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方左联的一份珍贵史料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ove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无意间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鲁迅与中共关系再探》,引起了我的兴趣。浏览时,有一段话迅速扑入我的眼帘。作者说:尽管有的学者羞于谈及鲁迅与共产党的交往,仿佛这样会伤害鲁迅,损害鲁迅的形象,但事实上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左翼文坛的盟主,这是勿庸讳言的事实。
  
  “值得反思的倒是:什么力量和习惯势力致使鲁迅30年代的红色言行成了新的‘话语禁忌’?学术潮流涨落得如此之快倒更耐人寻味。禁忌也罢,时尚也罢,都难以遮住已经成为白纸黑字的记载,文化资本也罢,后现代历史观也好,想凭空抹掉已经深入历史的记忆恐怕也非易事。”
  我不认识这位作者。据同期学报介绍,他叫郝庆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位博士生,不足40岁。青年人有这样的看法,在我的接触范围中并不多见。他的思考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他的历史记忆也引起了我30年前的一段回忆。
  记得1976年底,我刚刚调进鲁迅研究室,正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左翼文化运动的情况,以及鲁迅跟北方左联的关系,并撰写了一篇介绍鲁迅1929年和1932年两次回北平探亲的史料,刊登于《南开学报》。我了解到,1930年3月,继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之后,北平也迅速成立了普罗(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大同盟,参加的团体有30多个;同年6月筹备组织北方左联。同年9月18日下午,左联北方分盟在北平大学正式成立,此后在天津、保定、太原、济南等地又成立了支部小组。1932年5月,北平各左翼文化团体联合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北平文化总联盟,简称北平文总。同年11月13日至28日,鲁迅从上海回北平探望母亲。在此期间,曾应北平各左翼文化团体与学生之邀,先后到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发表了五次讲演,后被称为“北平五讲”。但由于介绍北方左翼文化团体组织机构的史料十分匮乏,鲁迅的“北平五讲”又只有两次留下了比较完整的记录,给深入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经南开大学李霁野教授指点,我冒昧地给陈沂写了一封求教的信。因为陈沂1931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北方左联的候补执行委员,组织部干事,北方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所以掌握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鲁迅1933年3月30日和31日的日记中有“得佘余信”和“复佘余信”的记载,“佘余”就是他的化名。我写信那年,陈沂已经65岁,右派帽子尚未摘除,但他仍给一位素昧平生的鲁迅研究者作了认真的回复。这封信首次披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左翼文化运动的珍贵史料,提供了一系列历史在场者和见证人的名单,并介绍了鲁迅1932年回北平探亲期间跟北方左翼文化界的亲密接触。信的全文是:
  
  陈漱渝同志:
  你的来信早收到,迟至今日才复信,请谅。你所问问题,就所知答复如下,供你们参考。
  ①当时中央代表是洪灵菲(1933年被国民党宪兵三团杀害),另一中央代表据说是现在的孔原同志(中央调查部长)。河北省委书记老孟(工人)、老罗(都在1933年被伪宪兵三团杀害),阮锦云(老施,省委组织部长,1933年被宪兵三团逮捕后叛变,后干忠义救国军,在江南活动,现不知去向),李铁夫(省委宣传部长,1937年在延安病逝)。还有军委老杨,也被宪兵三团杀害(1933年)。现在还活着的当时省委负责人之一,就只有林枫和黎玉(八机部副部长)二人了,你们可以去访问。
  当时北平市委的负责人,现还活着的有江西刘瑞森(当时名义是燕京大学学生,前江西省革委会负责人之一,现在做什么不知),找到他就可以知道市委的一些负责人。还有陈曾固(前教育部副部长),当时任过北平市委组织部长;李兆瑞(李乐光,前北京市委统战部长)也在北平市委、北平文总负过责。
  ②鲁迅当时跟党(河北省委、北平市委)有无接触,我不知道,但他那次从上海北来,肯定是有党的介绍,出面接待他的主要是范文澜同志和左联当时的负责人之一陆万美(此人现在昆明文联)。
  ③鲁迅的五讲是由左联、教联、文总出面安排的,具体负责是我、范文澜、陆万美三人。我亲自给安排的是在中国大学的那一次演讲。我本人还出席照应了在师大的那一次演讲。目的是宣传革命和左翼文化活动,包括反“第三种人”,反对国民党对抗日和文化运动的迫害,其中还有营救被捕人的目的。而这些,都是在河北省委具体领导和布置下让我们去执行的。
  当时我是北方文总(前身是北平文总)的党团书记(等于现在的党组),范文澜同志是教联(左翼教师联盟)的党团书记,属文总下的一个团体,党关系归文总党团领导。关于如何接待鲁迅问题,我们文总讨论过,我同范文澜同志特别交谈过。
  我只讲讲我亲自布置的中国大学的那一次演讲。这是我到鲁迅先生在阜成门住地去亲自给他请示和商谈的。当时党组织要布置一次攻打国民党北平市党部,迫使他们开放抗日宣传活动,释放因抗日和进行左翼文化活动而被捕的人。因此希望鲁迅去做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演讲,同时号召群众攻打北平国民党市党部。
  鲁迅先生听了我们的请示和报告之后,他没有半点犹豫就答应了。至今我想来,还对鲁迅先生的革命激情和党组织观念的深厚,留下深深的印象。当时我不过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共产党员,他对我向他所提出的要求,那么答应得爽快,使我十分感动,至今不忘。
  到时我们的人去接了他,并为他的安全作了布置。
  他讲完后我们即号召听众(几千人)去攻打市党部,同国民党市党部以及来保护市党部的军警进行了一场搏斗。同时我们就护送鲁迅先生安全回家。
  如果说前四次讲演只是革命宣传,而这次是把宣传和行动结合了起来,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文总号召向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同敌人无情勇敢战斗的精神,学习他的组织性、纪律性、不顾个人安危的伟大献身精神。其他四讲的情况,最近《南开学报》有一篇文章,你们可参看,也可问陆万美。
  ④北方文总、北平左联、教联在台静农家安排了一次座谈,主要是谈谈各左翼文化团体的工作情况,我出席了这次会。我只记得他对我们当时办刊物提了三点意见(也是指示):一、刊物不一定都要找名人写文章,因为所谓名人并不都能写出好文章。二、要努力搞工农兵的通讯运动,从这中间培养自己的作者;三、要关心泥腿子(农民),深入到他们中间去。陈独秀是不要泥腿子的。陆万美也出席了这次会。
  至于台静农是不是党员,我不能证实,因为我没有同他发生过组织关系。但这样的会在台静农家召开,不十分可靠是不可能的。不仅为了鲁迅先生的安全,也是为大家的安全。当时北平左翼文化活动的一些主要负责人都在场,出席了这次会。也可问问陆万美,但陆本人当时不是党员。
  ⑤我第一次到鲁迅先生家,详细的给他报告了北方文总和下属团体的组织工作情况,请他回去后上报中央,并给我们一些指示。我记得他当时最中心的一条意见,是反对 “左”倾关门主义和文化活动一定要走到工农兵中去,不要停留在学校中,不要只在一些知识分子和上层人物(教授)中,但也谈了一定要团结可以团结的人。北平是处在抗日前哨阵地上,要把左翼文化运动同抗日密切结合起来。还要在左联等团体下面,办一些更群众性广泛的文化团体。也问了一下“托派”在北平有什么活动的问题,我据我所知给他做了汇报。
  现在想来,鲁迅先生当时虽未明确指出王明“左”倾路线,但他的这些谈话,是针对王明路线,和主席的革命路线相吻合的。根据他的指示,我们工作是有些转变,但总的路线未变,我们也没有真正改变。这是今天想来都还引以为遗憾的。
  ⑥1932年6月前叫北平文总,由北平市委领导,1932年6月后,就改为北方文总,由河北省委领导。北方文总(中国文化总同盟北方分盟),由河北省委领导,当时具体领导的是河北省委宣传部的李铁夫同志。
  文总下属:左联;教联;社联;音联;剧联;美联;语联(世界语)。下面都有支部。文总组织:总部;组织;宣传;出版(现在知道文总情况的有张磐石,原华北局宣传部长,我调离文总后,他接替我的工作)。左联的组织:总部;组织;宣传;出版;工农兵通讯,下属两个刊:《文学杂志》;《文艺月报》。现在知道当时左联组织的,有陆万美和现在本溪市的前市委书记老李(我忘了他的名字。“文化大革命”中,多次来外调过,他当时在左联负过责)。陈曾固也在当时社联负过责。陈北鸥编过《文艺月报》,王志之编过《文学杂志》。这些人现在何处你们可打听。
  以上仅就记忆所及写出,有机会见面或我去京时找你们谈。
  你们那里有什么材料,可寄点给我学习。
  此致
  敬礼
  陈 沂
  1977.1.21
  
  陈沂在复信中说他不能证实台静农当时是不是党员。1989年秋我曾在台北面询台静农本人。台静农没有否认,但也未作肯定性答复,只说:“反正那时我结交的都是左翼人士。”信中还谈到北方左联有两个下属刊物——《文艺月报》和《文学杂志》。《文艺月报》1933年6月1日创刊,同年11月1日终刊,共出三期。由北方文总和左联领导,编者署陈北鸥和金谷,而实际上金谷是一个假名,并无其人。《文学杂志》1933年4月15日创刊,同年8月15日终刊,共出四期(三、四期为合刊),由王志之、谷万川编辑。有研究者对《文学杂志》是否由北平左联所办提出质疑,主要理由是王志之跟北平左联的某些人存在矛盾。这当然不失为一种见解,但理由似不充分。因为王志之跟谷万川不仅是北师大同学,而且在北方左联中又被编入同一个小组。据王志之在《缅怀潘训烈士》一文中说,当时北方文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潘训(漠华)也是《文学杂志》“主要的参加者”。为了迷惑敌人,王志之等人原想把杂志办得灰色一点,以便迷惑敌人,但从实际内容来看,这份刊物一点也不灰色。该刊不仅发表了鲁迅、茅盾、丁玲、艾芜、孙席珍、尹庚等著名左翼作家的作品,而且翻译了苏联、法国、日本、朝鲜等国左翼作家的作品,甚至哀悼了被日本法西斯迫害致死的日共作家小林多喜二。该刊插图的政治色彩也极为鲜明,不仅介绍了苏联的五一纪念活动,而且还刊登了《参加示威去》一类“左”倾盲动的宣传画。据目前掌握的史料,从1929年至1929年,北方左翼文化界出版的报刊多达50余种。
  陈沂在复我的信中,又谈到1932年11月28日鲁迅在中国大学讲演之后,听众曾结队包围国民党北平市党部,要求释放被捕的进步人士。其实这也是一次冒险主义行动。当时的北方左翼文艺运动在组织上有关门主义倾向,在行动上有冒险主义倾向。据北方左翼文化界人士回忆,当时差不多十天、半月就要搞一次示威游行,每个星期差不多搞一次飞行集会。二七、三一八、五一、五四、五卅、八一等革命纪念日,更成为了“冒险主义教徒的礼拜日”。他们在马路散传单,扔石头,高喊“保卫苏区”、“拥护工农红军”、“积极准备武装暴动”等口号。这种赤膊上阵的做法,常常酿成流血事件,使左翼阵营蒙受不必要的损失。1932年在天桥举行纪念五一集会之后,就有五名参与者被害。1933年8月,被捕左翼文化人士近百名。洪灵菲、潘漠华等左翼作家壮烈牺牲。北方左联虽利用鲁迅讲演组织示威游行,但主张“壕堑战”的鲁迅是不会赞同这种“李逵式”的战法的。在上海定居期间,鲁迅从不参加左联组织的类似活动,这就是一个铁证。
  最后简略介绍一下这封书信的作者。陈沂,贵州遵义人,原名佘立平,笔名陈毅、杜渐。他经历了北方左翼文化战线的战斗之后,于1937年参加八路军,又奔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火线。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黑龙江劳动。我写信向他请教时,他还住在哈尔滨东内史胡同付10号。1979年平反,先后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财经委主任,党的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陈沂晚年不仅亲笔撰写忆念鲁迅的文章,而且热情支持纪念鲁迅活动。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说,陈沂生前对他们馆提出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我想,这或许也是他表达对鲁迅深厚感情的一种方式。2002年7月26日,陈沂病逝于上海,终年90岁。
  (责任编辑谢文雄)
其他文献
今年8月15日,是中国和巴西建交40周年。两国关系经历了从民间到官方、从建交到“大象走路”,逐步发展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曲折过程。目前,中巴关系已成为中国同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巴友谊源远流长  中巴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08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迁到其殖民地巴西。葡总理大臣下令其驻澳门总督招募中国茶农携带茶树到巴西种植,以满足具有饮茶习惯的葡萄牙王室和贵族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打响渡江战役,在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内,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一直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当时,张治中将军是国民党方面负责和谈的主要代表,我有幸作为他的随从参谋亲历了这五年间断断续续的和谈,现将我所记当时未见诸报端的一些琐事追述如下,追忆先人,侧记历史,希望能给后人留下一点有益的东西。    与张治中将军渊源甚深    张治中将军1890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洪家瞳,我则于1
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5年2月24日凌晨,一支队伍行色匆匆地行进在山间小道上,10多天来,他们晓宿山洞荒野、夜行生僻小道,悄然穿越敌人重重封锁线,从江西于都来到闽西山区。队伍中,已近花甲的何叔衡虽然扮成商贩,却难掩眉宇间的气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当过秀才,办过学校,编过报纸,参与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毛泽东对这位大他17岁的长者的评价是:“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中央红军长
1990年9月至1993年8月,我受国家主席杨尚昆之命出任中国驻古巴共和国大使。其间,我有幸与古共中央第一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兼部长会议主席、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菲德尔·卡斯特罗有了一段友好交往。  首次见面不期而遇  1990年6月下旬的一天,外交部干部司通知我,中央决定派我出任驻古巴大使,接替汤永贵大使的工作。干部司要我立即开始准备,8月下旬赴任,以便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周年国庆招待会和中
西南联大拥有大约三千名学生,五个学院,二十六个系,两个专修科和一个先修班,是战时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尽管它没有农科、医科和美术系。大学课程已很丰富,但新的科目训练仍不断增加。有些是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而增设的,有些是基于国际学术的新动向而开办的。而且,由于三校雄厚的师资,即使只有几个学生选修的极为冷僻的专业课,也能坚持下去。每学年开设的课程贴满了总务处办公室的墙壁,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山”、
我的母亲余澄是晚清进士、翰林余宝菠的四女儿,金陵女子大学多才多艺的高材生。我的父亲刘成一天赋过人,由放牛娃成为东三省“头名状元”,从而得到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奖学金资助,留学日本和德国,成为化学专家。由于志同道合,他们两个知识分子成为了一对革命夫妻。我外公广邀各界名流,在北平城为他们办了极为豪华而洋气的婚礼,以掩饰他们的共产党员身份,余家大院也成为共产党的据点和交通站。父母亲双双投奔延安后,度过了一
值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我不禁又回忆起1979年初随行采访邓小平美国之行的那段难忘的经历。    一次里程碑式的访问    1978年10月中旬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前几天,新华社国际部领导提前向我们几个主管美国报道的编辑透露,两国已决定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邓小平将于建交后不久对美国进行一次重要的正式访问。不久,我接到通知,邓小平访美日程已定在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为期
之所以想谈这个命题,因为目前在党史宣传工作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反对“二八”现象。  所谓“二八”,一是指“八股”,二是指“八卦”。讲“八股”问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应该承认目前在党史宣传中讲套话,讲官话,照本宣科,语言不生动,内容不鲜活,方法不得当,感召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事实证明这种“八股”现象直接影响了党史宣传的效果,尤其是影响了对年轻人的教育效果。宣传方法的不恰当和“八股”化,往往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为了不让美国国务院参与到中美高层的核心会谈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谈判中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精心设计了“三层会谈”:尼克松和周恩来关于中美政治关系的会谈为“第一层会谈”,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开展“第二层会谈”,而中美双方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为“第三层会谈”。在两国部长级会谈中,富有实质性的讨论是关于在未来积极开展两国人员、文化、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的总路线出现分歧,继而展开大论战。之后又将矛盾扩大到国家关系,进一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和国际共运的分裂。当时美国侵越战争正不断升级。对越南及其领导人胡志明来说,如何对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分裂,又如何同时争取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对越南抗美斗争的有力支持,是十分敏感和棘手的问题。越南干群对“九评”的反应  面对中苏关系的剧变,越南上下迫切希望了解事实真相,并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