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退出要当机立“断”

来源 :投资与合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笔成功的投资,在退出之前都是纸上富贵。甚至有人说,“投得好不如卖得好”,可见退出时机很重要。但很少有人能把握好退出时机,原因在于“贪”字作怪。
  一般而言,GP对被投企业的了解程度远高于二级市场的其他投资者。从理论上来说,他在交易这些特定股票时更具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遇到好的企业,10个GP里面恐怕有9个不舍得在上市锁定期之后马上卖掉。不久前我就遇到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某基金投资的风能项目上市后,账面收益翻了10倍,已经可以赚回这只基金的全部本金;但投资经理没有及时收手,一年以后股价下跌了90%,几乎吞噬了全部收益。
  回顾我在PE领域工作的17年时间里,一次次遇到GP无比懊悔地向我诉说,没有及时卖掉某公司,结果影响了基金的整体回报。GP作为“内部人”的优势反倒成了自己的诅咒。说到底,人性的普遍特征是一样的,再专业的投资者到了股市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里,也会被贪婪所累。
  具体看来,这些懊悔的GP在三个方面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首先,是把股票投资当做自己的专长。PE做的是股权投资,虽然同属于资产管理,但毕竟与股票投资还是有天壤之别。一旦PE主动对退出时机加以管理,这就已经是在做自己并不擅长的股票投资。公开市场中股票短期内的走势基本上毫无规律可言。而中长期内,各种宏观因素、市场流动性、投资者偏好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价的走势,所以并非好的公司就一定有更高的估值。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所以,PE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才是GP的本分。
  其次,是高估了GP对管理层的影响力。当前国内绝大多数的PE投资,仅是拥有少数股权的财务投资者,大股东仍然是创业者和企业家。在公司上市前,PE尚能对企业家施加较大的影响力,但企业一旦上市拥有了公开市场融资的能力后,GP对于企业家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这时PE对管理层的种种要求和约束,会令企业家感到如芒在背。而当企业家开始丧失上进心时,GP更加束手无策。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市场中并不少见。一些创业者在企业上市后实现了个人财富的急剧增长,有的人便开始享受生活,有的选择回归家庭,有的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回报社会。不管哪种情况,企业家追求利润的原动力不复存在,这造成企业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与其到了最后劳燕分飞,不如在高峰时宣告分手,彼此各取所需。
  第三是忽略了企业的生命周期。即使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在过去20年间也是一波三折,更不用说中国那些竞争环境更为恶劣的民营中小企业。
  从初创到上市,大多数企业都走到了一个阶段性高潮,再往后情况很难预料。借助资本市场,企业规模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利润水平却可能遭遇瓶颈期。比如互联网和消费零售领域,竞争壁垒不高,新竞争对手的加入往往会极大改变市场原有格局。
  相对股票投资,PE的投资周期更长,但比起企业的生命周期并不算长。无论PE拥有多少优秀的基因,都无法长期持有一家公司的股权。PE所能做到的仅是在眼下的一个上升周期内送企业一程,然后通过上市兑现自己的利益。
  其实,核心意思只有一点:如果二级市场没有重大变故,那么上市锁定期后马上卖掉是最好的策略。
  事实上,LP基本上不会因为“卖得太早”而怪罪GP,他们会理解二级市场不是GP的专长。但如果GP一直舍不得卖,很高的账面价值也许过了几个季度便会急剧缩水,那么这时LP一定会追究GP的责任。
  不少大型的国际PE机构如黑石、贝恩都有制度化退出要求——股票锁定期届满一定要卖出,特殊情况下也必须征得投资委员会批准才能继续持有。甚至为了能迅速卖出股票,一些机构会主动放弃在公司董事会中的席位。
  当然,也有一些变通做法。第一种是分步卖出。企业上市后,GP可以先卖出一部分以收回成本或锁定部分收益,剩余的再相机而动。另一种做法是用股票分红。股票分红实际上是把退出时机的选择交给了LP,GP则从股价涨跌中解脱出来。这里可以透露一点浩达投资的做法:作为LP分到股票后,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卖出。
其他文献
随着这两年经济形势的恶化,国内资本市场也随之低迷不振,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投资回报今非昔比;在此背景下,PE的募资更是雪上加霜,困难重重:一方面,经济下滑导致很多企业效益下降或者富裕个人财富缩水无法兑现之前的基金出资承诺,导致很多基金无法正常开展项目投资;另一方面,市场信心不足又导致很多投资惮于认购新的基金份额,新的基金设立速度明显放缓。  然而,最坏的时代或即是最好的时代。募资变难
期刊
创业投资这一概念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在短短的不过十几年中,经历了互联网兴衰、中小板、创业板的开设,在中国演绎出许多经典案例,在种种传奇故事面前,难免使人着迷、使人颠狂。一时间各类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良莠不齐是创投行业中的客观事实。  随着国内创业板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更多投资机构将投资触角伸向早期创业企业,而初创企业确实存在着各种难以预计的风险,常规量化的投资工具方法可能对早期企业并不适用
期刊
在私有化交易中,投资银行往往扮演两种角色:第一是代表董事长和买方进行规划、融资估值与协调,第二是代表董事会里的独立委员会作为财务顾问评估交易是否公允。私有化是华利安除了海外并购外,另一块重要的业务。  “我们在去年10月底完成了一个项目,目前在做的还有四五个项目。”华利安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总裁陈为民说。  缘何退市  最近两年中国企业的私有化方兴未艾,进入私有化市场的中国公司此起彼伏。据公开数据显
期刊
中国清洁科技指数在2012年11月有所下跌,表现劣于其四个对比指数。  中国清洁科技指数在11月从32.4下跌到30.1点,总共损失7.1%。相比之下,新能源全球创新指数(NEX)下跌0.5%,清洁科技指数(CTIUS)上扬2.1%,上证指数下跌4.3%而MSCI 全球指数上扬1.1%。  中国清洁科技指数20强表现稍好,但仍然有5.9%的显著下跌。  指数在过去 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表现逊
期刊
如果从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也就是后来被认为引发了一场高科技产业新高潮的“一号提案”算起,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已走过了15个春秋。而最近的10年是这一行业大发展、大挑战、大变革的10年。十八大之后,改革呼声再度高涨,这一年,虽然中国经济减速,但围绕改革的关注和讨论从未停止。与此同时,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也走到了一
期刊
当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回归实体”,实现“再工业化”都成为一种大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这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前堵后追”之势。面对这场大变局,中国制造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中国制造是“赶
期刊
纵观每个经济周期,都会有一些企业倒闭,或者资不抵债、或者经营出现问题,因此,与破产重组相关的并购案是投资银行的重头戏。  “我们在2012年做的跟中国有关系的最大一单就是潍柴这个并购案。”华利安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总裁陈为民对本刊记者说。  目前,华利安在中国的业务主要有两块:一个是海外并购,一个是私有化。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已经在17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投资,设立境外企业达
期刊
在“退出”艰难的寒冬里,“二级市场交易”成了一个火热的词。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PE公司、被投企业,都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推动PE二级市场交易,实现资产的有效流动和增值。于是,从舆论氛围上形成了一种气候,似乎有了PE二级市场交易,所有困境中的PE,就都有希望通过这一通道来获得退出收益。  到底谁能退出  客观上讲,相对于IPO退出的高门槛、严审查、多要求、周期长,PE二级市场的退出的确宽松、自由和
期刊
2012年势必成为中国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发展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出台了创业板退市制度,这是继2011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后,国家监管层面的又一重大举措。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出台可以有效清除“三高”、“超募”、“高管离职套现”等危害创业板健康的毒瘤,重挫垃
期刊
记者:2013年是否会成为PE行业更加动荡的一年?  于波:有人预测,这一年国内7000多家基金公司中,会有60%-70%被淘汰掉。可见,行业大洗牌已成必然。伴随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很多承诺制的PE,如2009年成立的基金,按照原计划应在3年以后开始募集第二期资金,可现在其第一期募集的资金还没有合适的渠道退出,这时LP会观望,甚至第二期承诺的那一部分就不投了,同时LP希望尽快退出。这样,GP没有资
期刊