳动、轻视基层劳动者的现象。基于此,学校需要引导学生逐渐改变对劳动的看法,需要让学生认同劳动、积极参加劳动,进而深层次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劳动可以促进學生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构成我国教育体系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虽各有侧重点,但对人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其中,“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因此,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有所区别,它不仅包含体力劳动,又包含脑力劳动,并结合实际动手操作,既可以健体,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劳动与知识学习不同,一般在劳动结束以后,学生就会收到相应的劳动成果,可使学生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得到及时满足,这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劳动,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其他劳动者的不易,并懂得在生活中要更加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劳动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尤其是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需要与他人的沟通、合作完成,而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这对学生体悟劳动的意义,感受生活之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劳动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性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属性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因此,学校在选择劳动教育的内容时,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动”上,还应该考虑“劳”的问题,即学生能否从劳动中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能否逐步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具备劳动精神,以及能否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劳动观等。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的核心还是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避免出现为了劳动而劳动的形式主义教育内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
学校教育要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就要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去。劳动教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日常劳动、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其中,日常劳动包括家务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个人日常事务处理(如整理学习用品)、学校和班级的日常劳动事务(如大扫除、栽种花树等);公益劳动包括参与社区服务、福利院清扫等社会机构的劳动等;生产劳动包括务农、务工,以及到企业的生产车间与服务性行业等社会生产机构进行的体验劳动。
(三)整合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属性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将学生的智育放在首位,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实际上这样的培养模式,是与素质教育要追求的终极目标相背离的。在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劳动教育应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而劳动教育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就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比如,教育机构、家长、教师和其他的社会劳动者等。只有在群策群力的过程中,在不断为学生制定劳动计划、提供劳动机会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劳动者。
(四)时代性是劳动教育的必要属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在不断加快,因此,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也应该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让学生参与、了解新型的生产方式,体验新科技带来的技术改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与之前不同,但是劳动者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比如吃苦耐劳、坚韧专注的“工匠”精神依然值得发扬光大,这既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也是劳动教育应该坚持的发展方向。
三、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结合实际,开发系统的课程体系
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开发系统的课程体系来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因环境、资源的差异,使得劳动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展开。因此,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地区性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比如,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依托工业设置相关课程,而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可以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关的课程体系等。
同时,构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学段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比如,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该侧重“个人”,即以学生的日常劳动为中心,向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逐年级辐射。劳动教育的方式以参与、观察、模仿、体验为主;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该侧重“他人”,即以服务意识为引导,以合作为主要的方式,使劳动成果能够为周围的人提供便利,如社区服务类的劳动等;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该侧重“群体”,即应以职业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条件和平台。学校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岗位亲自体验、亲手劳动,尤其是与基层劳动类相关的职业,如车间工人、环卫工人等;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该侧重“大众”,即在普通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核心,并在劳动过程中,不再单纯地模仿、重复或体验,而要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方法,以服务大众的理念创新生产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劳动者。 (二)回到起点,体验劳动本质
劳动教育的根本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意义、理解劳动者的不易,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爱劳动的能力。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回到起点。比如,学生要在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的过程中知道粮食的生长及生产的程序;要在生产车间中了解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是如何从流水线到达商店货架上的等等。同时,劳动教育还需要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与学生的反思领悟相融合,并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劳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渠道。
(三)转变观念,整合教育资源
长久以来,学生上课的时间长、做题的时间多,实践的机会少、动手的能力差。这样不合理的时间分配,造成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断层。而劳动教育是缩小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距离,平衡动脑与动手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间接受劳动教育。这就需要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教育资源。即教师要有带领、引导学生提高劳动的技能,家长要有积极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劳动的意识,社会尤其是政府、企业要有全力支持、协助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意識。
此外,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技术以外,还需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意识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如:语文教师可借助文本中对劳动者形象的描写,让学生加深对劳动者的认识。物理教师可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实践中,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的效率等。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关系紧密,教师既可帮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的这一“窗口”,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又可以鼓励学生加入“XXX(职业)之一日体验”的活动,从而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哲学起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马开剑,李振疆,刘志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载体[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 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4]刘中华,隋桂凤.“新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19,(10).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J].中小学德育,2019,(06).
[6]柳夕浪.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4).
[7]陈锋.劳动实践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2018,(31).
[8]傅添,姜啸.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J].中国德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